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人物形象诗歌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一般指“我”,即诗人自己。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析】

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 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2.诗歌常见中九大类抒情主人公形象有哪些

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说是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者在诗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二是作者在诗词中化用诗句、使用典故中的人物形象,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的廉颇;三是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也就是诗词中的“我”,一般理解就是诗词作者本人,但也不全然,如思妇闺怨诗词中,诗词作者多半是男子,而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却是女子,这一类不能简单的把抒情主人公理解为诗词作者本人。

诗词以抒情为主,抒情必然要有抒情主人公。古代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形象大致可以分为八类: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出他淡于富贵、傲世权贵的思想,也显示出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虽身处茅屋,但绝非停留于个人的哀怨中,而是能推己及人,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王维的《山居秋暝》也是如此,呈现出诗人对上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圣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不觉悲伤的留下眼泪,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形象跃然纸上。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辛弃疾,想要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示儿》、《破阵子》可见二位的忠心报国之志,慷慨愤世之情。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的难舍,思念的深沉,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凉州词》、王昌龄《边塞》可见他们的忠心报国、献身边塞;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雨霖铃》,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离别后的相思之苦,无不情意绵绵,一个爱恨情长的形象鲜活、逼真。

3.【唐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什么是抒情主人公形象

就是指诗词曲所形成的意境中的主人公的形象,他往往包含了作者本人创作之时的思想感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或许就是作者本人,作者将自己创作时的欣喜、悲痛、无奈、忧伤、寂寞、昂扬……种种思想情感融入进去,或许这些情感是因某景、某物、某人、某事而引发出来的,故不能永留,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却可以将此情感变为永恒,定格下来,令后读者无限感慨、、又或者主人公心中太多郁结无法排遣、故借作品中的主人公来排遣、当然、并不是每首诗词曲都有此形象,没有的那些诗词曲、其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本身,因情感太过厚重、便直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每首诗词曲都不一样、顶多相似、像思念丈夫的思妇、流落他乡的游子、已是暮年的忠臣、落寞的亡国君主、杀敌报国的士兵、怀才不遇的志士、厌世疾俗的隐士……太多太多、要自己从诗词曲中慢慢把握、、、。

4.抒情主人公是什么

答:抒情主人公就是指诗词曲所形成的意境中的主人公的形象,他往往包含了作者本人创作之时的思想感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或许就是作者本人。

作者将自己创作时的欣喜、悲痛、无奈、忧伤、寂寞、昂扬……种种思想情感融入进去,或许这些情感是因某景、某物、某人、某事而引发出来的,故不能永留,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却可以将此情感变为永恒,定格下来,令后读者无限感慨,或者主人公心中太多郁结无法排遣,故借作品中的主人公来排遣。 当然,并不是每首诗词曲都有此形象,没有的那些诗词曲,其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本身,因情感太过厚重,便直接抒发了。

抒情主人公、每首诗词曲都不一样,顶多相似。像思念丈夫的思妇、流落他乡的游子、已是暮年的忠臣、落寞的亡国君主、杀敌报国的士兵、怀才不遇的志士、厌世疾俗的隐士……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析】 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

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 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

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5.用什么方法找出写景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有时写景诗中的抒情主人是作者本身一般作者都用借景抒情一类的,你可以找到诗中的景判断乐景哀景,判断感情。

一、形象意境类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设问方式】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背景知识】1.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诗歌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包括景和物。2.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特点术语:繁华热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等。【答题模式】形象画面分析:特征+形象画面定位意象意境解说:意境描摹+特点概括(或效果简析)。

即先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境描摹出来,再概括情境特点(如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等),或者对意境的作用效果加以简单解说。【真题印证】例1(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①书扇韵姜夔[宋]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幽恬静的江南水乡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解析:这道题属形象画面分析类题型。

第一问,形象画面定位为“江南水乡画面”,特征是“清幽恬静”,简单整合即可得到答案。第二问根据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例2 (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宋]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问题: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解析:这道题要求直接就“月”这一意象进行赏析,属意象意境解说类。答案对涉及“月”这一意象的三个诗句,先描摹解说,后说明作用效果。

二、情感主旨类情感主旨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设问方式】情感——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要求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要求解析情感主旨。【背景知识】对古典诗歌常见的5种情感类型应该熟知: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主旨:诗歌具体内容+情感特征或诗歌主题【真题印证】例1 (20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唐]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问题: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解析:鉴赏点为“情感”,答题思路为总分式,分述抓住诗句内容和情感特征。

例2(2008年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宋]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问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