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怨刺诗和燕飨诗分别指什么啊

:”雅诗”中的讽喻怨刺诗产生在”王道衰”,”周室大坏”的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年到平王东迁的时期.讽喻怨刺诗也像政治颂美诗一样,其作者属于贵族阶层中的”公卿烈士”.作为本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家”和”代言人”,他们很不幸地生活于末世与乱世之时,这使他们不但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还不得不同社会上一切腐朽现象做斗争,同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各种挫折和不幸,于是,他们作诗的目的也不得不因时代条件的变化由颂美而转向讽喻和怨刺.这些诗从内容上看又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其二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这些诗主要见于二雅,《大雅》中的《民劳》,《板》;《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等都属于这一类作品,这两类诗在内容上又有其共同性.即表现了那一时期的卿士大夫们的忧患意识和忧患之情.

燕飨诗是世界文学史上唯一一组单纯反映古代燕飨活动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首先,它们真实地展现了燕飨活动的场面,表现出燕飨活动中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气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如《鹿鸣》反映了宾主之间的和谐融洽,而《常棣》则描写了众多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其次,燕飨诗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席上的贵族形象,如《宾之初筵》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群腐朽虚伪、丑态百出的贵族醉鬼的形象。

2.诗经中有哪些“燕飨诗”“怨刺诗”“弃妇诗”

燕飨诗:常棣、小雅·瓠叶、鹿鸣

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怨刺诗:板、荡、桑柔、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爗爗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卽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弃妇诗:日月、氓

日月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胡能有定?报我不述!

3.《诗经》中宴飨诗代表作是哪一篇

《诗经》中宴飨诗代表作有:《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

《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为燕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小雅·鹿鸣》、《伐木》、《鱼丽》、《南有嘉鱼》、《蓼萧》、《湛露》、《彤弓》、《菁菁者莪》、《頍弁》、《鱼藻》、《宾之初筵》、《瓠叶》、以及《大雅·行苇》等均属这一类。在数量上少于《诗经》中的情诗、怨刺诗,与祭祀诗相近,而多于史诗、农事诗、歌战争诗。若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完全可以与上述诸诗并列,成为“三百篇”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类。

所谓礼乐文化是萌芽于原始社会,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至西周而成熟的一种系统性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建立在奴隶制等级制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和文化价值系统(包括伦理道德、艺术、行为方式)这样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其核心则是礼乐,尤其是礼。礼最初只是氏族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些行为习惯和规范。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端低下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的极端狭隘,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使得原始宗教得以产生并成为主宰人们内心世界的唯一的精神力量,因而宗教祭祀中的种种节仪和习惯对于礼的形成也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说文》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行礼之器。”据王国维解释:“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观堂集林卷六·释礼》)这说明最初事神的节仪和规范是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奴隶制的国家产生以后,奴隶主贵族在统治国家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政治经验。西周初年,处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奴隶主贵族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节仪、行为习惯和规范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制度化、条理化,成为维护奴隶制的重要制度和思想准则。这就是所谓的“周礼”。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奴隶制度的等级制和分封世袭制度。二、以奴隶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奴隶主贵族阶级根据这种制度调节其内部关系,维护内部团结,并根据宗族的亲疏关系进行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三、体现上述两种制度的各种节仪和行为规范,如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通过这些节文以明“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史记·礼书》),可以看出,礼的节文范围很广,社会和个人中的一切无不囊括。

宴饮与礼乐之间的特殊关系从本质上决定了宴饮诗的性质及其与礼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也决定了宴饮诗比起《诗经》中的婚礼诗、丧礼诗和风俗诗等,更能全面而突出地反映出礼乐文化精神风貌。

4.《诗经》里面的宴饮诗具体划分的时间是

《诗经》中所谓“燕飨诗”是一个大大的误会,最主要的篇章在一个人的两件大事,即宣幽太师尹吉甫的“北伐庆功宴”和“婚宴”。

作为宴会主人,自然是要先发请柬。比如“北伐庆功宴”他就给五位同僚、一位嘉宾发了请柬,而他所发的请柬有繁有简,给召穆太保的请柬极为小心谨慎,即谱曲后题名为《彤弓》之乐歌,因为全体同僚中只有召氏珍藏有王授彤弓。

给嘉宾张侯仲的请柬则热情洋溢,即著名的《鹿鸣》。而给其他四位同僚的请柬,只有时间地点,不能谱曲作乐。

太师请宴,谁敢不来?!众同僚一是必回柬,二是受宠若惊。所以有《南有…。

5.诗经中的农事诗包括哪些方面

诗经》中的农事诗有: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

今适南田,或耘或籽,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甫田》

太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万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大田》

自昔何为,我艺黍稷.我稷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庚维亿.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楚茨》

丰年多黍多徐,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丰年》

《诗经.雅颂》简介:雅颂中这些农事诗的叙述程式,一般从开荒垦殖写到五谷丰登,再到祭祀求福,表明了这类农事诗具有鲜明的功利目的,即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永享景福。我猜想这类诗应起源于远古部落的祭祀活动,通过叙述族人的活动,咏唱部落的成长状大,以求得神灵的庇佑,雅颂中的这类农事诗,将农事与祭祀相结合,其渊源也应该是上古的祈年风习。

6.《诗经》中的民歌主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现实生活

一、宗庙祭歌和民族史诗 1、宗庙祭祀之歌.我国古代特别重视祭祀,保存在“三颂”和“大雅”中的宗庙祭祀之歌,其中心内容是歌颂祖先和在位的君王或诸侯的功德. 2、古老的民族史诗.《大雅》中有五首诗歌,《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叙述了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史迹和传说,是古老的周民族史诗. 二、农事诗 1、农事祈报祭歌.《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等,这些诗歌,大都赞颂田土广大,农夫众多,劳动场面壮观以及喜获丰收的景象. 2、生产劳作之歌. 三、燕飨和祝福诗 《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场面,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之间的脉脉温情.《诗经》中还有一些是为贵族祝福的诗,祝福他们子孙兴旺,福瑞吉祥. 四、怨刺诗.怨刺诗是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诗歌,主要是在风诗和雅诗中 五、战争徭役诗 1、正面歌颂战争:《诗经》中的一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乐观精神. 2、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 3、对繁重徭役、差役之苦的怨愤. 4、思妇的哀歌:是从思妇的角度抒发由于战争、徭役、差役所带来的夫妻离散相思之苦的. 六、婚恋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诗经》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七、其他内容,如爱国之情,故国之思等. 总之,《诗经》以其现实精神,最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