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人心的心灵禅语句子【501】
1、 跳动的音符,划破了指尖上的宿命,在布满伤痕的琴弦上,奏响了那些梦里梦外的尘埃,诠释了阡陌红尘里的颠沛流离。一如参禅不说话,走过了岁月的馨香,素描了如莲般的心事,轮回在时间的画轴里,半盏青灯半盏叹,没有虔诚的愚拜,也没焚香的感动,有的只是那声声远传的晨钟暮鼓相伴。
2、 若从闻思得自证悟,无有是处。不但能以闻思慧解而能证人一切法门。“四十华严”卷三十二
3、 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蒲益大师)
4、 很欣赏一种人,痛而不言,笑而不语。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厚实涵养,不由得产生敬意。好的人缘,若茶香,清水明镜;更是禅趣里的一种静,恍若空山虚怀若谷,恬淡宁心。
5、 却很难相信陌生人,当然也有人连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无法做到百分百的相信。因为太多生活经验告诫我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万丈深沟终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测。”
6、 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想要的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意味着我们能用心灵的智慧觉照(佛教术语,觉是觉知,照是照见。意指向内观照己身以达到洞彻外相的境界)这个世界。
7、 恒以四摄摄诸众生,谓与财宝令其富乐,可意语言令闻欢喜,或以同事劝导诱进。如是一切,贫者令足,病者令愈,危者令安,怖者令止,有忧苦者令其快乐,复以方便咸使发心,授以正法,令其开悟。“四十华严”卷六
8、 要勇敢面对现实,遇到困难要欢喜承担,把握人生做好事,聚合大力量为众生服务。
9、 房屋,只要把根基保养好,就不怕倾倒;树木,只要把树根保养好,就不至于枯萎。我们如能善自珍重,就不怕任何寒流侵袭了。
10、 可以说,世界上真正的大业,都是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完成的;在人类一步步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不可能的事,一件还没有。
11、 越祗国国王屯真陀罗供养佛。请佛漱口,佛将水吐在地上,水立即化成宝池,周同二百里用七宝庄严,光明灿烂。池中有八功德水,水底满是七宝之沙,八种莲花大如车轮,五颜六色,香气芬芳浓郁,遍布四方。众人看到如此奇妙的宝池,欢喜赞叹佛陀功德无量。佛陀于是方便说法,为众生增添无上福德。
12、 悲智相应,名菩提心,发此心已,方得无作戒。又须二六时常自省察,念念相应,即念念成佛。稍不合,便于菩萨戒得失意罪。(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
13、 要想领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见,必须先排除以前产生的种种杂念、妄想和偏见。智慧点请侍者不开悟,所以辜负了国师。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实力,只是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故步自封,是不是也辜负了我们自己呢?
14、 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15、 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上
16、 生活的禅法,它必须是温暖与善良,宽阔与承担,走在每一个时代,找找与时代的契合,它更是对命运的一种体醒,消极时振作,悲观时期望,冷落时温暖,能照亮人生理念的方法,就是禅道。
17、 有时候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含义精深,有时候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含 义丰富,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18、 我们必须知道“错误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是罪恶的结果”,若要免于毁灭,就必须远离罪恶;要想免于烦恼,就要摆脱错误。——耕云先生
19、 初禅过患,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过患,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过患,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善男子,彼第四禅,内外过患一切俱无,是故诸灾不能及之。《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圣行品
20、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四十二章经》
21、 禅师所提这首诗只是求认得声音,但诗的深意,却是小姐要听到声音的情郎,能体会一声声呼叫中掩藏着的那颗心,知道他在这里,进而能彼此两心相惜。
22、 当我散步时,看着地上的落叶,就想:同样是树叶,有些掉落在花园里,有些掉落在草原上,有些掉落在泥塘中,甚至有些掉落于悬崖之下。同样,地球上的生命就像树叶,由于各自的业力不同,所去的地方也不一样,有的往生净土,有的升人天堂,有的投生为人,还有的却堕入恶趣之中。
23、 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坛经·付嘱第十》
24、 (一)净土庄严,弥陀本愿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说阿弥陀经》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佛说阿弥陀经》
25、 夫物应尽,欲使不尽者,此不可得;夫物应灭,欲使不灭者,此不可得;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复次,病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复次,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
26、 理明则信深,信深则行专,行专则功纯,功纯则妄除,妄除则真显。(当代)夏莲居《自警录》
27、 一休禅师有一个叫珠光的弟子,他有打盹的习惯,因此经常在公共场合中失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珠光听从了医生的意见开始喝茶。这样做果然有效,而珠光也因此渐渐喜欢上了喝茶。在他看来,喝茶应当有一定的礼节,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珠光创立了“茶道”,并享有“茶祖”之誉。
