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邦彦词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建议你可以翻看:包罗宏富的《中国诗学大辞典》该书在海外及港台研究: 这一部分内容丰富、搜罗全面而编排有序,亦为本书特点之一。
中国古典诗歌很早就流传于海外,海外学者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海外”一词内涵极为丰富,它既包括了一千多年前接受了中国古典诗歌,并对其诗歌创作发生很大影响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也涵盖了近一二百年才接触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国及东欧一些国家。
港台指台湾、香港、澳门等与内地有差异的地区。因此,这一部分不仅涉及内容多,其中差别也很大。
在立目、编排、写作上也很难比照其他部分处理,负责这一部分的编委和作者根据海外研究的实际情况,把所收词目分为: 一、中国古典诗歌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如中国古诗在日本、中国古诗在西方、中印诗缘、中国古诗与《怀风藻》、寒山诗与美国垮掉派等; 二、中国某一部分古诗的海外研究,如《诗经》研究在国外、杜甫研究在国外、元明清诗研究在国外等; 三、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海外研究,如中国古典诗论在东方等; 四、海外一些学者运用有特色的文学理论对中国古诗的研究,如西方神学观与《诗经》、新批评研究、帕里一劳德理论及其应用等; 五、海外研究著作,如《诗境记》、《汉字作为诗歌的媒介》等; 六、重要的海外中国诗学专家,如祗园南海、吉川幸次郎、高本汉、艾德林等; 七、香港、台湾的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状况,如台湾的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中国山水诗研究等。 另外你可以进这里来看看,很多都是魏晋南北朝方面的研究材料。
2.外国文学论文
摘要:结合《西方文学史》的教学实践,提炼且辨析了高校文学课教学的十大关键词:脱稿、幽默、激情、表演、技术、借鉴、比较、故事、逻辑、灵魂。
前五个关键词是就“如何讲”而言的,后五个关键词是就“讲什么”来说的。 关键词:文学课 《西方文学史》 十大关键词 在高等院校里,文学课被当作最好上的课。
出现这样的观点同文学的特点有关:文学作为人学,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心灵诉求息息相通,因此学生喜爱听文学课;文学作为美学,具有超越专业的生动性,因此学生容易听懂文学课。不过,“好上”不等于一定可以“上好”。
能否“上好”文学课,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态度和素质,取决于他在“讲什么”和“怎样讲”方面的理解和造诣。 笔者想结合自己主讲《西方文学史》的直接经验和体悟,谈谈高校文学课教学的十大关键词。
前五个关键词着眼于“怎样讲”,后五个关键词着眼于“讲什么”。 一、脱稿 对于一名老师来说,脱离讲稿并不是一个最高的要求,而是一个最基本的素质。
课堂教学最忌讳照本宣科。 在“前多媒体时代”,照本宣科是指念教材或者念讲稿,在多媒体时代,照本宣科又增加了一种新方式:念多媒体课件。
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是因为老师没有用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来撰写、记诵自己授课的武林秘籍:一本个性化的抽屉讲稿。 脱稿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很多成功的老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完全脱稿。
一篇很好的讲稿,如果是念出来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学生对你的专业水准和职业态度也会产生一些怀疑。相反,如果讲稿写得弱一些,但如果是脱口而出的话,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好感。
他们会觉得自己遇到一位非常敬业的老师,这时在心中可以给你打上七八十分了。鉴于这种认识,笔者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讲稿,都力争熟练地背诵下来,比如普希金的诗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台词、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人物的独白,以及以中国文学为参照系时涉及到的《诗经》和《楚辞》等。
