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家超赞的心灵禅语的句子

1、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印光法师)

2、 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是告诉我们,生命过去一天就少了一天,就像缺水的鱼一样,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念及人生的无常,就不要放纵自己,而要每日都想着精进修为,如此才能充分利用生命的能量。

3、 我在佛教的环境中出生成长,除累积佛教知识与形式上的修行外,内心的贪嗔痴及习气并没有减少。遇到我的恩德上师后,他老人家对我针对性地引导,窍诀性地指点,在他的慈悲与加持下我被自然降伏。上师调伏了刚强的我,度化了难化的我,我坚定地相信:上师是佛,上师是法,上师是僧,上师是三宝的根本。

4、 修行不是盲目信仰,而是理智地探究真理。修行不是脱离生活,而是全身心地融人生活。修行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公益心地担当义务。修行不是放弃俗务,而是无私地奉献大众。修行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谦逊地尊重他人。修行不是执著成就,而是利他心地服务众生。

5、 恍然间,闲云高飞,繁华散尽。唯有古刹之外,清风摇曳,我依然如故,禅茶依然如故,菊影依然如故,经卷依然如故,暗香依然如故。

6、 (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行善得善,亦如种甜,自利利人,益而不费。《法句经》卷上,爱身品

7、 我依然在等,等你为我盘起长发,一生匆匆,宠辱不惊,仓促的相遇,却撞进心城幻梦,没有早一步,也没晚一步,恰到好处。曾几何时,在佛前虔诚祈祷,以我半世繁华换你余生长安,用爱修禅境步步生莲,许是佛祖怜我太痴,才将你送至身旁,呵护半生周全。

8、 如今有些人,内心充满了邪见与颠倒之心。将真理视为谬论,这就是邪见;将谬论视为真理,这就是颠倒。芸芸众生,由于无明之故,追求真理之人寥寥无几,追逐谬论之人却比比皆是。请佛菩萨加持,愿一切如母有情众生的心中树立正知正见!

9、 心莫向外求:没人能替你成功,没人能替我们成功,只能靠着一双手,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靠着~双脚,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10、 学佛的关键,首先是通过佛法的智慧认识自己,要明白自己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根器的弟子,然后对症下药,进一步实修,才能有实质性的功效。很多学佛人就像没有经过诊断的情况下自己瞎服药一样,非常危险!自己明明是处于下等根器的人,却自以为上等根器,藐视因果、毁坏戒律,最终误入歧途、一无所成。

11、 【佛心禅语】 大千世界,让我们心动的诱惑委实太多太多,很多时候虽然无法解 脱,但还是让自己的心淡泊一些吧。把快乐和幸福看得淡一些,追得缓一 些,它们反而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12、 人生一场千辛万苦,需要我们的亲力亲为,去包容那些失误,去创造那些简洁,生活的禅法,它是对生命提供的一种力量,也可以理解为善待生活的一种态度,世间一切本来如此,心与境相应,去修正与规范自己曾经的自以为是。

13、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贾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优婆塞戒经》卷三,净戒品

14、 太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古印度)龙树《中论·破行品》

15、  人是生而孤独的。我们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即使有幸孪 生,出世也有先后;我们与父母兄弟相依,最终也会彼此离开;即使 是携手相爱的人,相遇之前和想离之后,拥有最多的也是孤独。既然 来到这个尘世,又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孤独,就不要试图填补孤独, 不妨愉快地去接受和享受它。

16、 一切诸佛刹,庄严悉圆满,业力差别故,众生刹不同。《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17、 芳华轻逝,泪洒菩提,我们每一天都在憧憬未来的美好,拥禅心渡慈航,如花似玉的年华,转眼如云烟消失的无影无踪,泪珠纷纷落下,悲伤着你的悲伤,痛苦着你的痛苦。

