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先秦典籍中所引用的诗经
先秦两汉典籍引《诗经》资料汇编
作者:何志华,朱国藩主编
ISBN:10位〔9629961881〕13位〔9789629961886〕
出版日期:2004-12-1
本书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辑之《毛诗逐字索引》为底本,然后用研究所[汉达古文献数据库]计算机检索系统,将先秦两汉典籍直接引录《诗经》的数据辑录出来。至于暗引或暗用《诗经》者,则由研究人员先行编纂《诗经》所见词汇表,然后利用数据库逐条检索,再反复核实,然后定稿。 本书主要收录先秦两汉典籍引用《诗经》相关资料,不论经、史、子、集,举凡引用《诗经》者,皆予收录。王于汉世传注,例如群经郑玄《注》,《淮南子》、《吕氏春秋》高诱《注》,《楚辞》王逸《注》,如有称引《诗经》者,因属两汉范畴,亦予收录。 另先秦两汉典籍文句有与《诗》文相彷佛者,而该典籍之传注注出《诗》句,凡此皆可能是用《诗》之例。如有上述情况,即使此等传注之年代后于两汉,为便读者了解典籍用《诗》之意,本书亦将连同注文一并收录。例如:《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楚辞·九辩》:无衣裘以御冬兮。洪兴祖《补注》引《诗》:我有旨蓄,亦以御多。至于两汉以后,诸如郭璞《尔雅注》、陆德明《经典释文》,虽曾大量引用《诗经》,并于三家《诗》异文之研究有重要参考作用,然而限于体例,本书皆不予收录。
你去当当网上买一本吧,可以收藏以来当个工具书。
2.谁帮我答一下先秦两汉文学史的论述题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3.先秦两汉的文学著作有哪些
先秦文学
上古神话
神话
神话是最为古老的民间文学形态。中国的原始神话,在汉字出现之前已经产生,并长期流传,从来始见于文字载录。
比如经典的: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刑天舞干戚 鲧禹治水 女妈补天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共工争帝 盘古开辟 海上神山 女娲造人
先秦两汉典籍中,《诗经》、《楚辞》以及《山海经》、《淮南子》保存了较多的原始神话资料。其它如《左传》、《国语》、《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神话故事之吉光片羽,亦零星可
尤为著名的《诗经》里有:
周南•闻雎 周南•芣莒 周南•漠广 邶风•凯风 邶风•谷风 邶风•静女 墉风•相鼠 墉风•载驰 卫风•硕人 卫风•氓 王风&。
这些都尤其出名。
最后就是《汉乐府民歌》和《五言诗》(其中的《古诗十九首》价值意义更是非凡)
先秦文化是我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很多至今都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著名的神话传说和经典诗词句章。如果能够充分了解他们,对自身的视野开拓,陶冶情操,人生观念等诸多方面都是百利无一害。
以上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4.《诗经》的资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
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你自己说的:“反正有关的都行”,我有选择地粘帖了些
5.什么是古韵学
古韵学指以《诗经》为主的先秦两汉韵文的韵.这些韵,从早就有人发现有些不大顺口,到宋代,有叶音说:凡字用到韵文里,可以按不同的上下文随便改变平时的念法,好叫它顺嘴.汉语音韵学术语,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的韵.传统音韵学关于古韵的研究,主要成就在于古韵分部.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音训等.其基本方法是首先系联《诗经》韵字,归纳韵部.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如此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并将汉字分别归入各韵部.。
6.古韵指的是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两汉韵文的韵吗
古韵指的是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 秦两汉韵文的韵,是古音学的研究对象。
因为语音的演变,上古时期的韵文有很多 以后代的语音去读就已经不押韵了,而当 时又没有音韵学书籍,所以后代只能根据 流传下来的古代韵文来推知早期的音韵, 依借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里的韵字和 《说文解字》的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 的其他韵文,以及重文、异文、通假、读 若、音训等。 古韵分部是古韵研究的关键,也是古 音学的主要成就所在,其基本方法是首先考察《诗经》中的韵字,进行韵部的归 纳,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 如此推衍而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再将汉 字分别归入各韵部。
古韵面貌的探求工作 始于宋代吴械所著的《韵补》。 明代陈第 著《毛诗古音考》等书,通过对古音的精 微考订,彻底廓清了唐代以来“叶韵”说 的谬误,提出了古今音异的观点,这是古 音学的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可以说是 由此而创设了古韵研究的前提条件。
清代顾炎武著《音学五书》,摆脱了 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古韵的实际,将其 划分为10个韵部,以后的古音学家所进 行的更加精密的研究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而后江永著《古韵标准》,分古韵为13 部,段玉裁著《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 6类17部,至此则古韵分部基本确定下 来。
后来戴震著《声韵考》与《声类表》, 分古韵为9类25部,每一类都有阴声、阳声、人声三分,开阴阳人相配的先河。 孔广森著《诗声类》,在段玉裁17部的基 础上把冬部独立而成18部,又提出“阴 阳对转”的理论。
王念孙和江有诘都分古韵为21部。 章炳麟先分23部,后来又主张冬侵合为 一部,即成为22部。
黄侃将古韵分为28 部,王力又主张脂微分部。至此,古韵分 部的工作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