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安徽省猪肉供应自给率达99%以上;增加猪肉储备调节能力,适时投放猪肉储备;1300余万人次困难群众享受价格临时补贴……记者近日在安徽省走访了解到,今年以来,这个省划定时间表,打出政策组合拳,全力保障猪肉有效供给。

安徽省是全国畜牧业大省和生猪主产区。今年以来,安徽省接连出台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政策举措,比如,安排2000万元支持生猪调出大县规模化养殖场(户)临时性生产救助;安排1000万元补助小型屠宰企业开展非洲猪瘟自检工作;完善设施农用地政策,合理增加附属设施用地规模等。

记者在基层走访发现,一项项政策举措落地,不仅提振了广大养殖主体的发展信心,有利于各地恢复生产保供给,而且将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一体化经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保障市场猪肉供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安徽华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家法说,该公司近日投入300多万元进行猪舍升级改造,已将母猪数量从1600头增加到2200头,预计月出栏仔猪数量将从3000头增加到4000头以上。下一步在做好疫病防控工作的同时,按照政府政策引导,进一步扩大生猪标准化养殖规模。

流通环节也是保障供应、稳定价格的重要环节。

在安徽省规模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合肥周谷堆大兴农产品国际物流园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中心信息员王之源向记者介绍说,为平抑农副产品价格,该公司与一家农牧科技公司签订冻肉储备分储合同,目前冷库储备冻肉350吨。同时积极组织肉食经营户,增加猪肉储备量,以保证市民的消费需求。

在合肥周谷堆公司采访中,多名猪肉经营户反映,目前猪肉批发价格虽然仍处高位运行,但比半个月前有所下降。

安徽省发布的相关政策规定,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政策效应正在显现。安徽省发改委会同省民政、财政、人社等部门自今年4月起,在全省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督促各市按规定向低收入人群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截至10月底,全省已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6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398.9万人次,缓解了重要民生商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影响。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等10部门联合施策下,生猪养殖中“不敢养、不让养、没地养、没钱养”等突出问题正在破解中。

根据安徽省划定的时间表,到2022年,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猪肉供应自给率达102%以上,养殖规模化率达60%以上,规模养猪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2%以上;到2025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养殖规模化率达到65%以上,规模养猪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全省养加宰销一体化企业达100家以上。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