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文章经典的心灵禅语的句子

1、  《无量寿经》上教人:“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 护意业清净无染。”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 有多恶。你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佛偈云:“慈悲口,方便舌,有钱 无钱都做德。”你在口头上不骂人,不说粗言暴语伤害他人,这也是 功德。

2、 修行最紧要的目的,是要养成适应生命被动性的功夫——在生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痛苦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打击面前欢喜地接受,在一切挫折面前欢喜地接受。

3、 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人重患,凡夫困之,致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菩萨诃色欲经》

4、 自由是一种心境,如闲云野鹤,闲散安逸不受尘世羁绊,能够在悲伤中发现喜悦,能够在阴霾中预见晴天,就如长沙景岑禅师所言,心能够在整个时空中徜徉,“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5、 人们一直在追求真理,却不知真理就在自己的内心,在自己的生命深 处。不知去建立自己的真正主体性,就只能永远被外境所决定,而不能决定 外境,只能转于物而不能转物。

6、 【佛心禅语】 当烦恼莫名地升起时,先问问自己:烦恼是什么?何以生烦恼?如此 自省之后,你会发现,烦恼是可聚可散的东西,转境不如转心。

7、 【天天禅语】佛教为什么既是宗教、哲学与科学?为什么又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佛教的真理分为两种,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宗教、哲学与科学是属于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诸法分为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宗教、哲学与科学是属于世俗谛。胜义谛是超越宗教、哲学与科学。

8、  愤怒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如果你不注意培养自己忍 耐、心平气和的性情,一旦碰到“导火线”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就会 把好事情全都炸掉。一时的发作,毁掉长年累月的全部工程。

9、 欲望是人的一种自然之性,也是烦恼的来源。儿女情长的欲望让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钱利益的欲望让人迷失本心。我们一旦陷入“追逐物欲”的泥淖中迷失了自己,想要抽身出来就不容易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往往是我们登上人生顶峰的阻碍。无欲则刚,修一颗清净无欲之心,情感便能坦然,利益才可长久。

10、 只注意别人的行为,却忘了检点自己的行为,可说是件严重的错误。(日本)莲如《御一代记闻书》

11、 财富、地位、能力、权力和漂亮的外表,只是一个人的外在东西,如果心胸狭窄,总是炫耀自己,排斥别人,即使拥有这一切,身边的人还是会逐渐离去。要想成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就要拥有一颗慈悲的心,一颗包容一切的心。局部利益和小事情上得到了便宜,全局和道义上必然理亏一着。

12、 佛家弃绝私情,远离红尘,但佛家的宗旨是“普度众生”,因此对俗世生活仍然关心,对于男女之爱,佛经上也颇多妙论。

13、 福祸无门,善恶自昭,其实命运很公平,我们上一辈子所积累的善恶总和在今生早已定格为命的基数。今生积累了善就在这个基数上加,今生积累了恶就在这个基数上减。不管是天子还是平民,都是一视同仁。

14、 佛陀说:“生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法挡住死期,让自己永住人间。既然生命去来这么无常,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15、 我们都是不完美之人,每个人自身都会存在着缺点和不足,有句俗语:“有理也要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时时都在告诉别人他的修养。一个睿智的人举止优雅、语言谨慎、处事大气,不仅是对自己的装饰同时也显示着对他人的尊重。“理智要比心灵更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16、 有些人修禅宗,只注重个人的生死,不管众生的死活。这种发心,显然属于小乘的发心。

17、 【佛心禅语】 很多人行善为了得福报,行善是因,得福是果。先要修清净心,心地 清净是第一善。功德福报都在清净心上,不修清净心、不能在生活中得清 净心,就没办法离苦得乐。

18、 不管何时,何地,何境,保持一颗宁静的心都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静是一种品格,可以沉淀浮躁。静是一种智慧,能感悟生命的大慈大悲。

19、 是三归依乃是一切无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优婆塞戒经》卷五,净三归品

20、 (三)远恶习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堕。《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21、 从无始际,妄想翳之,不自觉知,但认凡质,故耽著结业,受生死苦。大觉愍之,说一切皆空,又开示灵觉真心清净,全同诸佛。——《华严原人论》

22、 有一种存在无声无息,就在清宁的世界氤氲的花开。风羁草色随心倾,如梦浮生禅心静。

23、 不怒胜瞋恚,不善以善伏;惠施伏悭贪,真言坏妄语。不骂亦不虐,常住贤圣心。《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1经

24、 佛教的真理犹如明灯,将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并启迪心灵的智慧。跟着真理的脚步,让我们来一趟菩提之旅吧!这一定是一个寂静与安详的旅程。

