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大鱼号视频最火的心灵禅语的句子

1、 精神的空虚用物质永远也填不满。精神的空虚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食粮,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献的精神来填补。

2、 沏一壶禅青茶,慢慢等你。若,月上柳梢时,你还不来,我便不再续。茶香里,没有你的影子。我知道,你又去了很远的地方。来不及回头,来不及,轻轻与我说声,再见。

3、 常有人为事业不顺或身体不好,而怀疑家中的神位不对或有所冲犯。师言:“佛门讲定业因果,只要心安处处皆安,心安即理得。在佛教中,任何方位都是好方位。”

4、 妄想并不是心之外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它如同觉照一样,同是心的一种作用,只不过觉照是清净的,妄想是染浊的而已。

5、 勇猛精进,志愿无杂,深心坚固,恒不退转。具胜希望,如救头燃。《华严经》卷七十八,入法界品

6、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观无量寿佛经》

7、 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修,修杂念者,一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唐)善导《观经散善义》

8、 多闻圣弟子离绮语,断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说。事顺时得宜,善教善诃,彼于绮语,净除其心。《中阿含经》卷三,《伽弥你经》

9、 世间众生,若一味地因自己的短处而放大痛苦,就会与平凡生活的快乐和成功擦肩而过。若能正确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的优缺点,就能屏蔽外界的干扰,找到自身独特的价值。

10、 如果你想让父母欢喜,就应该使家庭和睦,家庭和睦是孝顺父母的最佳方式;如果你希望高僧大德长久住世,就应该与师兄团结,师兄团结是供养上师们的最好礼物;如果你想得到诸佛菩萨的庇护,就应该以真诚待人、关爱生命,真诚待人和关爱生命是令诸佛菩萨欢喜的最殊胜途径。愿佛菩萨保佑如母一切有情众生!

11、 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印光法师)

12、 【简单是禅】人,小时候简单,长大了复杂;穷的时候简单,富有了复杂;落魄时简单,得势了复杂;君子简单,小人复杂;看自己简单,看别人复杂。世界其实很简单,只是人心很复杂。其实人心也很简单,只是欲望很复杂。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人,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

13、  佛能包容天下事 你包容别人,别人包容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帮助你,这是永远不变 的真理。

14、 若一旦了悟,一念无生,则永劫情根当下顿脱,此名为悟,非是别有玄妙可悟也。——《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15、 譬如药师持药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疗治。多闻之人有烦恼病,亦复如是。虽有多闻,不止烦恼,不能自利。《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16、 平常要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著,失时无挂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17、  小怒数到十,大怒数到千 轻易地发怒,这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恶化了冲 突,得不偿失。恼怒是片刻的疯狂,你应该控制住情感,否则情感就会控 制你。

18、 是否做到小乘的行为,取决于心中是否生起出离心,出离心是清净戒律的起点;是否符合大乘的思想,取决于心中是否具备菩提心,菩提心是六度万行的前提;是否达到金刚乘的见地,取决于心中是否保持清净观,清净观是生圆次第的先决条件。

19、 世上人性本来清净,万事万物都在自性中产生。如果思量一切恶事,就 会作恶;如果思量一切善事,就会行善。所以一切事物都在于自性。如果执 着于外界事物,虚妄之念像浮云覆盖,自性便不能明净。

20、  自己给自己套箍最容易,你若不愿意,别人就是想套,也还 是要费些周折。我们一边梦想着自由,一边却在不停地给自己套箍, 同时对别人套来的箍半推半就,怎么会不沉重,怎么会不累呢?实际 上,套再多的箍都无妨,只要不套在心上。

21、 日光不环,只为云雾覆障。一切众生清净之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楞伽师资记》

22、 一个家庭不能只是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更该着重于心灵沟通,使亲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和谐、圆满。

23、 人生难得洒脱,要洒脱必须拥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洒脱!

24、  智者说:烦恼都是自找的。每个人都曾有过烦恼或正在经历烦恼,事 实上,这些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

25、 假如哭的时候,没有人来哄,别怕,正好学习坚强;假如怕的时候没有人陪,别忧,正好学习勇敢;假如烦的时候没人问津,别愁,正好学习承受;假如累的时候没人靠,别慌,正好学习自立。破茧的蛹能成蝴蝶;骏马驰骋草原必先锤炼;幼小雄鹰怎能翱翔蓝天。想要重生必先蜕变,想要成长必经磨炼!

