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这一谥号在宋仁宗之前称作“文贞”,是历朝历代士子大夫们梦寐以求的谥号。在宋仁宗之后,为了避其名讳赵桢,将文贞改为文正。宋朝文人大家辈出,共有十人获得“文正”的谥号。
李昉(925-996),字明远,北宋文学家,后晋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李超之子,河北深州人。李昉厉官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后晋时,以荫生任太庙斋郎,选授为太子校书;
后汉乾佑年间进士,累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太祖时,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以特进、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去世,终年72岁。获赠司徒,谥号文正。
李昉擅长诗作,效法白居易,为“白体诗”代表人物之一。曾参与编写《宋太祖实录》《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等著作。
王旦(957—1017),山东聊城莘县人,字子明,北宋兵部侍郎王祜之子。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澶渊之战时,任东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历任集贤殿大学士、兵部、刑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司徒、太尉。
他善于知人,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深为宋真宗信赖,曾向真宗推荐寇准。因其在位时未能阻止宋真宗举行封禅大典,颇为世人诟病。
天禧元年(1017年)去世,时年61岁,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后世称为配享太庙,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王曾(978-1038),字孝先,今山东青州人。咸平年间,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为咸平五年状元,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
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劝谏宋真宗造天书封禅、修宫殿之事。天禧元年(1017年),因受宰相王钦若陷害,降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次年离京出任应天知府。
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得罪刘太后被罢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
因与吕夷简不和,再次被罢免,出判郓州。宝元元年(1038年)去世,时年61岁。获赠侍中,谥号文正。
蔡卞(1048-1117)字元度,福建仙游人,奸相蔡京之弟,岳父为著名诗人、改革家王安石。熙宁三年(1070年)蔡京同科进士,调江阴主簿,历同知谏院、侍御史。
拜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给事中。宋哲宗继位后,迁礼部侍郎,以龙图阁待制知宣州、江宁、扬、广、越、润、陈州,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绍圣四年(1097年)拜尚书左丞。
宋徽宗即位后,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江宁府,连贬至少府少监,分司池州。一年后,复起任大名、扬州知府,擢升知枢密院。与哥哥蔡京不合,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拜昭庆军节度使,历任侍读、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官至镇东军节度使。
政和七年(1117)去世,时年70岁,谥文正。南宋建立后,蔡卞受到蔡京牵连,被宋高宗赵构追贬为单州团练副使。
郑居中(1051-1123)字达夫,河南开封人,宰相王珪之婿。进士出身,因是郑贵妃兄弟的缘故,在崇宁年间被连连提拔,厉官都官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至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翰林学士。大观元年,同知枢密院。改资政学士、中太一宫使兼侍读。
郑贵妃成为皇后之后,因为外戚避嫌,郑居中被降为观文殿学士。政和年间,生任知枢密院,官累特进。
宋徽宗为了打击蔡京专权,提拔郑居中为少保、太宰,加少傅。宣和年间,三拜领枢密院事,加少师,连封崇、宿、燕三国公,进位太保。
蔡京免相以后,郑居中曾力言蔡京当政无过,助其复相,而后因未得到枢密院职,因此与蔡京结怨,反对变法,备受士论所称。曾反对蔡京联合金国夹攻契丹,以收回燕云十六州。宣和五年(1123年)去世,时年65岁,赠太师、华原郡王,谥文正。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祖籍邠州。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屡遭排挤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在任屯田久守,巩固西北边防。
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上任途中逝世,时年64岁。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范仲淹政绩卓著,且文学造诣颇高。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厉官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曾任御史中丞,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副宰相)。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时年68岁,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蔡沈(1167~1230)一名蔡沉,字仲默,号九峰,福建建阳人,著名理学家蔡元定次子。幼承家学,师从朱熹于白鹿洞书院,为朱熹晚年最有成就弟子之一。
蔡沈视功名如草芥,不就科举,力拒朝臣举荐。庆元二年(1196)爆发庆元党禁,父亲被罢官后,随同读书、讲学。
父亲死后,遵遗命与师傅朱熹嘱咐,在建阳庐峰山麓建大明堂(庐峰精舍),历时十载著成《洪范皇极内篇》《尚书集传》。
并且与兄长蔡渊将祖上留下来的武夷山牧堂加以扩建,名为“南山书堂”,授徒论道;主要弟子有陈光祖、刘钦、何云源及其子蔡模、蔡杭、蔡权等。
绍定三年(1230)病逝,时年64岁,宋理宗追赠太子太师,永国公,谥文正。元朝至正年间追赠建国公,明朝成化年间赠崇安伯,嘉靖年间入祀至圣祠,康熙御书颁赐“学阐图畴”金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四川眉州人,祖籍河北栾城,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与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
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弟苏辙同榜进士,授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判登闻鼓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出京任职,厉杭州通判,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备受旧党和新党排挤,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时年65岁。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死后70年,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追赠太师,谥文正。
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皇祐五年(1052)进士。历官江西安福知县、县令,曾协助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反对王安石变法。
治平四年(1067)经司马光推荐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历任任邵武知府、太常卿,入值总理太常院,浙江提刑。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宰相。
蔡京为相后,因与其不合,黄中庸受到排挤,被贬为太常博士,并被列入元祐党,因此致仕回乡,创立步云书院,培养学子。
蔡京被罢免后,复起为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宰相,未及赴任,于大观四年(1110年)去世,享年81岁,赠侍中,谥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