当做到手中无教案、眼中无教案,甚至心中无教案后,自然就可以追寻更高的授课境界了。 二、幽默 记忆讲稿,固然重要,但是还需要将讲稿生活化、口语化。
写论文和上课的区别就在于:写论文是用来看的,上课是用来听的。人的视觉更有耐心,可是人的听觉却非常挑剔。
因此,写论文是将生活提升为理论,而上课是将理论还原为生活。在将讲稿生活化、口语化的过程中,幽默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幽默当然不是指讲一些与课程内容无关的笑话,而是指用非常通俗、大众化的语言,如适当借用一些流行歌词、影视对白、广告语、歇后语、方言俗语等,表达某些学术性的思想。 换句话说,同一种思想,你可以用呆板的书面语说,也可以用灵动、活泼,让人回味无穷的口语来说。
比如,你可以说海伦是希腊半岛最美丽的女孩,也可以说海伦是“希腊半岛的岛花”;你可以说阿喀琉斯在海边伤心落泪,也可以说阿喀琉斯“一个人流泪到天亮”,他的遭遇让我们深深地懂得了“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你可以说奥德修斯之所以能够返回故乡是因为他一直想着返回故乡,也可以说“如果你知道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你可以将达吉雅娜写给奥涅金的情书打在课件上读一遍,也可以用陈楚生的歌词给概括出来:“有没有人曾告诉你,我很爱你”。 有人认为幽默是天生。
其实不完全使然。幽默与其说是一种先天的能力,不如说是一种后天的态度。
比如,深受人们欢迎的教学大师易中天就以“易式幽默”而著称。但据他自己爆料,他上课时所用到的很多幽默话语都是平时绞尽脑汁设计好的。
尽管有部分学者或“高层次”的听众对易中天的幽默不以为然,扣上“哗众取宠”的大帽子,但是,如果每一位大学老师能够像他这样热爱教学,用心备课,并且达到他那样的语言水准,我们就无法苛求他做得更多、更好了。 当然,如果先天缺乏幽默细胞,后天也对幽默不感兴趣,那么,还可以像于丹那样激情四射,尽管于丹的授课方式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习惯和欣赏。
三、激情 激情或许是一种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东西。激情是自信的表现,而自信来源于老师经过艰苦的努力,对授课内容的把握达到烂熟于胸、信手拈的程度。
一个埋头念教案的老师不会有激情,一个满口书面语的老师难以有激情。激情需要一定的普通话水平,但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老师普通话水平不高,但是丝毫不影响他激情四射。
激情需要讲究授课的节奏,如分析希腊神话的内涵时,可以用轻快的节奏;朗诵普希金的《致凯恩》时,可以用沉醉的神情;讲解列夫·托尔斯泰时,可以用深沉的语调。 激情是一种投入,简单地说,老师先要打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学生。
不过,激情不是煽情,如果说是,那也是一种自然的煽情,是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深华。而煽情呢,就是做作的激情,毫无准备、突兀的激情了。
这好比唱摇滚乐,高明的摇滚歌手会用他的音乐和歌唱将一首歌自然地推向高潮,全场观众也在不知不觉中抵达到一种沉醉、亢奋的状态。 而低劣的歌手,不是想用歌声和音乐打动观众,而是一上舞台,先自己莫名其妙地high起来,在那里又蹦又跳,。
3.有一次看到某书上说国际上研究中国文学从诗经读到张爱玲
主要是张爱玲在小说中加入了诗经名句。
比如《倾城之恋》:柳原不语,良久方道:“诗经上有一首诗——”流苏忙道:“我不懂这些。”柳原不耐烦道:“知道你不懂,你若懂,也不用我讲了!我念给你听:‘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的中文根本不行,可不知道解释得对不对。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4.哪位大神有李辰冬先生的《诗经通释》
李辰冬,河南省济源县人,生于一九○七年八月二日。
父名李葆惠,母李魏氏,父曾任小学校长及县长。辰冬六岁入学,十二岁只身离家就读开封第二中学,十八岁赴北平就读燕京大学国文系。
毕业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所攻读比较文学与文学批评,二十七岁获文学博士后返国。 先执教母校燕京大学,一九三五年任天津妇女师学院国文系教授。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辗转至重庆,执教中央政治学校。当时中央文化运动委员张道藩先生深爱其才,聘为主任秘书,并主编《文化先锋》、《文艺先锋》两月刊。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奉派为中央文运会平津特派员,主编《新思潮》月刊,两年内大力推展文化工作。 一九四七年任北平参议会秘书长,唯因性格耿介不适仕途,更以无暇读书为苦,一九四八年毅然远赴兰州执教西北师范学院,《陶渊明评论》即在该时写作完稿。
一九四九年夏经广州去台湾,抵台后师范学院刘真院长得知,立即聘任为国文系教授。一九五四年创办中华文艺函授学校。
