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句子好听的qq个性句子
1、 禅宗中有一句格言,“万物唯心造”。也就是说,心外无一物。心外的世界不过是人心折射出的世界,每个人看见的风景无不是虚幻,过眼即逝。人心如果执著世间万物,就会有千种折磨,万般烦恼;人心如果随缘任运,人就会处处自由,时时潇洒。
2、 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得上是幸福的“放”。
3、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是管住自己的吃喝, 再一个是管住自己别乱说话。佛家讲:我们的嘴巴一天到晚爱说话,这个 说话是口业。在所有的罪恶中,最易犯、最常犯而且害人最惨的就是口业。 所以,多说话不如少说话,少说话不如实修。
4、 天堂本来是黑的,只有天使才是亮的。天堂因天使之纯净而显现美好,地狱因魔鬼之邪恶而显现恐怖。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地狱随心而现,随识而变。
5、 在大地震的灾难中,蚂蚁因它们的小而幸存,蝴蝶因它们的轻而没有受伤。如果人类的自我也没有那么大,私心没有那么重的话,当遭遇坎坷和挫折的时候,就不会受到那么大的影响,像蚂蚁一样能够幸存,也像蝴蝶一样不会受伤。
6、 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八
7、 庄子在谈到人与物时,也提出类似的思想。《庄子》写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即叫人来去随缘,而不是执著地求取,要随时放下,而不是贪念丛生。
8、 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带,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楞严经》卷五
9、 冥冥之中的一切,就在这瞬间注定。所以,漫漫红尘,我必定饱尝抵死泅渡的一路酸楚,凄凄独吟相思碎孤心,隐隐绕禅香的离殇,苦苦追找那遥远记忆里绿色婆娑的身影。
10、 成就无量的功德,就是灭除无量的烦恼;舍苦恼的此岸,到达极乐的彼岸,谓之“得度”。
11、 人的爱好,在生死关头总会拯救他。因为漫长的时光是无法打发的,这些爱好,可以与时间为敌。雪小禅《瘦金体》
12、 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或大或 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多少,而是因为他们没 有想过要将“阴影纸龙”咬破,也没有耐心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 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洞天。
13、 当你真正开始爱自己,你才懂得,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是多么的无礼。当你开始爱自己,你就会知道任何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14、 菩萨若在居家,不染着诸欲,所受诸欲,心生厌离,常怀怖畏。……心不贪惜,不以邪命非法自活,宁失身命,不侵于人。何以故?菩萨在家应安乐众生。《小品般若经》卷六
15、 【唯美古诗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六祖慧能禅师。
16、 没有人可以让过去的时日重来,回忆之所以美好珍贵,正是因为过往的一切不可复制。拥有再大的权势,也不能留住时间,也无法超越生死。因此,对于世间每一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公正的审判者,同时也是最无情的判决人。
17、 以道德住持积道德,以礼义住持积礼义。以刻剥住持积怨恨。怨恨积则中外离背,礼义积则中外和悦,道德积则中外感服。(宋)浮山远禅师(《禅林宝训》)
18、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 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因为修行要有超越之 心、承担之心、转化之心、和合之心。
19、 【言简意赅的杨露禅太极拳谱】懒扎衣立势高强、丢下腿出步单鞭、七星捶手足相顾、探马拳太祖留传、当头炮势冲人怕、中单鞭谁敢当先、跨马势挪移发脚、拗步势手脚与便、兽头势如牌挨近、抛架子短打休延、抓身炮下带着翻花袖、拗鸾肘上连着左右红拳。
20、 相克,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能者多劳,没有能量根本就无从折腾,对手对你的打击大小取决于你的实力。
21、 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大宝积经》卷九十一,发胜志乐会
22、 (三)念佛持咒禅般舟三昧父,大悲无生母,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一
23、 【天天禅语】比如一朵美丽的鲜花,漂亮的花瓣在风中飘落,没有留下任何果实而消失,这是否令人感到很可惜?同样的道理,我们的人生仅仅在名利与爱情上虚度,没有丝毫获得内心的觉悟,这是否让人觉得非常可悲?