26、 鸟从空里飞,人向心中住。人死心宛然,鸟没空何预?一生一过鸟,此心实可据,但自了其心,无劳问来去。——《舒州龙门佛眼和尚语录》

27、 【天天禅语】包容:水遇到阻挡物并不会争锋相对,而是绕道而流,包容与宽恕的人就像水一样,既不计较,也不争论。以善巧智慧,不伤害众生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28、 我每天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最不忘念诵的四句非常重要的佛法,就是顶果法王写的:“不要忘记上师,时刻至诚祈祷;不要忘记自心,时刻观照本性;不要忘记死亡,时刻观修无常;不要忘记众生,时刻回向祈愿。”

29、 财物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且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执。放下对物质的贪执,才是真正的财物布施。噶举祖师冈波巴大师说:“不执一物,比供施所有财物殊胜。”

30、 藕池无日不花开,四色光明映宝台。金臂遥伸垂念切,众生何事不思来?(元)明本《怀净土》

31、 找出自己最大的缺点,要有改变的愿力,切实执行。要把做过的错事记住,不断地自我警惕,自我提醒,要能不二过。(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32、  有人把敲钟只看做寻常惯例,钟是钟,我是我,这样敲钟,钟声也毫 无生机意绪。而悟由则视钟为佛,视钟为己心,钟与我,浑然一体,钟声 即是自己心声的自然流露,这样敲钟,钟声便也有了生命。

33、 善与恶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众善奉行便成佛。时时心存善念,自然能够积累福报,这是一个真正的修佛者、真正的出家人所要努力做到的。

34、 功夫做到转身处……譬如穷子,久失慈母,十字街头,忽然撞见,执手牵衣,彼此双泪如雨,当此之时,只合欢笑,因甚却哭?不是苦心人不知。——《天如和尚语录》

35、 果中无有业,业中亦无果,但因由于取业而生果。没有天与梵天作为轮回的作者,但由因缘而诸法的转起。南传(锡兰)觉音《清净道论·说度疑清净品》

36、 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37、 凡夫的爱欲及渴望永无止境。不断地追求物质享受与声色逸乐,有如汹涌的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38、  俗话说,世上只有第七,没有第一。我的幸福感来自了然这 个道理。没有必要一定比个高低,只要真正努力过,就已足够。决定 结果的因素往往很多,有些并非人的意志所能左右,与其沾沾自喜, 与其耿耿于怀,不如享受努力的过程。

39、 有些人,没信佛以前不信有天堂地狱,一直为贪图欲念享受,造作很多损人不利己的事。一旦信了佛,又迷于有天堂地狱而贪图功德,这二者都是“迷”。

40、  我们常常会自说自话,因为每个人都天生有说话的欲望,但 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你心甘情愿的听众。自说自话者往往被人视为精神 疾病患者,其实他们大多不是,他们更接近灵魂的流浪者。

41、 十相自在意为:寿命自在、心自在、愿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资具自在、法自在、智自在。令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与年、月、日、时所组合的时空宇宙世界一切自在。令具信者免除一切灾难,使所在之处吉祥圆满、眷属和睦、身心安康、去处通达、所求如愿。

42、 【禅故事】一人去深山找禅师问道。禅师问:你到这儿来干什么?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回去修自己。众生即佛,修佛就是修自己的心。

43、 佛说,世上最捆人的莫过于感情,佛门里讲“三界轮回情为本”,而情不仅为轮回之本,也是成佛之本。敢于打开“情”的大门,才有可能做到把情升华为无分别的爱。天道是在人道的基础上修炼成功的,欲修天道,先行人道;天道修成后,又是在人道中发挥天道的力量。

44、 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45、 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问:“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大珠禅师语录》

46、 心中有佛,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保持内心的清净无为。人生亦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一时的成绩而傲慢无礼,不因一时的羁绊而萎靡不振。抛弃杂念,方能成就成功人生。

47、 愤怒时,必须警觉自己的怒气,冷眼观察我们的愤怒,当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不要接近导致愤怒的事物。生气时,应该训练自己去观察、分析自己的感觉,借此不断地自我分析,将使人更有自信控制看顾己,不至于做出愚不可及、毫无理智的事情。

48、 一不做,二不休,不风流处也风流。若要公私济办,好看露地白牛。——《法演禅师语录》

49、 若报佛恩,无先弘法。裂邪见网,树正法幢。若欲阐扬,离心非正。心若正,万法皆正;心若邪,万法亦邪。……但能守护自心,即是护持正法,亦是普念十方如来,亦名报恩,亦名满愿。(五代)延寿《观心玄枢》

50、 今天的佛教,如空心萝卜,外表虽坚硬鲜美,里面已干枯、失味。佛教要兴盛,不是靠大寺,而是靠大师;不是靠建材,而是靠人才。

51、  我毫不讳言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虽然没有改变和左右历 史的能力,但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挖掘和颂扬一切善良和美好 的事物,力争为这个世界多增添一点希望和亮色,即使因此被讥笑、 被拍砖也在所不惜。