25、  人的情绪,有两个极端:自卑与自傲。自卑与自傲是一体的两面,一 个人狂妄与自负的表现,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空虚与自卑。

26、 修行不能远离社会人群,不能逃避现实生活。我们要的是直面生活,要在生活当中提升自我、净化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功夫。

27、 然而,生活中的人们非常吝惜自己的微笑,往往只把微笑给自己熟悉的人,给予陌生人的表情则是紧张而严肃的;而且,大多数人对于突如其来的微笑会感到不适应,要么认为对方认错了人,要么觉得对方是“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一,于是非但不回报以微笑,反而会本能地加强警惕。

28、 当我们快乐时,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多拥有了什么,而是减少了一些烦恼与执著;当我们痛苦时,痛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了什么,而是增加了一些自私与欲望。

29、 世界上的事情本来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别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们要离相而证性,这样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

30、 我们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要有感恩的心态,要有奉献的精神,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是与周围的所有人、与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开的。

31、 或许,境界不同各有各的自在,但我们的生活需由自己谱写,他人不能替代,而我们也无法代替他人生活。

32、 除了对人与事必须信实外,讲经说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谈神通怪力、耸动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识水平,引导众生走向善道。

33、 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怎样欣赏虚幻世界的美景?佛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第三十二品》

34、 我们常常会怀恋儿时的快乐时光,并非儿时没有烦恼,而是儿时的我们把一切的一切都看得那么淡然,根本没把烦恼放在心上。

35、 此十分难得的清净人身,如果用它来作罪业和恶行之工具,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此难得暇满的人身,不用它来学佛,而让它白白地空过死去,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在这个恶浊短暂的世界上,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宋)冈波巴《宝鬘集》

36、 如果成了口头禅,那就好象别人请你吃东西的时候总说我不要不爱吃一样,时间长了,肯定没肉吃。

37、  你要学会要求自己,不要把眼睛老盯着别人,在利益面前、名誉面 前,在一切好事坏事、吃苦享乐面前,总要先检点自己、要求自己,吃亏 上当的事我自己去做,有好事让给别人,这就是修行,这就是慢慢地在淡 化我执,慢慢地在处理我。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38、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39、 佛陀设教在人间,就是要教育众生回归真如本性,做个真正的人。所以说人格若成,佛格就成;人格若不成,又如何成佛呢?

40、 我在佛教的环境中出生成长,除累积佛教知识和形式上的修行外,内心的贪嗔痴及习气并没有减少。遇到我的恩德上师后,他老人家对我针对性地引导,窍诀性地指点,在他的慈悲和加持下我被自然降伏。上师调伏了刚强的我,度化了难化的我,我坚定地相信:上师是佛,上师是法,上师是僧,上师是宝的根本。

41、 若无身住、心住、意住、内住、外住及内外住,即是住戒。若无相、无命、无作、无行,即是住戒。《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二

42、  早安!朋友。早安,行者。早安!众生。在旭日的光辉里,在温 柔的晨风中,伴着清脆的鸟鸣,给朋友,给自己,给众生道一声问候是 件多么惬意的事情!一声简短的问候,一种真诚的友好,一份简单的快 乐,与太阳和光明一起出发,照亮了他人也照亮了自己。

43、 若于出家一切人前起恶心者,则同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前为恶无异。《大方广地藏十轮经》卷五

44、 有一个人常常觉得生活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悲伤就是烦恼,所以,他越来微笑如水般柔婉,带给他人的心灵安慰和享受。微笑是一种力量,是幸福快乐生活的必需。微笑能够使烦恼得到解脱,使疲劳得到安适,使颓唐得到鼓励,使悲伤得到安慰。

45、  耕云先生开示:“张扬和低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风格。张扬者犹如 一株拼命拔高的树,而低调者宛如一棵平凡无奇的小草,风雨雷电之后,得 以保全的往往是小草而不是树。”为人处世不可锋芒毕露,卖弄招摇。

46、 【佛教智慧禅语】人生莫过做好三件事:一是知道如何选择,找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别左顾右盼,莫贪多求快,误入乱花迷了眼;二是明白如何坚持,好走的路上景色少,人稀途中困苦多,勿盲从,忌跟风,坚守这一刻,才能看到下一刻的风景;三是懂得如何放弃,属于你的终究有限,放弃繁星,你才能收获黎明。

47、 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乃至名号亦难得值。何以故?彼与一切有情如大父母,一切恐怖有情施之无畏,开导一切有情,为大善友。《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三