18、 从心底深处畏惧生死轮回,此信坚固,为不可缺少之法。(宋)冈波巴《宝鬘集》

19、 音声及文字,不应随顺转,应知真实义,无行以随行。实义无音声,亦无有文字,超过语言数,乃名为实义。《大宝积经》卷二十三,被甲庄严会

20、 一位青年夜访禅师,青年道:我有很多事情想不通,想跟你说说。禅师答,想已是多余,说更是啰嗦。那我该怎么办?青年问。禅师笑答:这个太简单了,睡觉去。——烦恼无来处,无去处,纠缠无益。只有此时此刻,回归一念清净,然后守住每一个当下,自会念念清净。

21、 问:“佛性与烦恼既俱,何故独断烦恼非本?”答:“譬如金之与矿,俱时而生。得遇金师炉冶烹炼,金之与矿,当自各别,金即百炼百精,矿若再炼,变成灰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22、 佛教距今已经创立了三千多年,那精深的浩瀚佛学理论,为今天的我们留下来无数的人生禅语。

23、 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侨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四十九

24、 持戒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可靠的标识,穿上警服不一定是真警察,关键看他的思想、言行是否合乎警察条例;穿上僧衣的人不一定是真和尚,关键看他的思想与言行是否合乎戒律。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

25、 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达摩大师悟性论》忆昔当年未悟时,一声号角一声悲;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花一样香。——孚上座

26、  人存于世,不要用贪婪、嗔怒、愚痴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别忘了你还 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不肯宽恕别人的人是最可悲的, 因为他早已暴露出自己狭小的心灵空间。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人生就会更快乐,更有意义。

27、 于过去无忧,未来不欣乐,现在随所得,正智系念持,饭食系念故,颜色常鲜泽。未来心驰想,过去追忧悔,愚痴火自煎,如雹断生草。《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995经

28、 佛曰:1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2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3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4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29、 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若人专念阿弥陀,号日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大集经》卷一,贤护分

30、 在我眼里,了凡先生已深谙庄子哲学之精髓,逍遥游世间,心游万仞,自在洒脱。而他一直从事的慈善事业,便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1、 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一《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32、 追求名利空花,不如追求性灵的解放如何摆脱精神的枷锁,获得大自由?佛日:一切凡夫所有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随身,或身随心。——《大般涅槃经》

33、 所谓禅在当下的功夫,就在于把握生命的当下,转化生命的迷惑、净化生命的染污、提升生命的素质、圆满生命的品格,挖掘清净生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无限潜能。

34、 空并不是指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不能永恒、虚幻而难以捉摸,随时变化才是“空”,只有空才是不变的真理,理解了无常,才能放得下心中的执著。

35、  做阳光不做火焰,要永久的灿烂,不要短暂的燃烧。如果是 风,我热爱和风;如果是雨,我赞美细雨。人世间不是所有的人都 能成为英雄,我们不能因为被错觉蒙蔽了眼睛,到头来连个常人也 做不了。

36、  一个早晨就是一段传奇,生命传奇的链条上,每个早晨都不 可或缺。今天的晨风,今天的朝霞日出,是你人生中的唯一,错过了 就会永远错过。不知几万几千年的修炼,我们才有幸获得生命的这次 偶然,才拥有这个抒写传奇的机缘。朋友,当你完成了必要的能量补 给,不要再贪恋夜晚的港口,赶快起航吧!

37、 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无障无碍,如焰如化。《金光明经》卷二

38、 如何修禅定?佛日:有着之故行禅定耳!以见吾我便摄息之,是日禅定。——《贤劫经》

39、 “善知识”即思想端正、品格高尚、言行友善、可助人为善者;“恶知识”正好相反,思想邪僻、品格卑污、言行乖张、可导人为恶。

40、 人有居家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者,亦有得阿惟越致菩萨者。《惟日杂难经》

41、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96经

42、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

43、 痛有两个词:一个是痛快,另一个是痛苦。面对痛苦时,要“痛快”,也就是视“痛”为“劫”。“痛”去“劫”消,则病痛反能带来“劫后归来”之快。

44、 【禅语悟道】当人们暂时地获得了期望中的物质财富时,却发现青春年华已经消逝,身体健康已离我们而去,心情也经常闷闷不乐……这时即便付出再多的金钱,也无法换回原来的青春与健康。

