当我们翻看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微妙的情况,那就是我们中国人对于数字,一直有着非常特殊的认知,上至经典古籍,中间到重大礼仪,下至烟火生活。
经典如《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在重大礼仪场合,如古代臣民对帝王行礼,谓之三叩九拜;俗世生活如三书六礼、五福临门、五谷丰登、五味俱全、六六顺、八八发、九九久等等。这每一道中的具体数字,都是有着非常的讲究的。
但是数字的意义,也是随着历史的现实情况在不断改变,以标识它的新意义。
比如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之后,接着便是庄严而盛大的仪式。
其中一项是鸣礼炮。这鸣礼炮也是有讲究的,不是说随便想放几响就放几响的。
有关这个鸣礼炮的礼仪,论其源头,一下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之法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鸣礼炮发生在奥格斯堡在欢迎凯旋归来的皇帝时,根据原先的设定为100响,但是因为放的响数比较多,鸣礼炮的工作人员竟然多放了一响,就成了101响。
但是外国人比较随性,多一响就多一响吧,鸣礼炮的工作人员也没有被惩罚,反而就将错就错,把101响当成一种盛大庆典时应该鸣放的数量给保持了下来。
不过在外交礼仪中,最早把鸣礼炮纳入外交礼仪活动的国家是17至18世纪的英国。
当时强大的英国凭借自己无敌的海军舰队纵横世界各地,建立诸多的殖民地,因此当英国军舰路过殖民地港口的时候,都会要求殖民地方面鸣炮来表达尊重,具体鸣炮的响数也是有要求的,殖民地方面鸣炮数目为21响,而英国军舰则回7响。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殖民地纷纷走向独立和解放后,纷纷要求外交上的平等,英国军舰改回鸣炮21响,表示平等。
时至今日,在欢迎外国领导人的时候,鸣礼炮的响数也略有区分,比如欢迎外国元首鸣炮为21响,欢迎外国首脑级别的人物则减2响,为19响。
当然,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过一些鸣礼炮的记载。比如1929年6月,在南京举行孙中山奉安大典的时候,当时鸣礼炮为101响。
再比如1949年7月7日,当时在北平搞了一个纪念“七七”的活动,当时鸣礼炮的响数是49响(7乘以7)。
总的来说,在人类历史上,鸣礼炮这个传统,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意义深远。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刻——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向世界宣告完毕后,54门礼炮为何齐鸣28响呢?这其中是颇有深意的。
但是一开始,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鸣礼炮的数字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有过各种猜测,其实呢,有关鸣礼炮的门数和响数在历史中都有答案,先来说一说这“54门”代表的是什么含义。
有关“54”这个数字,因为当时并未有明文的具体解释,所以外界对此一直猜测不断。当时说得最多的是,说这“54门礼炮”代表的是54个民族。但是这个带着猜测性的说法,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并未对全国的民族数量进行具体的统计,具体是多少民族,当时是个未知数;
其二是第一次有明确记录也要等到1953年7月(但实际公布时间是1956年),当时新中国经过第一次人口普查后,记录在案的少数民族一共是51个,如果加上人数庞大的汉族,那么一共是52个民族。
当然有人说,那中国56个民族是怎么定下来的呢?其实这是要分几次人口普查才弄清楚和确定的。
至1960年,进行少数民族识别,又加了两个少数民族,一个是门巴族,一个是普米族;
至1965年,再明确了一个人口单位最少的少数民族,叫珞巴族,只有两千人;至1979年,少数民族大家庭又新确认一个,叫基诺族。至此,56个民族才算确定。
因此,有关新中国成立时鸣礼炮中“54门礼炮”代表“54个民族”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那么“54门礼炮”代表什么呢?其实,有关此问题,虽然没有明文解释,但是在侧面的一些资料中,却可以得到答案。
在开国大典那天上午,时任阅兵总指挥的聂荣臻在检查礼炮队时,为了确保不出差错,鼓励大家按时准确完成任务,曾这样说道:“54门炮代表政协各大民族党派……意义非常重大……”
从聂荣臻的讲话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这“54门礼炮”所代表的意义,那就是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的54个参加单位。但实际上呢,这54个单位是非常有讲究的,共分五类:
第一类是党派代表14个单位;
第二类是区域代表9个单位;
第三类是军代表单位6个;
第四类是团体代表16个;
第五类是特邀人士。
而这第五类特邀人士,一共是75名,他们是无法被冠以单位的,但他们被分为9个小单位或者方面来对待。9个单位分别如下:
第一个小单位是以宋庆龄等3人组成;
第二个小单位是教育界科学界15人组成;
第三个小单位是各历史时期名士13人组成;
第四个小单位是老解放区民主人士6人组成;
第五个小单位是13位国内和平努力人士组成;
第六个小单位是解放战争中10位起义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组成;
第七个小单位是4位戏剧艺术家组成;
第八个小单位由3位新疆代表团代表组成;
第九个小单位由8位劳模战斗英雄组成。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54个单位的说法之来历,即45个单位加由75名特邀人士组成的9个单位,正好是54个。
而54门礼炮齐鸣,则正好代表了新中国各方面的54个单位,象征着新中国人民在各方面的空前大团结,象征新中国将在团结中走向未来、走向辉煌。
说罢了“54门礼炮”所代表的含义后,我们再来看54门礼炮齐鸣,为何要齐鸣28响呢?这28又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呢?
比如外国的在京记者,听闻礼炮的28响数后,认为这个数字代表的是为新中国做出重大贡献的28位开国元勋。其实这个“28”的含义要明晰得多,完全不必去猜了。
原因是,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被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确定了。
当时毛泽东主席让唐永健起草一个说明,唐永健时任华北军区司令部作训处的处长,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后,他在此处开展工作。
唐永健接到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后,就立即起草了一个说明,在说明文章中,唐永健把28响写成代表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1921年成立,至1949年,正好是28年)。
结果,他起草后送给毛泽东主席审阅,主席一看,很满意,在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后来到1988年,赵大满和韩怀志的回忆,再次证明了开国大典54门礼炮齐鸣28响的重大意义。当时因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成立后,1949年开国大典时鸣放的54门礼炮被收藏于该馆内。
当时,有关人员专门访问了有关这54门礼炮的一些历史情况。在访问中,曾担任开国大典礼炮队总指挥(华北特种兵副总参谋长,后调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赵大满说:
“……毛主席告诉唐永健同志,28响代表了革命28年……”
而韩怀志(华北特种兵作战科副科长,后任兵器工业部副部长,开国大典时负责礼炮队的组建和训练工作)同志告诉采访人员说: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来检查礼炮队的准备工作时说:‘28响是代表中国共产党28年,意义非常重大’……”
至此,通过各种史料,我们基本已经明白了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中为何是54门礼炮,又为何要齐鸣28响了。
可谓是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前者54代表了新中国大团结的繁荣景象,而后者28则代表了中国共产党28年来的艰辛奋斗历程。
这两组数字,也在提示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