52、  人存于世,不要用贪婪、嗔怒、愚痴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别忘了你还 有美丽、智慧、悲悯、宽恕的另一只眼。不肯宽恕别人的人是最可悲的, 因为他早已暴露出自己狭小的心灵空间。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和宽容, 人生就会更快乐,更有意义。

53、 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54、  多在意修身养性,保持淡泊人生、知足常乐的心态,才能使自 己体会出无穷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55、 【天天禅语】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世俗菩提心;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是佛教的唯一真理。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角度而说,犹如美丽的花朵,给众生带来快乐;胜义菩提心,是自利的角度而言,仿佛丰满的果实,自己成就圆满。

56、  转过身,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事,写自己的文字,过自己 愿意过的生活。因为有些存在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至少可以改变自 己的心情,我的心情我做主。

57、 活生生的往生(注),当下即是净土。(注:死在宗教上来说,为新生命的再启发;是舍掉旧的、更换新的,走向更好的天地,故日“往生”。)

58、 《菜根谭》中这样说:“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身常放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经常把自己的身心放在安宁的环境中,人间的功名利禄和是是非非也就不能再欺骗蒙蔽自己。

59、 凡事都有两面性,“相争”虽然会带来烦恼痛苦,但从人类进步发展的角度来看,“相争”却十分必要,通过相争,可以有效地激活大家的创造潜能,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人类社会也因此充满变化、精彩纷呈。

60、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明)憨山《费闲歌》

61、 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适所以自害也。(民国)印光《印光法师文钞·药师本愿经重刻跋》

62、 【天天禅语】再富再红再成功也要面对生死无常的事实。在无常的规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在缘起性空的真理上,更是平等。这就好比在花园里的花朵,再漂亮,再芳香,最后还是在花园里干枯;大海上的巨浪再高大,再磅礴,最后也还是在海中消失一般。人身难得,犹如昙花。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63、 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戒。《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众受学品

64、 【天天禅语】当我们以正面心态去修行,即使做世间琐事,也会成为获得解脱的缘;当我们以负面心态去修行,即使行佛教事业,也会成为堕落恶趣的因。

65、 相遇,不会有刻意。相识,不该去矫情。相知,更忌讳相互的指点。不然,原本禅溅的机缘,便一开始了无休无止地折腾。最后不过是彼此撩人的招惹而已。为谁的过客,为谁的梦魇,走着散了。只剩下,来不及用进的逞强与废退的曾经。

66、 凡人大多喜欢品味甜美,而不喜欢吃苦。然而,人生本味,酸甜苦辣俱全,舍去了苦,又如何尝得出甜的美妙?没经历过冬天的寒冷,怎知春天的温暖的珍贵?

67、 欲望使人失败,无私令人成就;烦恼使人痛苦,觉醒令人快乐;执著使人束缚,放下令人解脱;无明使人迷惑,智慧令人证悟。

68、 而实际上,幸福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是此时此刻你的意识对外界信息的判断和反馈。它不是通过比较得来,也不需要设定任何的时间地点等附加条件。

69、  有人问行者:两个人原本相爱,但由于双方都看得紧,最后 反而分开了,这是为什么?行者答:爱情就像一把细沙,抓得越紧它 一定流得越快。此人又问:那要怎样才能使爱情长久?行者答:将它 捧在手里吧,不要挤压它,恢复它原有的状态。除非松开手指,否则 沙子是不会自己流失的。

70、 有八事可以安乐:顺事师长,率民以孝,谦虚下下,仁和其性,救危赴急,恕己爱人,薄赋节用,赦恨念旧。《佛说孛经抄》卷一

71、  人生就是画圆,画大大小小的圆,可到头来却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将人生 画圆。

72、 人若对自己有疑,就容易堕落沉沦,迷失人生的方向;若对他人有疑,就很难与人广结善缘,共同成就有意义的事业。

73、 一个人如果能够养成“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就一定可以在同他人的相处中,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地善待他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74、  分享是一种交往的礼仪,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分享是一种关爱的情 怀,是一种奉献的精神;分享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75、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能要、该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该要的绝对不要。(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76、 爱不是索取,不是一味苛求对方,而是由自己开始付出。真正的感情不应该是占有,而是平淡流年里的历久弥坚,是一汤一饭的相依相守。爱要勇敢,也要理智;要小心呵护,也要适时放手;要有契合,也要有容纳;要自己抓住幸福,也要给对方带来幸福。

