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机长刘传健和往常一样驾驶飞机从重庆飞往拉萨,这条航线对于刘传健而言,一年来回上百趟,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但是14日这天这条航线刘传健却飞得异常艰难。
这一天,四川航空的塔台接到了一则语音呼叫:“塔台你好,这里是四川8633,请求下降高度返航,我的挡风玻璃裂了。”
历时三十四分钟的紧急备降,一百一十九名乘客无一伤亡平安回家。那么在这场高空飞行意外里,机长刘传健与机组成员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怎样的信念与专业素养帮助他们劫后余生的呢?
万丈高空挡风玻璃炸裂
2018年5月14日凌晨4时,四川航空民航机长刘传建,副机长梁鹏以及副驾驶徐瑞辰如往常一样检查完身体后,便早早地登机,为即将开始的拉萨之旅做着最后的准备。
客舱里,乘务长毕楠也在耐心地为旅客讲解着飞机起飞前的细节。飞机舱里一片祥和,谁也不会知道几个小时后他们将经历一场生死存亡。
北京时间6时27分,飞机平稳滑行后径直飞向了蓝天。此时的太阳还没有完全醒来,遮着半边脸躲在云层中。机长刘传健熟练地操作着驾驶舱的一切,很快飞机便上升到了预定的9800米高空。
许是赶飞机起得太早,很多乘客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机舱内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可是当飞机经过雅安上空时,副驾驶坐的上方发出了“砰”的一声巨响,声音就如同开爆米花热桶时的爆炸声,吓得副驾驶的徐瑞辰猛然抬头。
随即便向刘传健汇报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机长,左边的挡风玻璃好像碎了。”
刘传健也被炸裂声吓了一跳,随即起身上前用手摸了一下,剌手,他心里一咯噔。尽管书上明确描述飞机的挡风玻璃一共有三层,而且外两层的承受力大于里层。可是仅一秒钟的时间,刘传健便做了一个决定——返航。
随后刘传健立即接通了四川塔台:“塔台你好,我是四川8633,请求下降高度返航,我的挡风玻璃破了。”
“挡风玻璃破了?8633是要返航重庆吗?’’塔台那头似乎也有些惊讶。
“返航成都。”刘传健坚定地说道。
“好的,四川8633备降成都,下降8400保持。’’
仅仅四句对话的时间,副驾驶上方的玻璃就发生了第二次炸裂,这次里外三层玻璃都被炸成了碎片,强大的气压差和气流瞬间进入了驾驶舱。
由于副驾驶座位上的徐瑞辰在放松巡航状态下只系了腿部的安全带,上半身则被强大的吸力吸出了窗外,只能用手死死的抓住旁边的扶手,刘传健很想上去帮他可是他够不着。
机身在猛烈地颤抖着,海拔几千米的高空气温极低,寒冷的风刮在刘传健的脸上,割得他生疼。他只能一边安抚徐瑞辰坚强撑住,一边艰难地控制着飞机。
气流涌入客舱,机组成员兵分两路
与此同时,驾驶舱连接客舱的机门被气流和强风“嘭’’的一声弹开,巨大的风灌入客舱,吹得乘务员与乘客猝不及防。
机身像行驶在荒野上的汽车,颠簸且无法控制。
据当时的乘务长毕楠回忆,当时客舱里的乘务员正在推着小推车给座位上的乘客送水,巨大的气流直接将正在工作的乘务员吹飞数米之远,重重的撞击在了地上。
乘务长跌跌撞撞地上前喊着乘务员的名字,听到她回答安全后,毕楠与副机长梁鹏赶紧兵分两路展开行动。
毕楠艰难的回到语音播报器旁沉着稳定的说着:
“各位乘客你们好,我是本次航班的乘务长毕楠。飞机没有大的故障,请不要慌张抓紧坐在座位上,把氧气面罩戴于口鼻处,听从我们的指挥。”
毕楠很清楚,在这个时候谁都可以慌张,她不能,她和她的组员必须对机长有信心,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信心。
此时,副机长梁鹏也突破重重阻碍来到了驾驶舱,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眼前发生的一切远远比他设想的更加严重。
消失的挡风玻璃像是想开的血盆大口,要把整个飞机吞噬,副驾驶座上的徐瑞辰半个身子已经在飞机外,梁鹏赶紧上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徐瑞辰往回拉。
组员的完美配合
可是最糟糕的还不仅如此。因为飞机现在处在万丈高空的西藏上方,空中的气温极低,而且已经开始缺氧,机长的身体已经开始僵硬,双手也开始不听使唤。
颤抖的仪表盘上面全是报错的提示,巨大的晃动根本看不清指示器。自动驾驶系统这完全失灵,需要靠驾驶员手动驾驶,看不清就等于无法判断,这使得刘传健根本不敢有打的举措,只能凭借着经验一点点试探着下降飞行。
梁鹏见状赶紧从包里掏出电子飞行手册,打开了西藏失压程序,拿到刘传健眼前,示意他飞机需要下降到两万英尺的高度,有了梁鹏这个人体实时导航,刘传健总算是吃个一颗定心丸。
为了缓解刘传健的手臂僵硬和失去知觉,梁鹏不停地给他抚摸摩擦,希望能帮助他恢复一些温度。
彼时的客舱也恢复了安静,大家在乘务长的指挥下,有序地佩戴好氧气罩,静静得等待默默得祈祷。
期间有的乘客由于紧张出现了抽筋的症状,训练有素的机组成员不停地为乘客按摩缓解,更是耐心地安慰哭泣的离家女孩,一幕幕感人的瞬间在生死存亡间显得弥足珍贵。
机长刘传健得知后面客舱的乘客都安然无恙后,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片刻,整个下降期间刘传健都十分担心,生怕下降速度过快会给客舱带来二次伤害,又怕不抓紧时间飞机撑不住发生追击,两者的平衡全靠刘传健靠着日常多年的经验来取舍。
彼时,四川成都塔台接到8633要紧急备降的通知后,迅速调拨空中的六架飞机紧急避让,协调地面的8架准备起飞的客机延迟,以此为8633提供足够的场地,以确保8633能安全着陆。
成功返航,转危为安
塔台也在积极地与8633联系,可是一直无果,飞机在高空失去联系是非常可怕的。那么为什么频繁呼叫却没有回应呢?难道是由于太过紧张来不及回答?
