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奇怪的疾病肆虐了一个多世纪。
- 克山病大面积爆发,调查开始了。
- 先解决死亡问题吧。
- 微量元素“硒”进入视野。
- 克山病的病因至今不明。
1935年的冬天特别冷,黑龙江村的雪盖着门。
炕上很暖和。5岁的章昊还不想起床,但突然他闻到了妈妈煮的玉米粥的味道。于是他起身,用凉水洗了把脸,盘腿坐在炕桌前。然而,在我喝下两口粥之前,章昊突然觉得好像有一只手绞在他的肚子上,他嘴里的粥吐在了桌子上。章昊跪在炕上,嘴发黄,脸色苍白。
母亲吓坏了,怕“翻身”。当她给医生打电话时,孩子已经没气了。
“翻起”在当地也叫“翻起”和“快生病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村里人甚至说翻就翻。短短两个月,全村286人,死亡5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这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西城镇光荣村(现英民村)的真实历史。
奇怪的疾病肆虐了一个多世纪。
1935年冬,东三省在日军铁蹄下沦陷,战火纷飞。发病的消息传出后,当时的满洲医科大学派人去调查,但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这种疾病的来源不明。1937年,该病以地名命名为“克山病”。
但在此之前,克山病可能已经肆虐很久了。19世纪初,“闯关东”时代到来,大量汉人移民东北垦荒。这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19世纪末,中国东北也爆发了类似的疾病,史书中记载为“流行病”。流行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使得大量移民逃离当地,另谋生路。
陕西黄龙县小寺村金岭寺石柱上也记载了一种“黄水病”,与克山病十分相似。根据这个记载,克山病发生在1858年(1812年)。图图宠创意
20世纪初,东北很多地方都有怪病的记载。吉林省抚松县地方志曾写道:“每逢秋冬,土人头晕呕吐。一两天后,一家人可能死了不止一张嘴……”也符合克山病的描述。
奇怪的疾病经常在贫穷的农民中传播,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他们胸痛,吐黄水,手脚冰凉,而且往往病得快,死得也快,最严重的几个小时内就会死亡。惊恐万状的人试过各种补救办法,比如用细铁丝扎紧手指关节,弄断血管;例如,将生姜或大蒜塞入肛门…所有的都没用。
怪病来袭,有时一个家庭荒芜,有时一个村庄被消灭,就像一朵无形的云飘走,带走所到之处的生命气息。
克山病大面积爆发,调查开始了。
20世纪50年代,克山病再次大规模爆发。这次东北、华北、西北、西南16个省区300多个县(旗)沦陷。这些病房就像一条从东北向西南斜挎的腰带,紧紧牵着中国的雄鸡。
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各地成立了克山病医疗队和调查组。他们到病房去详细调查和总结克山病的发病规律。
克山病病区多位于山脉两侧的半山或丘陵地带,发病可分为高发年、正常年和低发年。如黑龙江省克山病发病率1955年为每10万人32.7例,1960年仅为1.9例。高发年过后,通常会出现“第一年重,第二年轻,第三年平”的现象。在东北地区,克山病常在冬季发作,“初雪、三九天、小年”被称为发病的“三道屏障”,而在西南地区,夏季多为炎热。
克山村的自然景观:(一)东北平原;(b)西南丘陵;(三)西北黄土高原。中国地方病
育龄妇女和儿童更容易生病,一些村庄在疾病爆发后成为“光棍村”。生活条件差的贫困家庭也更容易生病,尤其是自给自足的农业人口。最重要的是人出了病房不会生病,但是进了病房和当地人一起生活三个月以上就可能会生病。
同时,临床工作者很快发现,急型克山病的典型症状是“心源性休克”,即心脏泵血功能衰竭。这样一来,患者就会出现缺血、缺氧、代谢紊乱等症状,重要器官也会受到损伤。
当务之急是将克山病死亡率控制在近90%。
对症下药是总的思路。针对心脏泵血功能障碍的问题,医护人员尝试给患者心脏加压,补充血容量,希望提高心脏本身的工作能力,保证身体的血液供应。然而事与愿违,有时候一个病人一天可以用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强心剂注射,但疗效却微乎其微,几乎一个病例治一个病例死一个病例,让医护人员束手无策。
先解决死亡问题吧。
195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于维汉被派往黑龙江克山县,参与相关治疗和研究工作。1958年冬天,克山县北河村一个叫那力明的村民,重病缠身。这几年的治疗经验让于维汉有了新的治疗思路——克山病患者的心脏太脆弱,强心剂会不会进一步增加心脏负荷,导致病情恶化?
