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传播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播音主持发展探析
【摘 要】少数民族播音主持行业目前仍存在民族文化传播形式单一、民族语言主持传播人才匮乏、人才培养大众化等现象,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推动少数民族播音主持发展有助于凝聚民族情感,维护国家统一,更好地传播国家方针政策,构建和谐社会。本文以航天城西昌的播音主持发展为例,探析少数民族地区播音主持艺术,为少数民族地区播音主持发展提供创新路径。
【关键词】口语传播 少数民族 播音主持 人才培养
作为研究有声语言和副语言发生发展规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不断发展进步,而少数民族播音主持行业并未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的传播形式单一、少数民族主持人才匮乏、播音人才培养大众化依然是少数民族地区播音主持发展的弊端,在如今口语传播时代,民族文化就是世界文化,传播文化依靠有声语言表达不可缺少。本文以口语传播的视角,从民族文化传播、双语播音主持共传播、差异化播音人才培养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播音主持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有声语言传播民族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文化值得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播是重要任务,有声语言的表达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传播民族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传播主体中的播音员主持人是口语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直接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如今,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节目类型逐渐丰富,赢得受众的喜爱,但表达形式仅限于语言传播等不足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
提起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很多人都知道它有航天城、月城之称。2017年央视春晚凉山分会场,火舞辉腾让世界认识了凉山。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彝族年,这里还有摩尔秋、朵乐荷等民族传统文化。众多的民族文化,因为长期以来依赖于少数民族语言传播,只能小范围地传播,并且传播形式较为单一。而以普通话为传播语言会提供更多的可能,可以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策划展现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民族文化节目,以朗诵、故事讲述、舞台台词等有声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民族文化传播。一方面,增进民族间感情,使各民族关系融洽;另一方面,彰显文化自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二、双语播音主持共传播
双语播音主持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可或缺,它是民族间关系的纽带,民族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需要保留,不可遗弃。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语言媒体传播依然存在,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播音员主持人短缺成为传播短板,主要存在人才短缺、传播质量不高等问题。只有培养出一批少数民族语言播音员主持人,才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形成双语播音主持共传播的良好局面。
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市,有州、市两级广电系统,设有彝语频道,纸媒也有彝文版。但彝语播音员主持人短缺、断档造成少数民族语言传播限制,少数民族有声语言的表达不够丰富,传播质量不高。如今,彝语频道设置的节目多是由汉语节目翻译而来,原创节目少之又少,节目主要以新闻为主。目前彝语播音员主持人不是专业科班出身,少数民族学生多数不愿从事该项工作,导致人才缺口。所以,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媒体需要培养少数民族播音主持,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少数民族播音主持应积极学习普通话播音主持,提高口语传播综合能力。有了少数民族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才能丰富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表达形式,提高节目的专业化、多元化和原创性,赢得少数民族受众的喜爱和追捧。
三、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坚持差异化,助推扶贫攻坚
总书记曾深入四川大凉山腹地,走进贫困户家庭,留下掷地有声的承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总书记朴实无华的语言,饱含党的初心,凸显人民情怀。凉山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普及普通话和传播知识是扶智的重点任务,凉山的一些适龄儿童不上学而跟随父母劳作,父母认为知识无用,只有劳作才能填饱肚子。国家政策为学校的孩子们提供餐食,但很多孩子只为餐食而上学,没有真正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这就需要媒体充分发挥宣传作用,落实相关举措,助力脱贫攻坚。为此,少数民族地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速度也应加快。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应坚持差异化、多元化,使其具备“采、编、播、控”基础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传、感、引”的素质能力。
首先是“传”,即传授和传播能力。基于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差别,对从小在少数民族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应注重培养其语言能力,既能说好自己民族的语言,也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做到切换自如,在社会实践中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其次是“感”,即感悟能力。通过思维拓展和社会实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其思维。
最后是“引”,即引导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心理学、专业心理学知识,在拥有播音员主持人主导能力的同时,具备较强的舆论引导能力,正确引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传、感、引”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能够差异化培养播音主持人才,还能助推扶贫攻坚,培养扶贫政策的传导者和解释者、爱心渠道的监督者和重构者、路径探索的发现者和引导者、攻坚行动的参与者与组织者。
四、结语
口语传播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播音主持发展需要时间的历练,只有解决目前民族文化表达形式单一、少数民族播音人才短缺和播音主持人培养大众化等问题,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播音主持的发展有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政法.播音主持学科新思路:理念、定位、结构 [J].现代传播,2018(11).
[2]肖潇.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在口语传播视域下的改革分析[J].艺术教育,2016(09).
[3]邢晓梅.全媒体时代民族地区双语播音人才培养探析——以内蒙古地区为例[J].当代职业技术教育,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