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禅语句子碎碎念

1、 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大珠禅师语录》

2、 吃饭睡觉也是修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藏着快乐,人生的修为就在平常的吃饭睡觉间。

3、 叩拜,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我慢;念佛,不是声音数目,而是与佛相应;合掌,不是并拢双手,而是恭敬万有;禅定,不是长坐不起,而是心外无物;欢喜,不是颜面与乐,而是心境展示;清净,非摒弃欲望,而是知道取舍;布施,非毫无保留,而是懂得分享;祈求,不是向佛索取,而是完全信靠。

4、 贡献自己所学、所能,多为利益众生而尽一分心力,这才实在,因为一个人所能留给别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海涛法师

5、 世间最可怕的衰老是心态的衰老,如果你有一个年轻的体魄,却有一颗衰老的心,那将是世间最可悲的。

6、 譬如人在海洋依止于船,如是名身转起依于色;譬如船行海中依于人,如是色身转起依于名。人船相依行海中,如是名、色共相依。南传(锡兰)觉音《清净道论·说见清净品》

7、 【佛心禅语】 骂人,大家都觉得是不文明的行为,可是还是有人忍不住要骂,看来 是缺乏安忍的定力,用佛家的话讲,就是犯下了恶口罪业。

8、 不论在人间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将心念停留于过去的成就;不论施人多少,亦莫讨人情、求报酬。过去的留不住,未来的难预测,守住现在,当下即是。未来的是妄想,过去的是杂念。要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9、 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不坏受想行识故观识无常。不作如是观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罗蜜。《小品般若经》卷三

10、 佛说:因为无所悔恨,所以心生欢喜;因为心生欢喜,所以心情愉悦;因为心情愉悦,所以心态平和;因为心态平和,所以可得禅定;因为得入禅定,所以能领略真知实见;因为领略了真知实见,所以可以看透生死;因为看透了生死,所以能得到解脱;因为得到了解脱,所以可以明见佛性。

11、 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卷三,初分学观品

12、 修行实际上就是“生命的拼搏”。因为我们要进入那个无限的生命,没有一种拼搏精神是万万办不到的。

13、 生命中的禅意无处不在,走进自然,听山风过耳,闻花香怡然,嗅空气中泥土的芬芳,看花草树木,在阳光沐浴中欣欣向荣,万物,就在简单中从容。生命最好的状态来自淳朴与本真,不刻意雕琢的东西才最美,顺应自然的生长方显葱茏。

14、 生活里有句话,叫做持之以恒,生活的禅法,也就在于坚持与信念,生活的许多事情并不是靠一次决心或一段时间的努力就能改善,改善生命的质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或者说生活方式,这活泼的生活,更需要一边坚持一边调整,不在挫折里心灰意冷,就是内心最真实的力量。家常。

15、 我们可以自信,但不可以自傲,不要总是炫耀自己,更不要拿着别人的 东西炫耀自己!

16、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圆觉经》卷上

17、 禅宗所说的平常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没有分裂的那个完整的心的原态。

18、 人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他人提出不切实际的预期,终归会失望。你可以选择上乘根器的人并提出较高的要求,可以选择下乘根器的人并提出适中的要求,但不能为了让下乘根器的人变成上乘根器的人而提出过分的要求,否则,对方达不到要求,不能怪对方,只能怪自己。

19、 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痛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须,当知是人能善修慈。《优婆塞戒经》卷七,禅波罗蜜品

20、 烦恼是愚痴,成佛是觉悟。真正地深解佛法需要“十方清净”。世间的一切表相,无论美丑善恶,俱是佛性之外的虚华,若要修佛,若要学习佛理,就必须要有舍弃一切的决心,愿舍弃、能舍弃,方能真正地觉悟。

21、 佛说,保持平常心得快乐之福报。保持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坎坎坷坷、是是非非、悲欢离合,自能远离烦恼与 痛苦。

22、 信仰是人生的最宝贵财富;遵行正法,带来幸福;真理味儿最美;智慧的生活是人们称说的最好生活。《经集》第十章《林主夜叉经》

23、  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是要从解决文化危机下 手,大力弘扬中国五千年传统道德精华,进行全社会的道德重建。解 决文化危机难吗?找到要领就很容易,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的传 承,即使是今天的人,身体里仍然有这种文化基因,只不过这个基因 在沉睡,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快唤醒它。