一九六三年应新加坡义安学院之聘,辞去函校校长职。在新六年完成《诗经研究》、《诗经通释》及《诗经研究方法论》等著作。
返国后再执教师范大学及研究所,一九七八年退休仍行兼课。自认个人时间较多,乃专心治学著述,一生好学,著作等身。
李辰冬先生在文学研究上成就很多,除了红楼梦研究,他还在诗经研究、三国水浒与西游研究、陶渊明评论、杜甫作品系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上有非常多的建树,在外国文学方面,他也在浮士德等研究上颇有成就,他还写出了《文学与生活》等很多精彩的随笔、评论文章。 他晚年去美国探亲并治病,1983年8月28日晚22时因心脏衰竭,病逝于明湖城医院,享年七十六岁。
代表作品编辑李辰冬的主要著作有《红楼梦研究》、《三国水浒与西游》、《陶渊明评论》、《文学新论》、《杜甫作品系年》、《尹吉甫生平事迹考》、《诗经通释》等等,其中尤其是他的小说研究作历年多次再版,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大陆,后来在中国台湾及海外都有很大影响。
5.如何才能读懂《诗经》
阅读《诗经》,我们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体现在手法与节 奏上6古人说《诗经》有“六义”,即风、雅、颂与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性质、体 制上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的创作手法上的分类。
朱熹《诗传纲领》云:“赋者,直陈其 事;者,以彼状此;兴者,托物兴词。 ”“赋”是直抒情意,直述人事;“比”是借物为比, 喻其情事;“兴”是托物兴起,抒写情意。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这一章,以河洲上雎鸠之关关而鸣以求其偶为比,以兴起后二句所赋的淑女、君子之为佳 偶,这一类诗是“兴”的作法。
《诗经》中的诗以四言诗为主,但也有例外。《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 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敝”和“还”是一言的。
《小雅•祈父》云: “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是二言的。
《召南。江有汜》云:“江有汜,之子归,不我 以。
If我以,其后也悔。”前四句都是三言的。
《召南•行露》云:“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 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都是五言的。《小雅•十月之交》的“我不敢效我友自逸”是八言的。
但以全部《诗经》而论,终以四言诗占绝大多数。《诗经》中也有“兮”字调,如 《周南•麟之趾》的“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则每章末句用“兮”字;《召南•摞 有梅》的“标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则间一句用“兮”字。以全部《诗经》 而论,虽然“兮”字调只占极少数,但还是可以看出由《诗经》增变到《离骚》体的“兮”字 调的痕迹来。
6.《诗经与楚辞》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在内容及风格上,《诗经》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既有较高的 概括性又十分具体、生动。
不论是长篇的叙事诗,还是篇幅较短的抒情之作,还是在人物形 象的塑造方面,《诗经》都显示了其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楚辞》作品中则贯穿着强烈的浪 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 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
其次,在语言句式上,《诗经》大部分是四言诗,大多为短章小品,以凝练精粹见长。《楚辞》相比《诗经》,其辞藻更为华丽,富有个性。
《楚辞》以楚方言为特色语言运用,“兮”字为代表,开创了以六言、七言为主的句式“骚体诗”。 再次,在对后世的影响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所 达到的高度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楚辞》是浪 漫主义的奠基之作,以其思想上的博大精深、艺术上的精美富丽深受世人的瞩目。《诗经》 和《楚辞》所代表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对后来的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