45、 有长远打算的人,才会实实在在做好眼前的事;没有规划的人容易随波逐流,一无所得。前途是一次有计划的旅行,执著而有远见,自信而把握关键,便能拥有一张生命之旅永远的票。

46、 凡事大多如此,执著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洒脱一些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47、 无我为学问第一。调伏身心励令清净为持戒第一。利他不贪为布施第一。观照自心为口诀第一。知一切如幻为对治根尘第一。不同凡夫为行动第一。远离三毒为成就第一。一切不贪着为神通第一。常居卑下为忍辱行第一。舍离世事为精进第一。妄心不起为禅定第一。一切相不取不着为智慧第一。(古印度)阿底峡

48、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将一份善意珍藏于心,为身边的人送上祝福怎样让内心充满阳光?佛日: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妻子集会,当愿众生:怨亲平等,永离贪著。——《大方广佛华严经》

49、  生命的获得,是一种偶然的因缘聚会,由不得自己;生活的 好坏,却在于一个人内心的取合,全凭自己做主。

50、 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51、 学佛究宗家之妙,须清心潜神,默游内观,彻见法源,无芥蒂纤毫作障碍,廓然亡像,如水涵秋;皎然莹明,如月夺夜。——《宏智禅师广录》

52、 你自己就是一颗明珠,自己即是如来,要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那样才会有圆满的人生。——郑石岩

53、 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54、  依赖的习惯,是阻止你迈向成功的绊脚石,要想成就大事你必须把它 们一个个踢开。

55、 静心淡然,潇洒行走,不要在意脚下的那些坎坷,它们都是铺垫你生命高度的基石。

56、 我于空性究竟故,外界与我成一体,风心显境自在故,任何变现皆随心。《弥勒日巴大师歌集》

57、 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已得净智者,具足清净戒。《大乘宝云经》卷七

58、 比如,金翅鸟在虚空中高高飞翔时,它的影子虽然没有现出,但并非没有身影,最终无论它降落在哪里,黑糊糊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同样,所造的善恶果报,虽然暂时不一定会现前,但最终不可能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如《功德藏》云:“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

59、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华严经》卷六,如来现相品

60、 一句不恰当的话,就会使人产生排斥的心。所以,话要讲得恰到好处,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

61、 【天天禅语】佛教的真理犹如明灯,将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并启迪心灵的智慧。跟着真理的脚步,让我们来一趟菩提之旅吧。这一定是一个寂静与安详的旅程。

62、 若说第一义谛有我是为身见,若说世谛无我是为邪见。(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一

63、 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圆觉经》卷上

64、 上等禅,两袖清风,来去自如;中等禅,背个包包,负担适中;下等禅,一肩挑。

65、 菩萨精神永远融入众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不能只有理论,必须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服务众生的工作是实质的表现。我们要把无形的慈悲化为有形、坚固、永远的工作。

66、 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回向品

67、 汝不应由尊敬如来故,而接受如来的教法,要像用火来检验金子一样,先行分析,然后再做决定。《中部》第47经佛言

68、 【佛心慧语】1、这个身体,只是借我们暂住而已,如房屋,无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执著。2、行、住、坐卧,皆是道场,因为道在心中,非在外面。3、若心有定,说你好,说你坏,都一样。4、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便是慈悲。5、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69、 然而,有些人往往是背道而驰,烦恼比没有学佛人更炽盛,内心的执著和习气比没有开始修行时更严重。原因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缺乏了正知正见,于是所学所修的一切,反而成为增长邪知邪见的助缘。

70、 迷妄中的人永远不可能与觉悟者对等说话,如同盲眼人不可能与明眼人分辨颜色一样。凡夫对佛说种种怀疑、推量,也就毫无价值了。

71、 清明节,透过媒体看到很多祭扫群众在为去世者祭祀。仅仅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待,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从佛教的角度看,这还是陷于迷信的状态。看到很多的坟墓,这更加提醒我们死亡无常。在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无论有多少显贵、富翁、名人,最后的归宿只有一个,就是死亡。

72、 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干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首礼。《无量寿经》