相反,他试图使用镇静剂来减少能量消耗和心脏负荷。他给那利明静脉注射了100毫升葡萄糖和一剂冬眠1号(用于降低新陈代谢),恶心感立即消除。这一天,于维汉给那利明注射了三次药物,使他迅速好转。这种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的治疗方法,在克山病的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20世纪50年代,医务工作者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为克山病患者做心电图。Ww.sxdfs.com
两年后,Xi安医学院(现Xi交通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世臣试图用营养心肌替代心肌。他给病人注射了大剂量的能滋养心肌的维生素C,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黑龙江省广泛试行后,1965年,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推广到全国。
这两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基本上控制了克山病的死亡。
攻克了克山病的治疗方法后,科研人员再次把重点放在寻找病因上。毕竟,只有明确病因,才能真正防控克山病。
从1953年开始,克山病患者的病理解剖逐渐开始。黑龙江省地方病研究所病理组、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理解剖教研组、北京医学院病例解剖教研组联合解剖了五年内死于克山病的103例患者。发现克山病的特点是心肌损害严重而广泛,心肌溶解坏死病灶分布广泛,新旧病灶并存,表明克山病病因不止一次作用于心肌。
1935年,满洲医科大学的工作人员到现场调查时,怀疑克山病是慢性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病理解剖结果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一氧化碳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明显,而克山病则造成严重的心肌损害,脑组织无损害。
各地的研究人员对克山病的病因有不同的推测。由于疾病的区域性集中,有人认为是传染病,也有人认为是饮食习惯引起的疾病。而克山病多发生在贫困农民身上,他们住的是冬天不御寒夏天不避雨的土房,用的是到处漏风的土烟囱。有人认为克山病是由寒冷潮湿的生活环境引起的。
虽然这些猜想没有确切的证据,但全国已实施了“三防四改”综合防控措施,即防寒、禁烟、防潮、改善饮用水水质、改善膳食平衡、改善病房环境、改善居住条件。
微量元素“硒”进入视野。
1965年,Xi安医学院的徐光禄等人到病房调查时,发现黑龙江和陕北的牛羊会患一种病,叫“白细胞减少症”。患此病的牛羊肌肉会因营养不良而坏死。这时候兽医会给它们补充硒和维生素e,徐光禄受到了启发。克山病的病理改变是心肌坏死。会和白细胞减少症有共同点吗?
因此,研究人员一方面采集了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石头、土壤、水和主要粮食作物的样本,另一方面采集了流行区和非流行区居民的血液和头发样本,分析了包括硒和一些有机化合物在内的十余种微量元素的含量。
结果如徐光禄所料,病区土壤和粮食中的硒含量远低于非病区,病区居民血液和头发中的硒含量也明显低于非病区。
元素周期表第34号元素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被科学家认为是有毒元素。图图蠕虫
元素周期表第34号元素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被科学家认为是有毒元素。二战期间,很多德国士兵肝脏坏死,于是德国政府邀请美国生物化学家克劳斯·施瓦茨(Krauss Schwartz)研究营养与肝脏的关系。Schwartz发现蛋白质缺乏是肝脏坏死的主要原因,硒对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是人类首次发现硒是健康的保护因子,开启了硒与健康的研究。
1965年,补硒还没有应用于人类。Xi安医学院的研究小组首先用老鼠做实验,接着是大鼠,接着是狗。最后,团队成员试图确定剂量。随后,他们在陕西省富县槐树庄农场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将村民分为补硒组和不补硒组,发现补硒组预防效果明显。
此后十余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多个克山病实验室对四川、陕西多个县区数万人进行了补硒试验,均取得显著效果。居民服用亚硒酸钠片3个月后,血液和头发中的硒可上升到非病区水平,克山病发病率骤然下降。
克山病的病因至今不明。
70、80后出生的人几乎没听说过克山病。
1995年,就在1935年克山病爆发前,克山县光荣村竖起了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鼓舞,克山病终于根除了……”
为了纪念施瓦茨,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于1979年设立了“施瓦茨奖”,奖励在硒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1984年,为表彰在硒与克山病研究中的突出贡献,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将施瓦茨奖授予中国医学科学院克山病防治研究组和Xi安医学院克山病研究室。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施瓦茨奖。