28、 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侨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四十九
29、 精进是要你自己身也精进,心也精进,时时不懒惰,时时不自欺,时时必恭必敬,如对佛天,如临师表,要这样不自欺叫精进。——耕云先生
30、 我们往往将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不但丝毫没有体会他人的感受,也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反而自以为是地期盼着更加美好的明天,难道最终的结果不会适得其反吗?寂天菩萨曾说过:“人人都不想吃苦,但却自作吃苦;人人都向往幸福快乐,但与自我为敌,破坏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31、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收获与光鲜,却一直忽视自己的懒惰和 逃避。没有付出,便没有收获可言。世上收获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 人。半途而废只会给自己带来越来越多的悔恨,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助你到达 成功的彼岸。
32、 如一块土,被人掷空,复落于地,此由现因,非大地先业之所招。……复如人死,有因先业力尽而死,亦有由现所行能毁先业,非时而死,或及时而不死。《那先比丘经》
33、 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圆觉经》卷上
34、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消融顿入不思议。——永嘉大师
35、 如来依世俗谛为众生说,若有众生于此言教起于执着,如是等类,不应依趣。《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菩萨藏会
36、 做长官的人们,对下属怎样爱护,那下面的人们,会同样为他服务。(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37、 兴趣是最好的督促者。一件索然无味的事很难唤醒你身体中 沉睡的勤奋,一件饶有兴趣的事则是一副治疗懒惰的良药。你可能因 为怕洗衣服让房间里到处藏着臭袜子,也可能因为热爱写微博而自觉 地守夜。即使有人督促,臭袜子能不洗还是不洗;虽然没人相逼,该 微博时照样微博。
38、 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尽所有智;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是佛教的唯一真理。尽所有智,是真理的广的角度而言,犹如辽阔的海面;如所有智,是真理的深的角度而说,仿佛深广的海底。虽然深广的不同,但究竟是一体。
39、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 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 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40、 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瞋心、瞋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叶禅师)
41、 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烂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着稳重,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分。一《佛陀的格言》
42、 年轻时我口若悬河,嘴巴比脑子快;中年后,我木讷无言, 非深思熟虑不敢开口。年轻时,心里搁不住事情,天天生龙活虎;中 年后,事情喜欢搁心里,日日难免愁眉。
43、 你需要的不多,可是你想要的很多,追求不到就满心的遗憾,追求到了以后呢?却觉得很空虚,成功得很失败。换句话说,得到以后,你觉得不过尔尔,因为没有想的那么有味道,但是你害怕这种生命的无力感、空虚、无奈,或者生命没有意义的感觉,所以你不断地继续设定目标,继续建筑你的梦想。一庄圆法师
44、 人生有苦乐的两面.太苦了,当然要提起内心的快乐:太乐了,也应该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热烘烘的快乐,会乐极生悲:冷冰冰的痛苦,会苦得无味。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只要放下那颗执著于物质的心,不被得失牵动你的喜怒,你就已经得到了更大的自由。
45、 古来圣人教导我们亲贤人而远小人,莫与恶人为伍,为的是将他人的鲜花、名果栽培到自己的“小花园”中,同时替自己建立一个“保护区”,以免别人的污染弄脏自己的小环境。
46、 今欲昌明因果之事理,及其实行之方法,必先从事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又须以妇女为主体。盖世有贤母,方有贤子。《印光大师文钞续编·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
47、 依赖他人,就会把命运交给别人,而使自己失去做大事的主动权。抛 弃身边的每一根拐杖,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一大考验。
48、 如果时间能够返回,我会重新一开始。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是一些悔悟者的口头禅,可惜,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事实上,即使时光能够倒流,他仍然会做出当初的选择。人,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有了足够的人生积淀时,才可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49、 在我眼里,了凡先生已深谙庄子哲学之精髓,逍遥游世间,心游万仞,自在洒脱。而他一直从事的慈善事业,便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50、 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决定心后,方有染净,此后乃有等流眼识,善、不善转。(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一
51、 人是否聪明,也不以读书多少为衡量标准。读的书再多,全部装进肚子里,食古不化,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理解精华、活学活用才是读书的真谛。无,就是没有,没有则无法战胜,无法战胜则立于常胜之境地。如此看来,世上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无”了!
