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搞清楚日本是北上还是南下,中国抗战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就在那时,一份来自上海的紧急电报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
“安保内阁将把主张北进的松冈推出内阁,预计近期将有南进军事行动。”毛主席看完电报,松了一口气,笑着对身边的人说:“关键时刻,还是潘能有所作为!”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指示潘把叫回来。电报只有五个字:“要乖,要乖。”
那么,这个让毛主席连点五赞的“潘肖凯”是谁呢?
在上海,“肖凯”是一个富家子弟的名字。这个“潘肖凯”就是被称为“红色间谍王”的潘汉年。
1906年,潘汉年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他19岁就加入了共产党。他长期在郭沫若、田汉主持的创造社工作,还参与创建了著名的上海左翼作家联盟,成为我党在上海文化战线的领导人之一。
本来,潘汉年可能一辈子都在从事文化工作,但历史赋予了他新的使命,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重大转变。
1931年4月,上海首脑顾叛变,大批秘密战线同志被捕。危急时刻,周恩来指示重建沪上秘密战线,任命潘汉年为负责人。
中央科特是我党成立初期最重要的特务组织,负责收集情报、铲除汉奸等。要深入虎穴,九死一生,而潘汉年只是个书生。为什么周恩来如此看重他?
原来潘汉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能力,就是社交。
潘汉年12岁的时候去了上海,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他多才多艺,擅长跳舞。而且,潘汉年情商很高。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和他交流的时候会有一种春风的感觉,所以到处都有潘汉年的朋友。
正是看中了潘汉年的这一能力,周恩来等领导决定由潘汉年负责重建科特中部。
那么,这个没打过仗的白面书生真的能重建中央特科吗?
要说周恩来还真没看错人,潘汉年一上任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当时国民党特务认为共产党在上海的特务机关已经被团灭了,所以这些特务很嚣张。在潘汉年看来,只是可能利用敌人的嚣张,出其不意,暗杀一个国民党官员。
经过慎重研究,潘汉年将暗杀目标定为松湖警备司令部督察长王斌。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人做手术?由于王彬负责上海宪兵队与租界巡捕房的联络,国民党特务要进入租界抓捕共军,都需要王彬协调。所以,王斌的手上沾满了鲜血。
但是,警备总部的防卫极其严密,要想暗杀他,只能在王彬外出或者回家。而且王斌平时很谨慎,出门带着很多警卫。经过反复研究,潘汉年等人最终决定在他家中行刺!
那么,王斌家住哪里呢?潘汉年想了一个办法,不动声色地得到了他的地址。
原来,王斌所在的松湖警备司令部,除了维持治安、抓捕日本间谍和共产党人外,还肩负着收缴禁书的任务。所以当时上海很多书店的老板都需要和警备司令部的人搞好关系。
潘汉年之前一直从事文化战线,自然和很多书店老板很熟悉。在一次宴会上,潘汉年为上海书店的老板们摆酒席,说他也想办一家书店。我希望你能介绍一位驻军总部的高级官员。
大家一听,介绍了熟悉的领导。自然有人提到王斌,说我们逢年过节都会去他家,带点礼物联络感情。就这样,潘汉年成功拿到了王斌家的地址。
拿到地址后,潘汉年立即派人日夜监视,寻找机会动手。终于,一天下午,当王斌刚离开家,一个科特专家从巷子里冲了出来,用冲锋枪扫射,王斌被当场击毙!
王斌遇刺为潘汉年的特工生涯开了一个好头,但实际上,潘汉年虽然被称为“红色间谍王”,但他的大部分功绩都与杀敌锄奸无关。解决用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是潘汉年真正的优势。
1938年底,汪精卫公然投敌,成了汉奸。自此十里洋场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上海局势扑朔迷离。为了加强我党在上海的力量,潘汉年再次回到上海。临行前,他接到毛主席指示,要查明日军和汪精卫的战略秘密,为延安决策提供参考。
潘汉年一到上海,就利用原有的关系,广布人脉。然而,上海的情况很复杂,经过仔细的计算,潘汉年找到了一个满意的合作伙伴,他的名字叫袁殊。
袁殊这个名字对今天的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但它在当时却是上海的一个著名人物。一方面,袁殊经营许多报纸,是上海报业的活跃分子。另一方面,袁殊有许多特殊的身份,这使他成为一个传奇。
在76号魔窟眼中,他与特务头子李士群关系密切;在日本人眼里,他是日本情报机构岩井公馆驻沪负责人岩井英一的老同学,双方平时经常来往;在国民党看来,他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共领导人吴兴亚手下担任情报局长。在我们党看来,袁殊曾经秘密加入共产党…
找这样的人合作无疑是冒险之举!
那么,潘汉年为什么要和袁殊合作呢?原来,在袁殊背后,潘汉年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为了结识岩井英一。
至此,潘汉年已改名为胡月明,身份是情报贩子。见到岩井英一后,潘汉年首先送给他一份礼物,是大后方和延安国统区的大量资料。
潘汉年知道,如果自己不先表现出一些“诚意”,就很难打动日本人。而且潘汉年还调查过,日本有五大情报机构,分别是陆军、海军、宪兵、满洲和外务省。他们也是竞争关系,岩井公馆属于外务省。因此,如果你能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信息,你自然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所以这些信息立刻得到了岩井英一的青睐。
从此,潘汉年成了岩井英一的心腹,并成功地在岩井大厦下面的四个部门安插了地下党员。甚至,潘汉年推荐了一位金融专家,名叫翁·刘聪,他成了岩井办公室的金融主任。此后,翁刘聪每月拨一大笔钱给潘汉年,以维持上海情报站的运作。
在上海,潘汉年向延安送去了大量情报,包括1939年英法在慕尼黑的阴谋、1941年日军扫荡苏北新四军、日军入侵印尼等珍贵情报,对毛主席、朱考虑抗日形势、部署兵力、争取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潘汉年历任社会事务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但1955年,潘汉年被错误地扣上“反革命”的帽子,直到1982年才平反。
不幸的是,潘汉年于1977年4月14日病逝,他没有看到平反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