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我行其野”,下一句

我行其野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独自行走郊野,樗树枝叶婆娑。因为婚姻关系,才来同你生活。你不好好待我,只好我回乡国。

独自行走郊野,采摘羊蹄野菜。因为婚姻关系,日夜与你同在。你不好好待我,回乡我不再来。

独自行走郊野,采摘葍草细茎。不念结发妻子,却把新欢找寻。诚非因为她富,恰是你已变心。

作品鉴赏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伦理传统,导致了在家庭和婚姻中女子的被动地位,因而也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突出的文学母题——弃妇文学。《我行其野》就是写一个远嫁他乡的女子诉说她被丈夫遗弃之后的悲愤和痛伤。

和《氓》等其他同题材作品的大力渲染被弃前的生活场景所不同的是,《我行其野》的作者更多地表现目前,即此时此刻的情绪。作品开头,作者便把自己情感悲剧的抒写安排在一个似乎暗合其孤独凄凉境况的,生长着樗树和蓫草、葍草的岑寂原野上,以此点明以下所抒写的,只是在抒情主人公经历了被遗弃之变故的打击后,离开伤她心的人,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

此诗三章,每章前二句,都是同一个画面的重复或再现。它描绘出一个人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独行的情景。“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从比例和透视关系上讲,无边的原野、凝滞不动的树草(蓫、葍)和渺小无助而又孤独的行人(作者),给读者的是一种自然界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原野的寂静和人心的焦虑的对立感。原野因人之渺小而愈显其大、愈显其宁静安谧,人因原野之宏大而愈显其小、愈显其躁动不安。抒情主人公被命运抛弃进而抗争无力的悲剧在这里被放大或具体化了。同时,印象的叠加,也引起人们对隐藏于画面背后之故事的强烈探究欲。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2.我行其野 芃芃其麦出自哪里

出自于《诗经》《诗·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大意是:我行走在田野上,看到麦苗生长得很茂盛。

载驰

作者:佚名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3.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

【注释】 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惑:迷惑,不分是非. 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4.颜渊 篇的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是什么意思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宋朝的大儒们研究,认为古代是竹简,摆来摆去把位置摆错了,应该摆在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因为这两句话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句子。他们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这不是富有,不过和富有也差不多了。”放在这里不伦不类。

现在我们的看法,宋儒说摆错了位置也对。假如说并没有摆错,也有道理。因为“富”不限于财物的富有,道德学问的修养是无形、无价的财富。所以“诚不以富,亦只以异。”等于说,虽不是有形的富有,其实是真正的富有。因为你拥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和自己内心的安详,这正是极富有的大业。不过,不同于财物的富有而已。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是《诗·小雅·我行其野》中的两句,原诗写一个女子被丈夫所弃,在回娘家路上的思绪。这两句是她最后的结论。“诚”,果真;“以”,因;“富”,贫富。“亦”,也;“异”,不同,另外的。意思是:果真不是你嫌贫爱富,也只因你见异思迁

这句话,异议比较大,抄了两段,你借鉴一下吧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