24、 寒云密密,野雪漫漫,路绝千差,家迷一色。若未到这田地者,是须踏步向前。——《宏智禅师广录》
25、 一扇贝壳,以柔软的身体承受不安分的沙粒的摩擦,然而终有一日,会有迷人的珍珠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26、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佛家看来,苦是人生的增上缘,不经过苦读、苦修、苦练、苦习,就不能成功。吃苦,是走向成功必经的路程,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经受苦的磨砺。
27、 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古印度)龙树《中论·观四谛品》
28、 思想会导致痛苦,但是停止思想并不是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运用善巧的心地法门,消除所有出于无明的恶念。——堪忍尊者
29、 受人批评,等于上了一课。应该认真听、仔细做,谨言慎行,去除我慢心,无我执、无我相,修心养性,端正自己的行为。
30、 【佛学经典语录】跟自己的心灵对话,倾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是最好的学习和修行方法。那比读书和参禅打坐更有价值。
31、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辅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份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份,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一函遍覆》
32、 做一个自由、乐观的人。一味抱怨的悲观者,看到的总是灰暗的一面,即便到春天的花园里,他看到的也只是折断的残枝,墙角的垃圾;而乐观者看到的却是姹紫嫣红的鲜花,飞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里到处都是春天。
33、 平淡中见奇趣,浅近中具哲理,表达了一种十分超脱的人生态度。当我们面对生活的乱麻而烦恼丛生时,不妨想想这位皆大欢喜的弥勒佛,便能以微笑面对世界了。
34、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善于动脑,采取不同的策略。如果总是压制对方,强迫对方服从自己,对方不久就会对你产生敌对情绪,从而失去对你的信赖。
35、 如果你非要将友情提纯致崇高,非要将亲情提纯成挚爱,非要将爱情提纯至完美,那么,你苦心所求的结果,最终也只是一个无法达到目的的结果,反而把自己推上人生的苦旅。
36、 【天天禅语】以为自己最好或不如人,都是内心的障碍;能去我执,才能轻安自在。
37、 观察事物,太远了看不真切,太近了也看不清,必须保持适 当的距离,看人看人生亦如此。
38、 每个人都不愿意让烦恼缠身,如果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消除表面的痛苦,获得暂时的解脱,就会陷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恶性循环。
39、 缘分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我们无法预见,可该来到时,它却不迟不缓。正是因为缘分不可强求,所以佛才说:一切都要随缘。
40、 问:“人人若离开恶人,究竟恶人要望谁救度他去归正路呢?”答:“此分菩萨非菩萨,有正知见无正知见而言,菩萨有大慈悲,一例普度,自于恶人而不远离。有正知见者,纵不能化度恶人,亦不致被恶人转变,离与不离,无益亦无害也。若非菩萨,又无正知见,试问亲近恶人,果何取乎?”——牵炳南居士
41、 不知足的人,即使再怎么富有也常感缺乏,与贫困的人相差不了多少;而贫苦的人虽然物质缺乏,但如果知足,他的心灵也会很富有。
42、 凡人大多喜欢品味甜美,而不喜欢吃苦。然而,人生本味,酸甜苦辣俱全,舍去了苦,又如何尝得出甜的美妙?没经历过冬天的寒冷,怎知春天的温暖的珍贵?
43、 试想,当你无人陪伴的时候,有怎样的感受;当你失去财产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当你孤独走在陌生黑暗的路上的时候,又有什么感受。即使亲人、财产以及身体都陪伴着灵魂,心灵仍会浮躁、焦虑、不安,更何况灵魂孤独漂泊的时候。为死亡准备,等于是为灵魂找到美好的归宿,也是为灵魂选择了光明的前途。
44、 譬如鸟无翅不能高翔,菩萨无神通不能随意教化众生。《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九,必定品
45、 过去的只是杂念,就让它在时间的沙河中淘尽;未来的只是妄想,请用淡然的心去等待;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此时此刻的心境;保护这份恬适,就是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46、 戒是不起心动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闻利养的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节、临危不乱;“慧”是能运心转境,于平静中突破重重困难。
47、 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深具信心的人不会被别人错误的批评、无理的挑衅所扰乱、所伤害,让你情绪失控的真正原因往往是自己内心的疑虑。
48、 如众翳者同于一处,见各差别,互不相碍,皆由眼翳,不见正色。众生亦尔。色性无碍,心缘异故,蔽于正见,不了真实。《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49、 真正的慈悲不只是爱你所爱的人,还要去宽恕、爱护你的仇敌;真正的智慧不仅是头脑的聪明,而是用宽厚的胸怀来面对一切祸福,是一种爱人如己的智慧。