52、 虽然我们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但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如果得不到善知识的引导、敦促和摄持,那么受往昔世强大的业力和不良习气的影响,我们只能不由自主地流转在轮回的苦海之中,并受苦受难和无法自拔。所以依止和亲近具德的善知识是多么的重要啊!
53、 所学所言皆是心意识使然,倘若无学无闻,一物不为而闲坐,亦是有所 为也。学而得之,不学而避之,皆是相上文章,若要直探心源,却又不 在他途,就在不离为与不为处。
54、 人生总是在得失中不断循环,随遇而安是一种生活态度。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把握当下。
55、 有四殊胜法,若有受持读诵,解了其义,用功虽少,获福甚多,即与读诵八万四千法藏功德无异。云何为四?所谓念诵: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56、 重新拾起麻凡的禅画酒言,突然觉得每一个字都好清澈,或许应称为空灵,想要仔细的触摸那每一个字,却因莫使惹尘埃而将手指逗留在空气中。甜茶,苦茶,淡茶,见山,忘山,是山。
57、 教法不必听太多,能身体力行简单的一句偈文,这就是真法,就是真正的善根。——证严法师
58、 放得下是为了包容与进步,放下对个人意见的执著才能包容,放下今日旧念的执著才会进步。
59、 学佛不是为了追求一个“佛”的名头,不是为了显示跟凡人的差别,学佛的目的,无非是一点点清除自己的动物性,把人做得更像人。
60、 佛性善根,如草种在地;但有土处,莫不有之,若遇时雨,靡不发生。落雨有早晚,故生有迟速耳。——《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61、 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熟自零。(东晋)竺道生《注维摩经》
62、 人们生活在喧嚣之中,不仅环境的喧嚣无处不在,内心深处不息的追逐和欲望带来的喧嚣,也令人不得安宁。人们或许可以回归大自然,寻找片刻的宁静,然而大多数时候,人们身陷凡尘,无法平复内心的欲求和骚动,因为人们不懂得在喧嚣处为自己留一份清静。
63、 受人批评,等于上了一课。应该认真听、仔细做,谨言慎行,去除我慢心,无我执、无我相,修心养性,端正自己的行为。
64、 除非不得已不要轻易爽约,不管什么原因,爽约既是对别人 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自律。爽约的开销往往需要诚信埋单,爽 约的次数越多,诚信的储蓄就越少,实在得不偿失。今天虽然身体不 适,日头又毒,但还不至于必须爽约,我践约了,身心很舒坦,不适 竟在不知不觉中减了七分。
65、 由禅得神足,至上不究竟,不获无为际,还堕五欲中。《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八,马血天子品
66、 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67、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心智澄明起来,就必须先学会放下,使自己的心真正空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无限的可能。
68、 念佛成佛,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此是自然。自然者,自自然然,不加勉强造作。
69、 其所得损益,唯在人之善用心与否耳。”在佛法的世界里,善乃是一切生命的本质。一花一世界,世间万物皆有生命。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生命,以爱心为本,以慈悲为怀,将德与善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70、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法句经》卷上,无常品
71、 俗话说,“自助者天助之,自助者人助之”,外部条件并非一成不变,通过自身努力,可能得到天助、人助,使外部条件由不利变成有利,原本不可能成就的事也可能大功告成。
72、 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在定。——《达摩大师悟性论》
73、 善良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是抵挡仇恨之箭与愤怒之矛的盾牌。拥有善心的人,会被世人所接受;拥有恶心的人,会被世人所唾弃。
74、 分享是一种很好的布施 与人分享,是谓大心;不图回报的分享,收获到的将是不可预知的。
75、 人生的七种财富,需要我们用心修炼才能获得,心中的财富和资粮能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当我们在忙于追求、拼搏而失去方向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已拥有的财富,如此便能领悟到财富就在心中的真谛。
76、 云何菩萨不恋财利?菩萨摩诃萨若得财物,不作我所,不谓是财,不作积聚,于时节中回施之者,供养父母及诸识亲、诸眷属等,于时节中复须自用。得此财时不生染着,不得财时亦不周悼,亦不渴仰。于施主边不起恶心,不取过失。于如法财,与众共得。《大乘宝云经》卷六
77、 受人误解你泰然处之,你是在布施自在;受人漫骂你坦然一笑,你是在布施宽容;被人欺骗,你风轻云淡,你是在布施真诚;布施可以用任何形式存在。
