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乾隆为什么要刻十三经碑

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原置放于东西六堂,县位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之内。石碑上所刻的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共63万余字。经书由蒋衡花费十二年的时间书写而成。乾隆皇帝命和珅为主刘墉为副安排考订蒋衡所书的经书并动工刻石。这部十三经刻石成于乾隆年间,故又被称为“乾隆石经”。

十三经刻石-简介

十三经刻石原置于国子监六堂之前,以为师生学习研讨之用,后因国子监翻修改陈于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夹道内。国子监内有十三经刻石碑共190座,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十三经刻石-《十三经》的由来

“经“的本义,乃“编丝缀属之称,……以竹简为书,亦编丝追属也”,(掌太炎:《国故论衡·文学总略》)。盖经之义,取象治丝。纵丝为经,横丝为纬;引申之则为组织之义。……后世以降,以六经为先王之典也,乃训经为“法”,又以六经为尽人所共习也,乃训经为“常”。

古代典籍常由熟牛皮绳贯穿竹简而成,形制颇似纵横交织的纺织物,“韦编三绝”成语故事重中的“韦编”就是这种竹简书。在战国时代,不仅儒家典籍,其他各家各派的著作,也都称“经”。墨有《墨经》,道有《道经》,法有《法经》。武帝以后,儒学独尊,地位超乎众学之上,儒家典籍“五经”成为治国之法,人伦之常,“经”便从此成为儒家典籍的特称。

“经”的内容起初仅限于孔子删定的“六经”,即《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经》。到汉武帝时,《乐经》已经佚失,故武帝只立了五经博士。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所以到东汉,又增加了《孝经》和《论语》,合称“七经”。以后到唐代,《礼经》一分为三,成为《仪礼》,《周礼》、《礼记》。三部解释《春秋经》的“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升格为“经”,这样加上原有的《诗经》,《书经》、《易经》,合称“九经”。宋代以后,“九经”又增添《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合称“十三经”。

《十三经》的内容

《十三经》是儒家学派的十三部经典著作。

十三经刻石

《周易》,十三经之首,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最初为占卜之书,后世对其不断的阐述说明,逐渐演变成一部无所不包的哲理性典籍。

《尚书》是中国历史典籍中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关于夏商周三代。

《诗经》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105篇,多为贵族文人所作的正乐;颂,40篇,是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午乐。

《周礼》记载的是官制体系。

《仪礼》以“士”的日常礼仪为主,反映了古代贵族生活中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四个方面的各种礼仪规范。

《礼记》是对《仪礼》的补充。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编年史的初祖,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3年中,周朝和各诸侯之间的大事。

《春秋-公羊传》不讲历史,而是对《春秋》所记史实进行褒贬评论。

《春秋-谷梁传》也是一部对《春秋》所述史实进行评价的著作。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