50、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以欺取利则事乱;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伏。其悖戾斗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禅林宝训》卷一
51、 信自心为佛心,却又无心无佛可执,一切法无不是自心之显现,天地与 我为一,圣人不己以万物为己。于此不起信、无有决定志,则古来圣贤 之境界于今时之人将成绝响。莫怕魔王扰,只怕心不空,心若空则含容 世间万有。信此心即佛即空,参禅方到归家处。
52、 大气是一种态度,孔子见齐景公面不改色,都是平常人,心中没有神,见贤思齐,而不是惧贤,时刻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53、 问:“何为不思议?”答:“心不思,口不议。心不思,心如,心离系缚,心得解脱。口不议,色如,色离系缚,色得解脱。”——《大乘无生方便门》
54、 要在做事业中落实佛法,把事业当成佛事来做。把做好事业看作是修行,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55、 【禅法六字】生命,生死,生活。生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生死是表相。生灭来去是无常的。生活是日常的言谈举止等身心活动的体现。生命为体,生死是相,生活是用。苦不升起的安详喜悦的心境为智慧彼岸。掌握心境将禅的智慧与慈悲落实到生活中就能超越生死之相,圆满生命本体,禅悟人生。
56、 拥有了然于心的平静,就能豁达地懂得:人生不仅仅是获取与拥有,有时放弃与失去也是一种拥有。平静的心,令所想所见所闻更清晰,平静的心,一切安然,不增,不减。平静的心,让生活更轻松、自在,也更乐观、简单。
57、 心跳、噩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印光法师)
58、 能将山河大地、太虚里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却不被境所转,此即出世的精神。
59、 凡人要断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以不动治百动。保持沉默,再大的毁谤和中伤都会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灵就不会迷失,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60、 长久以来,我们的思维都进入了误区,总觉得执着是好的,坚持是好 的,百折不挠是最好的,要想达到目的,这是最好的“捷径”了:只要执 着、坚持、百折不挠,就一定能实现“1+1》2”,奋斗和成功之间可以直接 划等号。
61、 禅语:“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 原来是向前。”
62、 昨天与前世其实并无不同,可昨天往往被记住了,这就是痛 苦的根源。昨天无论是喜是忧都已成过去,如果不能忘却昨天,昨天 的喜因为追不回,喜便成了痛苦;昨天的忧放不下,则忧上加忧,不 痛苦才怪。
63、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一无尽藏
64、 以上两者的对话,虽然看似不着边际,没有所指,但每一句都是从自性中流出,都含有很深的见地,包含着相应的禅机,无一句没有落处、没有所指。
65、 得到摩尼宝珠的人,不会留意碎银;在阳光下行走的人,见不到灯烛的光;深信名号功德的念佛人,见不到诸善万行的功德。
66、 禅告诉我们,人必须把覆盖在真我之上的虚伪面具撕下来,这样才能生活得轻松自在,显露出朝气和活力。——郑石岩
67、 老僧行脚时,除却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别无用心处。若不如是,大远在。(唐)赵州从谂禅师《传灯录》卷十
68、 【不可执迷】 佛法说万法皆空,万事万物本无永恒,一切终将消散,教人们不要执 迷于万事万物之中,使身心不得自在。
69、 第一,须尽职业以报他人——父母、师友以及社会——资吾生命之恩。世间资生事业,皆与佛法不违背故,学佛应自利利他故,累人负己,是无业流氓;寄生偷活,是邪命故.取巧坐收,是盗行故。(民国)太虚《学佛者应知行之要事》
70、 修佛参禅,其主旨在于修心,就是心与佛的交流。佛不是要我们崇拜他、模仿他,心中有佛,才是与佛有缘。修佛不能太过于执着于外在,否则就会迷失其中。事实上,佛就是心灵的真善美的外显,生活处处可修心。
71、 当知是舍,有于三种,何等为三?谓舍烦恼舍、护自他舍、时非时舍。《大宝积经》卷四十一,菩萨藏会
72、 要救世必须先救心,心诚则身端行正;要家庭和睦,必须先从个人的修养开始做起,然后再以一个和睦的家庭去教化、影响其他的家庭,则家家和睦,社会安详和乐。
73、 于他无害心,瞋亦不缠结,怀恨不经久,于瞋以不住。虽复瞋恚盛,不发于粗言,不求彼阙节,扬人之虚短。常当自防护,以义内省察,不怒亦不害,常与贤圣俱。《杂阿含经》卷四十,第1107经
74、 佛法的真理像是渡过苦海的船桥,是砍断我执的利刃宝剑,是治疗心灵的甘露妙药,是迷途暗夜中的唯一明灯。
75、 于他得自在,忍彼触恼难;贫穷能布施,危厄持戒难;盛年处荣贵,舍欲出家难。《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
76、 学不难有才,难有志;不难有志,难有品;不难有品,难有眼。惟具超方眼目,不被时流笼罩者,堪立千古品格。品立则志成,志成,才得其所用矣。(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三
77、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印光法师)
78、 【天天禅语】佛教的真理犹如虚空,比如虚空既遍于一切万法,又超越一切万法一般。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世俗谛,是遍于一切而立;胜义谛,是超越一切而言。
79、 只有解脱所有束缚,扫除一切名利的浮云,才能自由安心地徜徉在禅的晴朗天空。醉心于功利,便会被名缰利锁缚住;斤斤计较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野心勃勃、贪得无厌、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哪一种争斗不是伴随着烦恼焦虑和嫉妒猜疑呢?
