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县城位于县境中部的翠峰镇,距晋中市政府所在地榆次125公里。
隋开皇十年,文帝“巡幸开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县,因名‘灵石’。”。一说,相传大禹治水在此“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
灵石县境内早在史前时期已有先民居住,近年在旌介村商墓中出土的青铜器,进一步说明在商代晚期这里是“丙”部族或方国的地域。
灵石建县以前为介休县地域。考史籍和历代旧志:介休境春秋时期属晋国,战国初,韩、赵、魏三分晋地时属魏国,曾在此置平周县。
秦始设界休县。汉袭秦制,新莽改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三国时属魏国。
西晋改界休县为介休县.东晋南迁盾.先后曾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
北朝历北魏、东魏至北齐天保年间又废置,县域并入永安县(孝义)。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介休县设介休郡。次年(大成元年)改名平昌县仍属介休郡。
隋开皇初废介休郡改属西河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文帝杨坚巡幸太原,傍汾开道获一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因以为瑞,遂于此地置县,割平昌县西南地命名“灵石县”,属西河郡。义宁元年(617年)改属新置的霍山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霍山郡改称吕州,仍辖灵石县。贞观十七年(643年)废吕州,灵石县改属汾州。
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属河东道太原府。唐时灵石县西境曾属温泉县。五代先后属后唐、后晋、后汉(一度属于北汉),仍隶属汾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改河东道为河东路,灵石县属河东路汾州。政和六年(1116年)改属霍州(霍邑)隶于平阳路。金天会六年(1128年)河东路分为南北二路,灵石县属河东北路汾州。
元世祖至元廿三年年(1286年)创立行省,灵石县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平阳路霍州。元初析灵石地置小灵石县(治冷泉关),属霍卅。
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废小灵石县并入介休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中书省为山西布政使司,灵石县属平阳府(河东道),万历廿三年(1595年)改属汾州府。万历四十二年改属平阳府。
清初属山西省平阳府。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设霍州直隶州,辖灵石县。
截至2019年,灵石县辖辖6个镇、6个乡和3个社区。
2019的数据显示灵石县2018年总户数103488户,常住人口274147人,男性141932人,女性132215人,城镇人口153261人,乡村人口120886人。
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47.4亿元,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1.8亿元,增长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7亿元,增长5.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1.6亿元,增长7.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8.16亿元,增长12.98%。
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7665元和17400元,增长6.5%和8.4%。
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和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