24、 人在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时,应该要有正确的心态,既要追求生活的充实与快乐,同时又要摒除凡尘浮名与虚利的捆绑。

25、 唯一的幸福之路,不在天堂,不在寺庙,不在桃花源。唯一可以让你幸福,让你得道的,只有一条路,就是“爱上你自己”。

26、  思想在如水的夜色中漂泊,心是唯一的航灯,灯不灭就不会 迷航,迟早会抵达黎明的彼岸。灯如灭了,思想就会触礁,万劫不复 地沉没。

27、 佛言: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人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楞伽经》卷三

28、 【禅理故事】一个人对佛无限崇拜,想看看活佛是什么样子。他来到名寺,恳求大师让他见活佛。大师说:回去吧,佛在你家。那个披头散发为你开门的人就是活佛。那人将信将疑返回家中,敲门后等着活佛出现,披散着头发开门的是他妻子。恍然大悟,原来活佛就是身边一切善良给我们关怀与帮助的凡人。

29、 人们往往羡慕大海的胸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所以,它才能容纳百川。假如一个人心胸狭隘,总把自己放在高高的位置上,那么人人都会对他避而远之。

30、 火不待日而热,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鹊白乌玄,头头露现,若委悉得,随处作主,遇缘即宗。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31、 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就是那份无形、无染而无求的爱。——证严法师

32、 若能观心真实性,一切法中亦不见,若能无心远离心,即是真禅波罗蜜。《大集经》卷十

33、 【佛心禅语】 和尚只要做到专心,就会撞好钟。同样,我们只要用心就没有做不好 的事,没有什么攻克不了的难关。

34、 【佛心慧语】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2吵闹处,须冷静。冷落处,须热情。3适当的欲望,是人类所必须的,但超过了范围,痛苦、罪恶,便如影随形。4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5执着近于迷惑。7善恶之间,总在一念。一念错,全盘皆输。6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35、 汝于一切刹海中,微尘劫海修诸行,一切如来诸行海,汝皆学已当成佛。《华严经》卷十一,毗卢遮那品

36、 懒于一事,懒于万事。好易之人,自知非道器矣。(日本)道元《永平初祖学道用心集》

37、 【禅机妙语】1、老鼠嘲笑猫的时候,身旁必有一个洞。2、站在山顶与站在山脚下的两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3、在这世上惟一件事比别人议论更糟,那就是无人议论你。4、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譬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5、偶然的成功比失败更可怕。

38、  海盗是许多男人心中的梦想,是许多女人心中的英雄。成为 海盗是我年轻时代的梦想之一,我一度将海盗生活想象得非常诗意。

39、 名利就像一只皮箱,在我们用它时,就将它提起,不用时就把它放下。倘若不用时,你仍然把它提在手上,便是累赘。为了名利终其一生,即使置身山间的快乐仙境,也会使精神堕入痛苦深渊。

40、 越亲近自然,焦虑越易消失大自然具有无穷无尽的美,能给人们疲惫的心灵带来抚慰。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41、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坛经·般若品》

42、  教育的基础课程应该是教会学生微笑,带着微笑学习知识的学生变坏的 可能性不大。

43、  事物的多侧面决定了看问题的多角度。站在山脚下看到的是 高度,登上山峰看到的可能就是宽度;走在后面看到的是别人的背 影,走在前面你的背影也难免被别人看。因为高度忽视宽度,因为背 影否定笑容都失之偏颇。要真正认识和正确评价一个人和一个事物, 首先要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深入观察。

44、 三界无法,何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往?睿玑不动,寂尔无言。觌面相呈,更无余事。——《盘山宝积禅师》

45、 佛家禅语:布袋与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46、 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经、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率年,以为日课。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47、 世事变幻,风云莫测,‘缘起缘灭,众生在岁月的洪流中渐行渐远,一路鲜花烂漫鸟语虫鸣,也仍旧不能湮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无常。承担与放下都非易事,都需要勇气与魄力,而做到提放自如、淡然处之,更非常人所能达到。

48、 【古风基地】陌芦殇,半是残花香,长门清宫人不唤,胜逝一江秋水寒,莫问卿,忆解难,别是自古君王不深欢,难难难,爱恨当未完。情丝幻,一缕愁肠断,对月啸歌犁不乱,挥洒清幽别时憾,不落孤单,梦忆梦不还,亦是此生禅。胭脂不掩红颜暮,道是哀伤别是露,两相深情留不住,相思不往,淡看繁花暮。

49、 身一切善行,口一切善行,意一切善行,是名成就威仪行。《舍利弗阿毗昙论·非问分禅品》

50、 有形至大者,莫若天地;无形至大者,莫若虚空。有道者知彼二者皆自心影响,故见空不空,见形非形。——《紫柏尊者全集》

51、 一个人如果没有脚只是一个人不便,要是有双脚却不走正路,那不知会害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家庭?