《孟子》主张的核心是“仁政”。

《孝经》儒家伦理思想。

《尔雅》对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做出解释。 *) =*”>

2. 乾隆的诗乾隆一生作了那么多的诗,请介绍几首好一点的,有气势的诗

过曲涧花香游流杯亭日知阁诸胜西苑旷且奥,肇自明代作。

琼华万玉堆,太液千夫凿。平地起蓬瀛,城市而林壑。

松篁几百年,参天秀崖崿。秋深鸿雁鸣,春暖桃李灼。

肃庙求神仙,林亭更开拓。方士朝扶鸾,虚皇夜飞鹤。

丞相冠莲花,将军赤符缚。 鸡犬倏已升,殿宇还如昨。

盛朝建邦畿,旧制因城郭。何独废西苑,姑亦存其略。

高居非昔比,偶幸行宫若。雍正二年夏,承恩开讲幕。

避暑供游息,胜迹频探索。湛湛芳草青,泼泼游鱼跃。

葱葱梧桐枝,烂烂莲花萼。或宴水云榭,佳景开芳酌。

或赋迎薰亭,妙句随兴落。师友得从容,昆弟善笑谑。

是秋猎塞北,奇峰峭天削。回思此间山,宛似日出爝。

因缘不复至,抚景怀佳约。时过玉蝀桥,波光含漠漠。

烟际辨楼台,松竹纷竽龠。弹指十年间,何异风鸣铎。

前日重来游,未能穷其乐。姚瞩淑清苑,冻岸不可泊。

今朝好风景,迟日中天爚。步自瀛台桥,踏冰行蹻蹻。

乾芦寻曲径,虚殿开金钥。 穿云洞户深,步石穿梁迮。

乃知洞里天,自与寻常各。冬深景寂寞,翠剩琅蘀。

闲坐流杯亭,更登日知阁。会心濠濮间,呼朋嗒然噱。

其北乃假山,巉岩何磊硌。攀援径绝处,深涧戏腾踔。

时我径过之,我童犹畏却。其上挂瀑布,结构俨庐霍。

飞沫杂冰流,玉牙排断腭。其池乃不冻,疑有冯夷托。

当年观鱼亭,尘土生珠箔。归鞍适然返,聊尔何住著。

我闻山水缘,好者不为恶。何必买山钱,底须蜡芒屩。

前居水中萍,兹游林里雀。异日得清暇,还教度略彴。

题静憩轩非静不能憩,非憩何由静。 心与境相忘,一泓止水定。

小轩仅容膝,颇足适幽兴。临窗俯碧池,波光入眼净。

炉有香可焚,床有几可凭。即景裁短句,启复论声病?喜得大自在,而无俗虑竞。

安佚非素怀,聊以适吾性。雨中归舟夕阳西下春云布,霏霏细雨迷蹊路。

中流双桨荡归舟,十里横烟暗村树。岸柳冥蒙待暮鸦,寥天低黯催孤骛。

咫尺玻璃太液池,幻作寒江烟雨渡。舟行御湖三月春水生,微风不动玻璃平。

楼台咫尺方壶耸,杨柳千条烟霭横。兰舟容与荡双桨,飘飖浑似坐玉京。

绯桃绿李夹两岸,绾绮错绣春色并。我思去夏泛太液,荷香十里疑蓬瀛。

即今光景正明媚,绿波摇漾鸥凫轻。等是舟行别今昨,年华荏苒何须惊。

帝京杂咏玉蝀桥头望禁林,重重楼阁耸千寻。两行烟柳春光媚,几顷澄波绿意深。

池水皆成瀍涧泽,宫墙常透市朝音。大家真是同民乐,不异熏风解阜心。

冬至后一日同二十四叔父五弟游西苑试射骏马紫藤鞭,宫城九陌连。平池铺玉镜,晴雪晃金钱。

欢赏娱今日,追陪忆往年。东瞻宸极近,霭霭暮祥烟。

轻风摇苑树,碧宇散晴光。气复初阳暖,人迎化日长。

缘堤看冻柳,系马坐冰床。到此同携手,临风乐倍常。

蕉园成古刹,乔木隐伽蓝。贝叶飘花雨,香云护宝龛。

随缘游胜地,冺念礼瞿昙。何用僧雏引,由来此路谙。

太液无劳渡,群欣步屟行。龙宫隔岸耸,玉蝀跨波横。

不见潜鱼跃,空闻寒雀鸣。 平田丰泽北,指日试春耕。

燕角敦弓劲,轻杨翠羽修。中时惊月落,发处迅星流。

更步三梁闸,因登百尺楼。淑清迟胜约,聊待再来游。

迎熏亭子畔,山势郁崚嶒。松柏开三径,冈陵列几层。

石龛穿洞入,云窦扪萝登。蜡屐肩与胜,都输莲社朋。

3. 清代诗的乾隆时期诗歌

主要活动年代在雍正和乾隆初年的厉鹗,著有《宋诗纪事》,搜罗广博,对宋诗钻研颇深,所作诗幽峭妍秀,工于炼字,五古尤胜,在学宋诗派中能够别开生面,号为“浙派”领袖。乾隆朝的重臣沈德潜作诗注重“格调”,效法汉魏盛唐,少数篇章能反映现实,但多数作品具有浓厚的封建卫道气息,较乏新鲜活泼的情致,他的诗被称为“格调派”,他的选诗和诗歌评论的影响颇大。继厉鹗而起的浙人钱载,他的诗在苍劲俚质中别饶清韵,也能避开“熟调”,自具一格,以生涩取胜。他的诗号称学韩愈,但受宋诗的影响也很深。在“神韵”、“格调”、宗唐、宗宋各派诗歌流行之后,相仿相袭,清诗又逐渐形成新的窠臼。这时期的诗人,能开新格局的是袁枚和赵翼。袁、赵和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袁枚的思想在当时比较通达,论事论情,务求平恕,敢于菲薄崇古、泥古的观念,冲击沈德潜一派所宣扬的传统“诗教”。他作诗反对模拟,提倡自写“性灵”。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鲜之处。可惜创作态度不够严肃,不少篇章境界趣味不高,陷于轻薄。赵翼也是学识博通、重视创新的人。他的五言古诗,说理诙谐,评论世事,常有精辟而进步的见解,很有特色。蒋士铨诗骨力的坚苍胜于袁、赵,但创新不如。早年所作的《京师乐府词》,比较别致,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袁、赵两人,是清代“性灵派”诗的代表人物。除这三家外,郑燮所作古诗如《私刑恶》、《逃荒行》、《姑恶篇》、《孤儿行》,继承古代乐府诗的优良传统,朴素生动,具有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较厚。黄景仁是一个早熟而短命的诗人,诗才极高。他的描写社会不平和个人遭遇不幸之作,感情强烈,笔调清新,境界真切,兼有“清窈之思”和“雄宕之气”,读起来使人回肠荡气。郑燮、黄景仁诗在重意境、重白描方面,和“性灵派”相近。这时期还有提倡“肌理”说的翁方纲,他把经史考据、金石勘研都写进诗中,成为所谓“学问诗”。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