78、 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还是要从解决文化危机下 手,大力弘扬中国五千年传统道德精华,进行全社会的道德重建。解 决文化危机难吗?找到要领就很容易,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的传 承,即使是今天的人,身体里仍然有这种文化基因,只不过这个基因 在沉睡,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快唤醒它。
79、 【一句禅语一种人生】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宗教,唯有慈悲和空性双运的见地,才是我所追求的解脱大道。
80、 无论做什么事情,太看重输赢成败,顾前思后,势必影响行动的速度,等到想明白了再行动,却发现慢了半拍,先机已失,后悔莫及。输赢心不光影响一个人的速度和行动,更会影响原本安宁的内心。
81、 总有一个人独自行走的冲动。年轻时冲动后面必是行动,哪 怕一无所有,口袋空空;现在,即使盘缠足够,冲动后却是不动的借 口。有些人,因为越活越重,越重就越走不动。要行走,趁年轻。
82、 有及非有,二俱远离,法相所摄真实性事,是名无二。由无二故,说名中道。(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
83、 若无所缘,心则寂灭。善巧方便之菩萨,行清净波罗蜜多,了知寂灭所缘,于善根所缘,亦不寂灭,于烦恼所缘亦不生起,于波罗蜜多所缘亦为安住,于空性所缘亦为分别,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于所缘亦观也。《秘密不可思议经》
84、 追求事业成功者,稍有成就,不骄傲者能有几人?在骄傲之余,能思惭愧之心者又有多少?只有平和的心态才能消除偏狭和狂傲之气,舍去浮躁和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正确对待得失和轻重,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平静和淡定,自己也能得到升华。
85、 以深信因果、取舍正当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专心行善、珍惜当下让安定的心稳固,以追求真理、启迪智慧让稳同的心发挥功用。
86、 其实,人们所能拥有的只有实实在在的今天,只有一呼一吸之间的生命。因此,每个人都应认清生命的珍贵,在当下的生命中,不虚度一分,不浪费一秒,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87、 纵有广厦千万间,夜眠不过三尺地,拥有再多财富,也不过是身外之物。重要的不是拥有钱财的多少,而是考虑财富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88、 同时,坚持也反映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你不会感受到有什么改变,但只要你继续坚持就会有质的变化。修佛参禅就是这样,持之以恒地修习佛法就好像钻木取火一般:当木棒不断地转动摩擦时,接触点的温度会逐渐上升而至出烟、生火;当木棒中途停止转动时,温度就会逐渐降低。
89、 思念礼供如来力,普覆我等有情众;诸法增益人天需,无子痛苦常远离;不舍菩提长善法,二障消除人天乐;远离暗冥魔害敌,供养怙主无恼害;速得禅定陀罗尼,习得胜慧消恶习。愿我临欲命终时,生彼净土莲花中;福智功德悉圆满,妙如光音王如来,得蒙授记愿欢喜。
90、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千里共禅娟,不怕离别,只怕不想念。但愿,花长好月长圆,你我永不离。
91、 以家庭和睦让不安定的心安定,以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安定的心稳同,以善待一切生命让稳同的心发挥功用。
92、 每个人的内心都蕴藏着无限宝藏,那就是佛性,若我们能除去心中的自私自利,发挥无私的精神,那么我们就能拥有美满的人生。
93、 愚人除境不忘心,智者忘心不除境。不知心境本如如,触目遇缘无障碍。——《莫龙祖心禅师》
94、 不计较人生的重重困境,因为每一分钟,我们都能抖落满身重负,放开过往的一切,开始下一段精彩。
95、 用心闻法,不是用脑闻法。用脑,即使都“懂”了,也不一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用心,即使不懂,却可以很喜欢。佛法,未必要懂,喜欢就好。
96、 正确地放下,是一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成熟的表现。我们应该根据自己 的实际情况,放下自己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部分,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目 标,唯有如此才能从中解脱出来,把握住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只要随遇而安 就能自得其乐;只要放下就能解脱。放下是一种选择、一种智慧。
97、 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如两般,一悟无别悟。富贵与贫贱,更无分别路。——《司空本净禅师》
98、 【人不当人看】看人,不要当作独立具体的个人。他只是一堆因缘的聚合体,是一个因缘团,如同一团烟雾,不自在,不能自主。虽然他口口声声说“我,我”,但他并没有“我”,所以不要上当。既然都是因缘,就会理性不情绪。难道我们可以对一团因缘的烟雾怒吼吗?指着它说“就是你,才这样”吗?
99、 面对生活,我们总需要做一些自己不愿去做的事情,而这样就需要我们有 一个乐观的态度,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平静地来面对日常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