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改变了我对经史子集的认识,是一种的颠覆性认识。以前认为《论语》、《道德经》博大精深,类似于武功秘籍,常有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些评价是在特定环境下,不论一语概之,放在当下,有点夸大其影响了,诸子百家学说也是时代历史环境的产物,在哲学层面,有思路的借鉴意义。

接着上面说,无论人也好、文化也好受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环境的一种产物。按照本书的观点,哲学终究还是为人、社会服务的,人要达到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要么改变环境,要么调整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与环境融于一体的状态,现行的理论指导都是提倡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因为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要改变环境,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孔子到七十岁时,可以从心所欲,而所做的都合于规范,他的行为不再需要意识去引导,可以顺乎自然,这是圣人在心灵修养上的最后阶段。在现实世界中,根据不同的环境,而且还有大、小环境的区别,可以审时度势,再做选择,同时重大选择不能不重视环境的变化趋势,还要尊重客观规律。

人经过哲学达到的更高价值比经由宗教达到的更高价值,内容更纯,因为其中不掺杂想象和迷信,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哲学是研究客观规律的,符合事物发展,所以这是必然的趋势。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一致政府的政策措施都是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这是中国农业社会背景决定的,历史上的读书人通常并不亲自耕地,但他们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生产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

事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在各种变化的底层,事物演变的法则并不改变。人如果懂得这些法则,按照这些法则来安排自己的行动,就可以是事物的演变对于自己有利,骄傲就是一个人的进步已达到极限的标志,他是任何人首先要力戒的事情。社会随情况而变化,情况变了,典制和道德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如果不随之而变,就讲格格不入,变成认为的桎梏。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