其实并不是,在刘传健努力控制飞机平稳下降的过程中,副机长梁鹏一直不间断的发送着飞机信号A7700,并且不断作出汇报,表达着自己下一步准备做什么的请求,但是得不到回答,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他只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塔台能够收到飞机发出的信号。
等到早上7时7分的时候,刘传健感觉到飞机已经可以平稳飞行了,于是抓紧时机迅速掉头返航成都,此时的副驾驶徐瑞辰也靠着毅力回到了驾驶舱的座位上,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着。
经过了34分钟的艰难飞行,8633终于在众人的担心与期待中出现在了成都机场的上空。
飞机经过一段平稳的滑行后终于停下了,刘传健的心也跟着这一声着陆放下了。
当机门缓缓打开的那一刻,整个机场欢呼雀跃,激动、感恩、庆幸一股脑的全部涌上心头,泪水与笑声掺杂着。
据刘传健自己回忆,当飞机平稳降落后他与副机长梁鹏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居然活下来了!
可想而知,在长达34分钟的艰难飞行中,他们的内心一定是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如今他们成功的将一百一十九名乘客和六名机组成员平安带回,整个飞机除了副驾驶徐瑞辰与被撞倒的乘务员受了点皮外伤,其他人均安然无恙,怎能让人不感叹呢!
飞机落地后,地面上的机务人员早已等候多时,当他们来到驾驶舱,看见眼前的挡风玻璃完全炸没了,简直不敢相信刘传健是怎么把飞机开回来的,对眼前这个男人又是好奇又是佩服。那么刘传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又是什么样的信念与职业素养成就了今天的他?
英雄机长刘传健的飞行梦
刘传健出生于1972年,祖籍重庆,家住在九龙坡陶家镇。
刘传健从小就想成为飞行员,上了高中后更是以选拔飞行员的标准,要求着自己的锻炼和饮食,就等着选拔的开始。或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吧,尽管刘传健在体能选拔上都达标了,可是刘传健的文化课却拖了后腿,导致他无奈落榜。
后来,刘传健便在家人的安排下进了水泥厂上班,本以为他这一辈子都只能这样碌碌无为的生活着。可是不久后学校的老师便通知他可以复读,这个消息让原本已经不抱希望的刘传健又重新振奋起来。
复读后的刘传健吸取了上一次失败的经验,恶补文化课,最终在1992年成功考入空军第二飞行学院。
空军第二飞行学院采用的是末尾淘汰制,因此每年都有许多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入学后的刘传健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刻苦训练,从来不叫累。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学校课间的操场上也总能看见他独自训练的身影。
最终刘传健不负家人和学校的期望,以优秀的成绩顺利毕业,并且由于表现突出被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留校任教。
由于刘传健的高标准高执行力,留任后的他成为了学员心中的“魔鬼教官”。
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光一个铁桶旋转训练就足已让学生闻风丧胆,更别说对飞机精密仪器的实操。在刘传健任教期间,他手上的学院成才率高达95%以上,尽管课上的他雷厉风行不苟言笑,但是课下的他却平易近人很好相处。
退役后加入民航继续飞行
时间来到2006年,刘传健按照规定从部队光荣退役。
退役后的他并没有停止飞行,而是加入了四川航空,成为了民航机长。
虽然不再任教,但是刘传健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据他的妻子邹涵爆料,刘传健的床头一直放着一本《飞行机组操作手册》,每天晚上睡觉前刘传健都会翻上一遍。
邹涵也总是开他的玩笑:你这不教书了,怎么还反倒认真学习起来了?
刘传健每次都认真的说飞行是一辈子的事业,学习怎么更好的飞行当然也是一辈子的事业。以前在学校教错一个知识点,还有改正的机会,如今身为机长,如果在飞行中犯下一个小错,可能就会赔上几百条人命,所以刘传健对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
平时就算飞行结束,他也不会立马收拾东西回家,而是坐在那复盘一下飞行中的细节,要是赶上第二天有早班,为了怕路上堵车耽误工作,刘传健甚至会提前一晚住在机场宿舍,邹涵作为妻子她非常了解刘传健,尽管有时很多抱怨和无奈但是依旧选择支持。
或许她怎么也不会想到2018年5月14日,丈夫刘传健会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飞行。她知道正是因为刘传健平日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专业技能孜孜不倦地巩固,才能让他面对危险时沉着应对,最终带着全机组成员和一百一十九名乘客安全返回。
对于刘传健来说,5月14日是惊险的一天,是考验的一天,是英雄的一天,更是值得警醒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