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是我国古代诗词意象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而在古诗词纷繁的意象中,最让人涵咏不尽的是“雨”。尤其是春雨,在诗人们的笔下,更是多种多样的。

如,韩愈笔下的春雨,很美很柔,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而到了僧人志南的笔下,春雨同样有着无限柔情,“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但到了李商隐笔下,春雨又是无情的,“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等到了潇洒的东坡笔下,春雨更是人生的一场洗礼,“一蓑烟雨任平生”……

可是,无论诗人们描写了多少种春雨,我总觉得,最美的春雨,还是杜甫带给我们的。

诗圣杜甫,一生颇具传奇,他经历了唐朝极盛之时,也目睹了唐朝由盛转衰。整个“安史之乱”期间,杜甫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在关中一带的漂泊,经陕入蜀,在好朋友剑南节度使严武的照顾下得以安顿,住进了成都草堂。

761年,杜甫在四川成都草堂已经居住了将近两年。此时安史乱军已经日渐势微,唐朝的光复已是指日可待,蜀中难得是一片安逸与宁静。在成都那段时间,杜甫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深感雨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尤其是经过漫长的旱冬之后,人们等着雨来助力春耕的时候,更有“春雨贵如油”的朴素说法。

在某日春夜,细雨悄然而至,杜甫兴奋之下挥毫写就千古名篇《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诗中将春夜喜雨拟人化了,诗人夸赞这雨是“好雨”,说它“知时节”,懂得客观需要。难道不是吗?春天里,万物萌芽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

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写春雨适时而降,扣住题目中的“春”和“雨”两字。起笔有悟境,这个“悟”来自对生活的体验。成都地区的春雨,由于诗人长期的观察积累,常常在夜里下得又细又密,这样的雨,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所以是“好雨”。一个“知”字,赋予春雨活脱脱的灵性,把无知的雨写成有知,是拟人的手法。我们从中可以感悟到诗人那由衷的赞叹和欣喜的感情。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扣住题目中的一个“夜”字,对“好雨”进行具体描绘: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绵绵细雨伴着和煦的春风飘洒大地,悄然无声地滋润着泥土、禾苗、花木。此联在读者的心中唤起一种非常温馨的感觉。“好雨”如此,那么,好的教育,不也应当如此吗?那种“润物无声”的境界,不是一种最好的教育艺术吗?

所以这一联的两句是公认的名句,后世评价很高。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仇兆鳌评:“曰‘潜’曰‘细’,脉脉绵绵,写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浦起龙评:“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此为着眼。”这一“潜”一“细”,极其传神,写出了成都地区春雨的特征。创设了温润、宁静、轻柔、细密的春雨意境,沁人心脾。

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描绘夜雨景色。“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 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句写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读《春夜喜雨》,人们不难想到朱自清的《春》,对其中关于春雨的描写留有深刻的印象。“春水贵如油”,骤临的春雨令多少待雨春耕农夫野老欢呼雀跃,又令多少同情劳动者,体察劳动者生活,希望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人们由衷喜悦!杜甫的《春夜喜雨》正是他关心农民体察劳动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的反映。

春雨到了,希望之神也就到了,这一切怎不令人欣喜若狂?百姓高兴,一切爱人和爱生活的人无不高兴。这浓郁的喜悦之情充溢全诗,闪烁出诗人杜甫思想中的人民性的光辉。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读这一小诗,自然只能似管中窥豹,然也可见一斑。于是在这首诗里,我们也能感受到杜老夫子,一位穿越历史、绰立天地、震撼世人灵魂的伟大诗人,他悲天悯人的气度和对民族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