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数十载光阴,如浮生若梦,转瞬即逝。走到生命的尽头,每一个人都摆脱不了尘归尘土归土的宿命。无论生前种种,在红尘人间走一遭,都各有各的不易,也各有各珍视的人。
或是为了缅怀,亦或者为了悼念某个难以忘记的亲人,身边至亲往往会在逝者的墓穴里或墓碑上面,刻上记录逝者生平的一些文字,墓志铭与碑文应运而生。
然而,两者极容易被混淆,尤其是“墓志铭”一词在现代被普遍误用,这是需要注意并正确区分的。
什么是墓志铭?
墓志铭,是我国语言文学中的一类悼念性文体。墓志铭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志和铭两大部分。
开篇的“志”是序文,多用散文撰写,主要记叙逝者的姓名、卒年、及其他生平事略;后半部分的“铭”,多用韵文概括,评价逝者一生的同时,表达缅怀和赞颂之意。
什么是碑文?
碑文,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专指为碑而作的,刻在竖石上的文字。碑文体裁丰富,包括文、铭、序等。
碑文与墓志铭有哪些不同?
1、碑文,最早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普遍刻在宫馆碑、宗庙碑、墓旁碑等上的观览性文字。碑文刻在碑上,存于地面上,供生者观看。
2、墓志铭,起源于我国的东汉末年,在曹操严令禁碑的时代背景下,民间百姓私下悼念亡者,应势而生的文化产物。墓志铭刻在碑上,埋于地下,是陪伴逝者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