77、 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维摩经》卷上,弟子品

78、 信如手,如人有手,人宝山中自在取宝。……无信如无手,无手人人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人佛法宝山,都无所得。(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一

79、 果报有正报和依报。“依报”是众生业力相同,共同生长在同一种族和国家;“正报”是依个人业力而定,生长于各个不同家庭环境,形成贫与富、美与丑、智与愚种种差别的形态。

80、  习惯既可以养成,是否也可以克服?理论上可以,实际上可 行。习惯养成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令人不知不觉;改变习惯则是刻 意为之的过程,要有恒心意志。积习越深,除习越难,要刻意养成好 的习惯,养得愈深愈好;要坚决改变坏的习惯,改得愈彻底愈好。你 可以习惯善良,但决不可以习惯邪恶。

81、  记住帮助过你的人,叫知恩;收藏爱护过你的人,叫重情; 珍惜忠告过你的人,叫厚义;忘记打击过你的人,叫宽宏。人生行囊 里积攒的恩情越多越幸福;生命和灵魂愈是厚重宽广愈有意义。

82、 寒山了悟人生,鄙薄功名富贵,过着清贫而自在的生活。如同诗中所言,有生以来,他的人生哲理就是自得其乐。深山有路,却不通往尘俗世界,无心无欲,还有什么值得攀缘。一颗清净之心,恰如“圆月上寒山”。

83、 人们为名付出很多,甚至不惜失去自我,却忘了去分辨真名声与假名声、好名声与虚名之间的区别,以至于求了一辈子,最终只换来一生的伪饰和不自由。

84、 世人为其理想,尚能抛头颅、洒热血,况佛子为报佛恩、济累世父母,机会现前何妨稍献精诚呢!

85、 所取之境体既是空,能取之心性亦非有,所观心境了知是空,能观察智体实非有。《佛说宝雨经》卷八

86、 夫比丘者,体预僧宝之尊,职绍佛法之种,须超群拔俗,迥脱流俗知见,方无愧厥名。倘故辙不改,则一举一动,罪案如LL』。一旦业风吹去,袈裟下失却人身,苦中之苦!(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示存朴

87、 许多人不犯法,不做缺德事,有时甚至还会做些好事,看上去是个“好人”,但命运并不好,因此怀疑善恶报应无定数。其实,做个好人,管好自己的身体还不够,还要管好自己的思想,管好自己的嘴巴。

88、 凡人要断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保持沉默,再大的毁谤和中伤都会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灵就不会迷失,这是人生的大智慧。

89、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佛告诉我们要容忍、宽容、柔和,用容 忍解决生活中的人际矛盾。

90、  能看得破,更忍得过 认清了世间的是非善恶喜乐,更要放宽肚皮,坦然接受。好坏、冷 热、饱饿、老病、荣宠怨恨、有理无理、快心失意事都接受。接受得了, 才有心思寻求解决之道,善因好缘就会随之而来。

91、 面对生活,我们总需要做一些自己不愿去做的事情,而这样就需要我们有 一个乐观的态度,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平静地来面对日常的烦恼。

92、 如果你的世界里充满了烦恼,那快乐根本就没有立锥之地。静下心来,放下过多的执着,用心去感受生活,用随缘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将所有的事情都牢牢地抓在手中并不是幸福,对所有的事情都念念不忘也不会快乐,将每分每秒都记得清清楚楚只会让人活得很累。人生可以洒脱一点,简单一点,快乐一点。

93、 学会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塑造他人高尚的人格,以一个博大宽容的胸怀去接纳他人,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当我们用贼眼看人时,人人都是贼。当我们用佛眼看人时,人人都是佛,做人讲究的是要要温。

94、 教法不必听太多,能身体力行简单的一句偈文,这就是真法,就是真正的善根。——证严法师

95、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与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勘破,放下,自在。

96、 僧问:“如何出得三界去?”师曰:“汝在里许,得多少时也?”日:“如何出离?”师日:“青山不碍白云飞。”——《紫玉道通禅师》

97、 慈悲的本意,在于你深知整个世界都是你的一部分,不是其他,不是分割的,是统一的。当你抱怨,没有其他人会真正受影响,而你是唯一真正听到你的抱怨的!你所给予的,即是你所受的。

98、 门下青山泼黛,途中细雨如膏。灵云陌上桃花,处处芳菲溢目。——《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99、  世上没有你喜欢不喜欢做的事,只有需要不需要做的事;世 上也没有需要不需要做的事,只有你不得不做的事。为稻粱谋的事那 就是事,无需为稻粱谋的事,那是诗。生活中多的是事,缺少的是 诗,所以许多人才会以不同的形式写诗。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