52、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 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53、 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54、  有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替自己挖坟。这种人没有是 非观,一切从个人好恶出发。因为自己心理阴暗,以为人心都是黑 的;因为自己胸怀狭窄,以为世上没有襟怀;因为邪恶成性,以为人 间从无善良。好度君子之腹,视天下人皆为小人;喜当绊马绳索,恨 不得寰宇良马皆是病驹。

55、 现代人自我意识过度膨胀,缺乏自觉,只是把自己的心一味的向着外侧,却忘了觉悟出真正的自己。——-梅原谛愚禅师

56、 吃了甜的东西,就有甜的感受;吃了辣的东西,就有辣的感受;与他人建立友谊,则带给我们快乐;与他人结成怨恨,就带给我们痛苦;播撒良药的种子,终会结出良药,利人又利己;播种有毒的种子,就会长成有毒的果实,害人又害己。我们生活中的点滴离不开因果的现象,还有什么理由不承认善恶因果的事实呢?

57、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心经》

58、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59、 大气是一种境界,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拥有大气的你,此时站得高,看得远!

60、 自己的失误,往往就是对手击败自己的机遇。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失 败于自己的弱小,而仅仅是失败于自己的失误。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每 个人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这些就是你的破绽和失误,不被“敌人”抓 住才是你成功的基础。

61、 当面临死亡的时候,灵魂是否能找到美好的归宿,取决于具德善知识的正确引导,而不是肓修瞎练;灵魂是否能选择光明的前途,取决于自己一生的修行功夫,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62、 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63、 令佛菩萨欢喜的事,是做到让众生欢喜。《入行论》中说过:“除了让众生欢喜以外,再也没有令佛菩萨欢喜的事。”让众生欢喜的事,就是不杀害生命,在不欺骗众生的前提下,自己力所能及地去服务众生。我们才会真正得到佛菩萨的祜佑。如同为使一个母亲欢喜,先要做到让她的孩子们欢喜一般。

64、 若知唯识现,离于心所得,分别不现前,亦不住其性。是时攀援离,寂然心正受。《大乘密严经》卷上,妙身生品

65、 往日的繁华。如花瓣在秋风中已凋零,已消逝。留下残花,余香。拈花一笑,对酒当歌,哀笛迎风而奏晚风轻拂。禅坐静心、云水禅心。如水人生,单纯见底;云海烟波,飘拂于心。

66、 当我们与人分享我们的快乐与幸福时,我们的身体也在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久而久之,我们身上的场态也会发生变化,正面的能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67、 人生聚散如云,世事如梦,流转势速如电,此身不实如芭蕉。此三世诸佛入理之门。——《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68、 深信:佛、法、众僧是常,十方诸佛方便示现,一切众生及一阐提悉有佛性;不信:如来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达多真实破僧、出佛身血,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正法灭尽。是名菩萨信心具足。《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狮子吼菩萨品

69、 彼无智慧人,行于畜生法,驰趣于女色,犹猪乐粪秽。《大宝积经》卷九十七,优陀延王会

70、 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他人的生命需求,而将其物质财富据为已有,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71、 聪明之人,步步占先者是,智慧之人事事退后者是,我为人人,无私奉献,完善自身,贡献于民。只求我为人人,不求人人为我。人生就是一禅,就是一个禅定的过程,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闭门念经,圆明心性,不易得到,真正得道是到人间以身说法,帮助人类解脱困难。

72、 生活的禅法,在于努力去肯定,不断去否定,突破固执去创新的一个过程。浮云从来不纠结,明月何曾落谁家,找合适的心态去做合适的事情,用自己的努力走过自己的存在。

73、 生命是无常的,这给我们提供一个改造生命、解脱生命的机会;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变的东西了。

74、 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华严经》卷二十八,十回向品

75、 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一滴水滴到水缸中,整缸水就是我们的;因为你的那滴水已和缸中水结合在一起,分不出是你的或不是你的。——证严法师