48、 欲修佛法,当勤精进。……所以者何?是身无常,无有决定坏败之相,不得久住,终归磨灭,未得法利,恐中坏故。《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49、 禅定就是坐在那儿把你的心沉静一下,好像…碗浑水,放在一个地方不动,尘土就沉到底下,从上面一看,就看到底。——耕云先生

50、 人生难得糊涂。所谓糊涂,不是不明事理,而是表面糊涂、内心清明的大智若愚。

51、 【天天禅语】爱惜生命并非计较寿命长短,而是应时时提高警觉,把握分秒利益人间。

52、 人生无常,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预料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把握当下,珍惜拥有。凡事总有因缘际会,一旦错过时机,因缘就不一样了,所以要好好把握当下,享受此时此刻的生活。

53、 一个人无论多么威严,多么排场,如果没有爱心相伴,也只是空好看而已;一个人无论多么富足,多有地位,如果没有智慧相随,也只会是名利的仆人:

54、 【天天禅语】欣赏着美丽的月景,我们想到了什么?是否会发现月亮的光明象征着人们的智慧,月亮的圆满象征着人们的福德。此刻天空的明月,正是我们修行的祈愿,何时能像她一样,智慧的光辉明亮而普照,福德的资粮充盈而圆满。

55、 【敏而好学学无涯,去粗取精不耻问之好求学】1.学习可以增长智慧。2.智慧用来改变人生。3.成才之路没有捷径。4.诚实谦虚地求学。

56、  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就因为它总是在最低处,因而所有的河流都汇集到 大海的怀抱中。人的知识越是渊博,胸怀就会变得越宽广,这样,他获得 的东西会越多。

57、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印光法师)

58、 在喧嚣处,修得暇满身,真正的清闲应是身处繁华世间,心中能不生浮躁,不起烦恼,拥有一颗无分别的心,从容面对任何境遇。

59、 这大概也是因为小孩心性单纯,还未曾受后天环境的浸染,天生阳气足的缘故,所以他们感召的多是正面能量。

60、 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华严经》卷十三,光明觉品

61、 很多人嘴上说不信因果,但他的所作所为却离不开因果的规律。人们为了秋天的好收成而努力耕种,为了未来的好前途而培养孩子,为了富足的生活而拼命赚钱,为了生老病死的保障而购买保险。就连口渴时要喝水,饥饿时要吃饭都是因果的现象。人们的生活点滴都离不开因果,又有什么理由不信善恶果报呢?

62、 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63、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毅力:水具备非常大的毅力,每一个滴水滴到坚毅的石头上的时候,久而久之连石头都穿透,这就是所谓的滴水穿石。我们人类也应该有毅力,做任何事情时候,无论如何,要做到坚持,直到成功为止。

64、 凡夫觉得不可思议之事,在佛菩萨只是正常,本来如此。凡夫觉得稀松平常之事,在佛菩萨亦称妙绝。花开叶落,无非真理;成佛涅槃,也无二般。

65、 实实在在的道不是看来的,也不是听来的,而是要真正去做——确切去实践,才能表达出真道。

66、 人们喜欢向外追求幸福,这样得到的只能是幸福的幻象,稍纵即逝,因为外在的东西是变化无常的。

67、 一个人的习气很难转变,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也只是难移而不是不能移,只要我们的正念强大,我们就可以更正已经持续了多生多劫的痛苦和混乱的恶性循环。

68、 高尚之士,不以名位为荣;达理之人,不为抑挫所困。(宋)佛鉴禅师《禅林宝训》

69、  你提出的意见如果不被对方采纳,可能因为三种因素造成: 一是你的意见本身是错的,二是你提意见的方法错了,三是选择的意 见对象有错。意见本身错了你让人家怎么接受?方法错了导致人家不 愿接受。关键是第三点,对象一错就只能对牛弹琴。总之是错在自 己,与对方无关。

70、 不与外界争执,少和自己较量世相本空,烦恼也是空,不提起烦恼,便无须放下。人生不被任何事左右,来去自如、神清气爽,何愁不从容。

71、 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著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72、 聪明人看重自己得失之处,智慧人时刻谨守得失之心。粗衣淡饭,皆生欢心,利人利物,平心养心。

73、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凡心斋坊,听了一堂了凡先生关于“生命重建”的课程,听完后便有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这是一种全新生命的体验,也是了凡先生经过多年的研习,对生命与自然的特别解读。而最近,我也一直在研究关于生命本真的课题,于是就有了与了凡先生合作此书的想法。

74、 -个伟大的人,并不是在每一个领域都令他人不可企及的人,而是能以谦卑的心态去做好生活中每一件平凡小事的人。

75、 古有“画地为牢”,以示对他人的惩戒,然而今人每每画地为牢,捆锁的不是别人,往往是自己。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的内心死死囚禁,为金钱、为名位,不断地用欲求的枷锁捆绑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将自己快乐的权利尽数消磨。

76、 不要把忧愁传染给别人,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77、 我之夫妇,譬如飞鸟,暮栖高树,同共止宿,须臾之间,及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饮食,有缘则合,无缘则离。《佛说五无反复经》

78、 若不从一念至一念,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涅槃。《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二,解诸法品

79、 以自然的眼光看人看事,以不思量的心观人观事,一切就都自然了,心态也随之而转,烦恼就变成了无烦无恼!