73、 若常愁苦,愁遂增长;如人喜眠,眠则增多;贪淫嗜酒,亦复如是。《大般涅槃经》卷十七,梵行品

74、 “善少”或“善多”,以自我为中心或以他人为中心,并不是天生如此,也不是命中注定必然如此,只要认识到“善少则愁,善多则喜”的真谛,改变视角,将注意力从自己转向他人,心境也必然随之而变。

75、 (五)诸法无我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生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说五蕴皆空经》

76、 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楞伽经》卷三

77、 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想念、行为。若是你的想法不对、看法不对、行为做得不对,就要改正,这就是“真修行”。—一耕云先生

78、 该看到的视而不见,不该看到的却偏偏一眼望穿,对于世人来说,这也许正好是错失美好东西的源头。而正是有了颠倒,有了误会,有了错过,这个世界才会有遗憾,生活大抵都是如此吧!

79、 弥勒菩萨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说:“因稀有,因无垢,因具胜能,因世间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终如一,故称稀世珍宝。”

80、 长江澄澈印蟾华,满目清光未是家。借问渔舟何处去?夜深依旧宿芦花。——《从容录》

81、 【清醒与糊涂】 人生有时要清醒,有时却要糊涂。糊涂就是善于藏巧露拙;清醒就是 知道事情的轻重得失。

82、  佛说,放下得轻松之福报。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有痛苦和烦恼,是因 为放不下很多东西。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放下不该有的恶念和贪欲,放 下让自己感到沉重的东西,放下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83、 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

84、 净土宗的道理似浅实深,其行持似显实密,其成果似迟缓实速疾,其目的虽像是死后往生的自利,其作用却是现享法乐和济世益人的二利庄严。(美)张澄基《净土今说》

85、 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弟子买盐回来,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他喝,弟子说:咸得发苦。接着禅师把剩下的盐都倒进湖水里,弟子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满意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86、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舍弃,就会执著于外物,就会在做事的时候分心,在达到目标的路上绕弯子。不舍得放弃也就是拒绝简单的生活,这样只会令人不堪重负,心力交瘁。

87、 (三)老病死苦有三天使在于世间。何等为三?所谓老、病、死也。《起世经》卷四,佛言

88、  决心易下,坚持很难;目标易定,实现很难;诺言易许,践 行很难;小善易施,持久很难;小恶易除,积德很难;相识容易,相 知很难;相恋容易,相忘很难;投胎容易,活着很难。

89、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维摩经》卷中,佛道品菩萨于三千大干世界中,无有一事而不知者:若偈、若辞辩、若咒术、若戏笑、若歌舞作乐、若工巧。《大宝积经》卷一0七,大乘方便会

90、 心如要常常保持快乐,就不要把人与事当成是非。有些人常常起烦恼——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他却有意地接受。

91、 【天天禅语】对于有意识地去生活者而言,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之旅,但对于无意识地去生活的人来说,人生的确是一种大的惩罚。

92、 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妙叶禅师)

93、 延参法师禅说正能量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场自以为是的诗情画意,心地是个容器,更是一个平台,不要去埋怨生活伤害了谁,更不要去找找那些没有意义的借口,是自己脸宽还是自己鞋小,不要在那些没有意义的烦恼上去消耗自己的生活信念,生活的幸福与悲伤,就在于你睁眼看到的是路,还是桥。

94、 有人常为负担太重而困扰。师言:“不要担心负担多、责任重;能受天磨方铁汉,只要脚步站稳,力气是愈用愈大的。”——证严法师

95、 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一心定不动。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华严经》卷十六,十住品

96、 岁月无心也有心,更多的让你让我让他些许珍惜,些许感动,些许执着。不需说,是没人懂得;不想说,是一直沉默;不愿说,是心绪难释。

97、 远离不爱言,软语不伤人,常说淳美言,是则升天路。《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第1299经

98、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彼此的因缘际会中生生不息地存在着,存在即为合理。即使人类成为了自然界的最高生命体,我们依然不能去主宰大自然,因为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要依赖大自然而生存。

99、 【禅语感悟】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智慧。人生在 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 处理。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