76、 人在世间,不离世俗事。如能厘清人我是非,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善尽本分,圆融人事,即是通达“俗谛”。能透彻了解佛陀说的一切真理,契入般若,心正念定,不被外境所转,此谓通达“真谛”。

77、 虽有妻子,受用上妙田宅卧具香鬟璎珞衣服饮食,受蓄种种金银珍宝,驱役奴婢僮仆作使,……而于诸欲不生耽染,不数发起猛利贪爱。彼身在家,其心已出,是名于欲心离非身。《法蕴足论》卷六,静虑品

78、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79、 是否做到小乘的行为,取决于心中是否生起出离心,出离心是清净戒律的起点;是否符合大乘的思想,取决于心中是否具备菩提心,菩提心是六度万行的前提;是否达到金刚乘的见地,取决于心中是否保持清净观,清净观是生圆次第的先决条件。

80、 倘若拥有一颗平静心,就不会感到焦灼,不会感到浮躁,不会把灵魂搁浅在无氧的空气中。

81、 正信的佛教徒称“礼敬诸佛”,不只是“拜佛”,而是要学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82、 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伤他,还要能嵌在对方的心头上。——证严法师

83、 以其男女追胜福,有大金光照地狱,光中演说深妙音,开悟父母令发意。忆昔所生常造罪,一念悔心悉除灭。口称南无三世佛,得脱无暇苦难身,往生人天常受乐,见佛闻法当成佛。《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84、 为善获其善,为恶受恶报,为恶及其善,随人之所习,如似种五谷,各获其果实。《增一阿含经》卷五十,大爱道般涅槃品

85、 既已走上修行路,不可做增上慢人,谤般若人,大妄语人,要做续佛慧 命之人。真参实证,荷担如来家业。

86、 一个人要过得很开心,首先需要具备的态度就是要有不断超越的心,不 断地超越你原来的自我。当然,心打开以后每一天的生活还是会面临同样的 问题,所以欢喜过生活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要有承担的心,承担的心就是活在 眼前和当下的心。

87、  你活得快不快乐,重要的是你是否欣赏自己,肯定自己。欣赏的角度 不同,所得到的感受也迥然有异,或晴空万里或乌云密布,全在于你个人 的选择!

88、 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浮峰普恩

89、 大乘佛法的超胜之处就是菩提心,大乘佛教以菩提心为庄严,以菩提心为核心,以菩提心为根本,以菩提心为精髓。能够遇到殊胜的菩提心教法,就像乞丐遇到如意宝一样,应当极其珍惜。无论我们在轮回中如何流转,菩提心永远没有离开过我们,就像油没有离开过芝麻,酥油没有离开过牛奶一样。201。

90、  宽恕众生以德报怨,修心是福 充满怨恨的生活,只会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

91、 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故谓之道也。——《椤伽师资记》

92、 漫漫人生路上我们需要品尝各种滋味,需要体验各种心境,样样不可 缺,样样不可少,这才是圆满的旅程。咸,指的是强烈的信念、炽热的情 感、剧烈的痛苦、沉醉的痴迷、彻骨的孤独、狂热的爱恋;淡,指的是轻松 的自由、欣赏的生活、适当的沉默、细心的关怀、温和的知足、伟大的 平凡。

93、  我如果稍稍闻道,总是愿意将它传递给尚未闻却愿意闻的人。道 是大家的,谁也没有资格私藏,想藏也藏不住,何况我只是稍稍闻。

94、 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舍。《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一

95、  竹子有多少种形态?这个问题要问万芝老师;竹子有几重魂 魄?这个问题同样要请教万芝老师。万芝老师画竹几十年,结果就将 自己画成了一竿竹。与竹语,知竹音,乐竹之乐。万芝老师是我的小 学启蒙老师之一,有人说他是竹痴,痴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

96、 人问禅师:真的有命运吗?禅师回答:有的。他又问:我的命运在哪里?禅师让他伸出左手并指给他看:这条横线叫爱情线,斜线叫事业线,这条竖线是生命线。然后禅师请他将手握紧问到:这几根线在哪里?他迷惑地说:在我的手里。——原来爱情、事业、生命,都在自己手里。

97、 寿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而福与寿之源也。(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四

98、 以即无我名为有我。即无我者,无彼外道虚妄神我;名有我者,如来有彼得自在我。《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

99、 受人供养,甚重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所以然者,利养之报,断人人皮,以断皮,便断肉,以断肉,便断骨,以断骨,便彻髓。《增一阿含经》卷五佛言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