80、 在利益面前,不贪得无厌,时刻想到还有别人,将心比心,这样就容易感到满足。——净慧

81、 人生就如善变的天气,有晴有雨,有风有雾。这既是莫测的苦,又是多彩的乐。从生到死,就像一场风吹过。走过春夏,卷过秋冬;走过悲欢,卷过聚散;走过红尘遗恨,卷过世间恩情,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生命尽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82、 人不论出身于什么家庭,不论读过多少书,不论天赋条件如何,只要肯上进,愿意依循正道塑造自己,都可以超越凡庸,成为贤圣一流的人物。无论在宗教界还是在尘俗界,都有不少起初看上去相当普通的人,通过努力,最后修成了正果。禅宗六祖慧能学道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一例。

83、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丁夫,常一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禅师)

84、 纷乱的俗世,总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既然境由心造,何不在自己的内心掘一座莲池?青莲开则净土在。

85、 不能忍的地方,正是每个人最薄弱的地方,强者和弱者的差距就在于弱点的多少。弱者事事难忍,很容易被击溃;强者也有软肋,一旦被点“穴位”,也会垮掉,所以说,只有持之以恒地修炼忍法,才能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86、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四十二章经》

87、 我们要以长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长取人则天下无可弃之人,以短取人则天下无可用之人。

88、 【修禅要诀】眼光高远,直视佛心;动机纯正,直趣菩提;行为规范,妙与天然。偷心死尽,本地光明;万缘放下,一念相应;一念灵光,朗照大千;顿悟真心,万法圆彰;业尽情空,证体起用;当机立断,能所双亡;拈花悟旨,以心印心。念佛是谁问者知,参禅悟道几多时;明心见性无多事,回根尘亦不迟。

89、  我喜欢阳光心态,所有的阴影在我看来都不过是光明的副产 品。既然有光明,我为什么不享受光明,非要去和黑暗胶着呢?换个 角度看人生,快乐就会多一些,我常常将痛苦想象成快乐的另一种形 态。实际上,没有痛苦,快乐便失去滋味,没有黑暗怎么能彰显光明 的珍贵呢?

90、 要感谢被救的人,让我们有行菩萨道的机会,因为他们示现了“苦空无常”的人生。所以,生活安稳、四肢健全的我们,怎能不好好把握人生,充分发挥生命的良能?

91、 佛教徒不怕做事,而且能积极投入人间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心灵不被环境所转,能勇敢突破万难,难行能行;做到别人不能忍而我能忍,别人不能舍而我能舍的地步,这才是“藉事练心”。

92、 生活不是只有温暖,人生的路不会永远平坦,但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的价值,懂得珍惜自己,世界的一切不完美,你都可以坦然面对。

93、 身相既定,气息亦调。念起即觉,觉之即失。久久忘缘,打成一片。此坐禅之要术也。(日本)道元《普劝坐禅仪》

94、  所有动物从生下来就开始被动地生活,被需求、欲望和诱惑 驱使。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内在的修炼可以部分地夺 回生活的主动权。将需求和欲望降到最低,提升抵挡诱惑的能力,通 过内在的修炼大凡都可以达成。人生短暂,做生活的奴隶还是主人, 取决于自己的内心选择。

95、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永嘉大师

96、 随缘,是面对,是接纳,坦然面对一切外境,欣然接纳一切结果,有此心境,则无所忧畏,无善而不可求。

97、 我们念佛、参禅,其目的就是要把守六根门头,使眼不贪美色、耳不贪美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意不贪染一切六尘缘影之法。

98、 人不怕比别人差,就怕不信任自己。其实,许多人本身已经是很优秀的了,但由于过谦或过卑,总不承认自己,这都是人性的弱点。自信是人生的动力。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才会恰当地选择应负的使命。

99、  一切靠自己双手劳动吃饭的人,都值得尊重,因为他们至 少都具备这样的品格:1.不依赖别人,靠自己活着;2.有自己的尊 严,拒绝不劳而获;3.用汗水换来的钱,用得心安。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