“自1935年以来,奇怪的疾病在这里肆虐,人们生活贫困。十室九室空。基于历史和医学研究的水平,克山病被逐一命名,然后在中国和世界的一些地区发现…经过几代人的决心和毅力,克山病终于消失了。参与业务,一轮甲子,好在北方升级了,工作永远一锤定音。我愿建一个卫生所,立一座纪念碑纪念它。”中国地方病
地质上,克山病病区处于湿润的东部平原与干旱的西部山区的过渡地带,风化强烈,水土流失严重,确实容易发生物质稀释。贫穷的农民只吃当地种植的食物,所以他们更容易生病。
但如果克山病的病因只是缺硒,还有很多问题无法解释。
比如为什么一些低硒地区没有克山病?为什么同等条件下女性和儿童更容易得病?水和土壤中硒含量稳定。为什么克山病有的年份高有的年份低?为什么有的季节高,有的季节低?为什么病房里病人和非病人的硒含量没有差别,病人和非病人的硒含量也没有差别?
研究者推测克山病的病因应该是“某些因素的硒缺乏”。“某些因素”的研究包括含硫氨基酸缺乏症、维生素E缺乏症、肠道柯萨奇病毒、玉米真菌毒素等。,但都没有定论。
随着克山病病例越来越少,对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机制的研究一直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的临床结论上。这个“确定因素”可能会永远成为一个谜。在克山病的介绍中,只能说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病理表现的心肌病”。
照片中的老人叫梁,克山县人。2017年,84岁的他一边看着老照片一边回忆:“我只记得赶犁去接医生的时候,这个人已经不在了……”黑龙江日报,朱彤,2017。
所谓地方病,如克山病,相对稳定,经常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称为地方病。
地方病通常有三个原因。一是疫区水土中的某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不成比例,人们从食物和饮水中得病,如我们熟悉的地方性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二是疫区自然存在一些病原体和储存宿主,人类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携带病原体的媒介而感染,如血吸虫病。三是受灾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比如西南一些地区,有室内烧高氟煤的习惯。煤中的氟通过燃烧污染室内空气体,进而污染室内存放的食物。居民因长期摄入空气体和氟含量超标的食物而患病。
中国的一些地方病。(1)地方性甲状腺肿又称“大脖子病”,是一种碘缺乏病;(2)地方性克汀病,图中长得像孩子的人是成年人,属于碘缺乏病;(3)长期接触过量氟引起的氟中毒;(4)(5)病因不明的大骨节病。左二:中国健康图片;右图:中国的地方病
中国曾是世界上地方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方病种类多、分布广、发病率高、公共卫生危害大。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通过大力投入和坚持不懈的研究、预防、治疗和监测,我国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地方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很难改变。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地方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可以说,我们对环境的依赖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参考
[1]孙殿军。中国地方病。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2]詹思言主编。流行病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于维汉。中国克山病研究回顾[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1999(01):12-15。
[4],余,宋,刘怀奎,曾少娟,曾宪辉。克山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1994(02):110-113。
[5]于维汉。克山病百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4(05):3-4。
[6]王世臣。关于克山病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1992(02):48-51。
[7]王世臣。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大剂量维生素C疗法的建立——纪念克山病60周年和大剂量维生素C疗法35周年[J]。地方病通报,1996年(02期):7-9 6。
[8]徐光禄。硒防治克山病的研究进展及低硒与克山病的关系──纪念克山病发现60周年和克山病防治法出台30周年[J]。地方病通报,1996(02):1-6。
[9]《剑桥世界食品史》,2000年
作者:甄一凡
编辑:李晓秋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必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