80、 不自爱的人不会爱他人,博爱一定从自爱出发。自爱不同于 自私,自私仅为一己之私,自爱则是一种对爱的培养,真正的爱本质 上是无私的。
81、 当今时代的人们缺乏的并不是佛教的知识与理论,而真正缺乏的是对i宝的无伪信心与对因果的深信不疑。这才是我们无法成就的根本原因。
82、 凡事能保持低调,做到富而不奢,贵而不显,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使 你融人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使你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 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83、 佛陀告诉我们,轮回的一切系列过患、无穷无尽的痛苦,皆是从无明开始,因无明引发。正如第j三世大宝法王在《了义大手印》中所说:“从本未有白现迷为境,由无明故执自明为我,由二执故流转于诸有,愿断无明迷乱之根源。”
84、 父母无论怎么批评你,你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是最优秀的。因 为希望你更优秀,所以批评可能会多一些,有时候,批评的话甚至很 难听。父母对你的期望值总是在不断提高,即使你已经很优秀了,在 他们看来,你还应该更优秀。请不要因为父母的批评而气馁,你要体 谅他们,他们的批评往往不一定正确。
85、 为了繁衍下一代,蜂王几乎昼夜不停地产卵;为了一次交 配,雄蜂不惜慷慨赴死。和这些蜜蜂相比,’人的辛苦可以忽略不计, 人的执著根本不值一提。人不如蜜蜂,所以人的世界远没有蜜蜂世界 的秩序井然,也缺少蜜蜂世界的激情和责任意识。
86、 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 平常心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处世方法,更是一种寻求心灵平 静的方法。
87、 佛说:自己的心灵肮脏,眼里的众生也肮脏;自己的心灵干净,眼里的众生也干净。
88、 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佛遗教经》
89、 学会宽容别人的过错,就是学会善待自己。仇恨只能让你的心灵永远生 活在黑暗之中;而宽容却能让你的心灵获得自由,获得解放。宽容别人的过 错,可以让你的生活更轻松愉快。当我们自己的心窗纤尘不染时,理智的阳 光就会驱散心头的晦暗,只要我们愿意朝向阳光,阴影自然就落在身后。
90、 法师对信众,最好不远不近。譬如地球距离太阳即是不近不远,所以适宜生存人居。过近则日光暴烈炙烤;过远则日照不足,阴冷酷寒:皆不宜生命生长。
91、 修行之人,要戒骄戒躁。而对“我”的强烈执著,使人无法认清自我而容易自大,在待人处事之时就会表现得傲慢无礼。人一旦忽视了因缘的帮助,而错认为所有的成就完全是来自自身的能力与伟大,就容易产生“慢”的心理。
92、 佛言:我于诸法都无所见,故无所说。乃至般若不可说示。(明)葛益《阅藏知津》卷二十三
93、 信仰是人生的最宝贵财富;遵行正法,带来幸福;真理味儿最美;智慧的生活是人们称说的最好生活。《经集》第十章《林主夜叉经》
94、 佛性善根,如草种在地;但有土处,莫不有之,若遇时雨,靡不发生。落雨有早晚,故生有迟速耳。——《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95、 了知自身,观心数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软相、坚相,知已能除,犹如金师善知冷热,不令失所。乐甘露味,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犹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优婆塞戒经》卷七.禅波罗蜜品
96、 并没有任何方法去修,只要切切实实地认清真假,珍护此心不令污染,做自己本分应该做的事: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耕云先生
97、 如何以智慧调伏恶智?每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难免产生偏见,形成一些并不正确的想法,有时还会想出许多损人、贬人甚至害人的主意,这都是“恶智”,只有牢记并时刻温习真、善、美的正法,才能扫清头脑中的“恶智”。
98、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印光法师)
99、 人们经常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也是因缘而生,这个“缘” 不是上天安排的、我们自己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珍惜每一次的机会,广 结善缘,造福他人,也成就自己。用最为通俗的话说,多结识些人总是好 的,多帮助别人总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