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

A表述错误,“超越”生活的表述错误,应该立足生活实践;B符合题意,“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说明文艺创作只有立足实践,扎根生活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启示我们文化创作应该立足实践、扎根生活;C表述错误,满足大众说法错误,大众需求很多,不可能都满足,应该是要发展我们所倡导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D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因此与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无关.故选B。

2.从诗经到唐代格律诗发展 种类 流派诗人 代表作

我国最古老的《诗经》,是四言句为主的,没有格律一说。后来有了以六言句为主的《楚辞》,也没有统一的格律。到了汉魏六朝,逐渐发展到以五言句为主,往后又出现了七言兼长短句的乐府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歌有长足的发展,并且涌现了无数的传世佳作,全都没有格律的束缚。齐梁诗人沈约曾经提出过“四声八病”的理论(四声即平、上、去、入;八病即所谓“平头”、“上尾”、“蜂腰”……等二句之间的声病),也并未成为诗坛普遍重视的规格。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 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464左右–499)。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唐诗种类分一下几种:

一、边塞诗,如王之涣《凉州词》。二、怀古诗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三、思乡诗如贺知章

《回乡偶书》二首。四、写景诗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五、闺怨诗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六、咏物诗如 贺知章《咏柳》 。七、赠别诗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等。

关于流派:如王维的田园诗恬静幽美,李白的诗歌奔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通俗平易,李商隐的诗精工秀等.是诗人的性格,气质,阅历,素养等方面的写照。形成丰富多彩的创作流派,是一个时代文学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在这一点上,唐代诗歌是空前绝后的。除了李白、杜甫两座壁立万仞的高峰以外,比较重要的还有以下许多大家和流派。

山水田园诗

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 继承陶渊明的思想,以山水风光和闲适生活为题材,充满 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盛唐边塞诗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 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

新乐府运动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学习汉乐府诗的优点, 提倡关注社会,“缘事而发”,言辞通俗流畅。

韩孟派

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追求立意奇绝,文字新巧。

杜诗

以杜甫为代表。诗风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诗歌对朝廷腐败,社会黑暗给与批评。

中唐时期又出现了两大主要派别,一个是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韩孟诗派,另一个是以元稹、白居易为核心的元白诗派。其中韩孟诗派诗风深险怪僻,其代表人物还包括李贺和贾岛。而与之对应的元白诗派则以通俗著称,其诗浅显易懂,语言直接反映现实与情感,一时影响极大。另外,这个时期不入流派的优秀诗人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个性鲜明,各自独树一帜。

随唐政局的动荡,唐诗的创作也转入晚唐时期,在历经盛、中唐的辉煌之后,唐诗也终于走到其生命的尽头。这个时期虽也有一些诗歌小团体,但总体而言已缺乏大的流派。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成为唐诗历史上最后一批杰出的诗人。

山水田园诗

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继承陶渊明的思想,以山水风光和闲适生活为题材,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盛唐边塞诗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

新乐府运动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学习汉乐府诗的优点,提倡关注社会,“缘事而发”,言辞通俗流畅。

韩孟派

以韩愈、孟郊、李贺等为代表。追求立意奇绝,文字新巧。

3.从古代艺术中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任选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陈亮等.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 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4.请查一查我国诗歌的历史并简单介绍一下其中有影响的《诗经》《楚

在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的五千年历程中,诗歌无疑是备具华彩的一章,尤其是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完备形式,甚至成为整个诗歌史乃至中华文化的代表。

这一文明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先秦诗歌的初步发展,到唐代诗歌的繁盛,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发展。

那么,自有诗以来至唐诗之前,诗歌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是怎样的变化使诗歌逐渐展现出唐时的风貌? 一、诗歌形式的演变 (一)五言诗的出现与定型 作为先秦时期出现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代表了当时诗歌的艺术成就。从形式来看,《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这是当时诗歌的主要形式,与唐诗的五言、七言句式截然不同。

五言诗产生于汉代,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五言诗最早为当时民间流行的五言歌谣,如李延年为武帝演唱的“北方有佳人”六句歌诗,有五句为五言,成帝时长安流传的歌谣《尹赏歌》《邪经败良田》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

西汉乐府广泛搜集各地歌谣,其中肯定会有相当比例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虽为长篇,但全篇采用五言句式,可见在民歌中五言句的应用已趋成熟。这种五言歌谣虽已引起文人的注意,但当时文人创作的并不多,乐府诗歌中更多的是三言、五言、七言不等的杂言诗。

直到东汉,才开始有较多的文人创作五言诗,如班固、张衡、秦嘉等。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则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而文人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对后世文人如曹植、陆机、鲍照等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五言诗的大量创作并最终取代四言诗而基本定型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这种自觉表现在:一、作家主体自身的自觉;二、对五言、七言诗规律的把握。(2)这一时期,一方面文人主体意识觉醒,个人意识开始介入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对五言诗、七言诗进行了大量自觉创作。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3).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完成了由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其时的建安七子对五言诗的创作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对诗歌题材的开拓,这在后面将会讲到。

作为文人创作,邺下诗歌使五言诗第一次获得了强烈的个性特征,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新声起于邺中”(唐·卢照邻《乐府杂诗序》),邺下文人的五言诗创作,正在进行着汉诗走向近体诗的历史大转变。

在这之后,五言诗的创作明显增多而渐趋成熟,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全为五言;陆机的《拟古诗》、左思的《咏史》、刘琨的《扶风歌》、郭璞的《游仙诗》等,“皆五言之警策者也”(钟嵘《诗品序》)。陶渊明的田园诗,则自成风格,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成就。

到南朝,五言诗则真正取代四言诗,成为其后长达两千年的独立文学样式。经过南朝诗人的努力,特别是齐梁时期“永明体”的兴起与发展,讲究声律与对偶,符合近体格律的律、绝形式,已经产生并被普遍运用,出现了不少基本符合近体格律的作品,如谢朓的《离夜》“玉绳隐高树,斜汉耿层台。

离堂华竹尽,别幌清琴哀。翻潮尚知恨,客思渺难裁。

山川不可尽,况乃故人怀”。这首诗除个别地方不合格律,基本上已是律诗。

而这时的绝句,不仅已经成熟,并且也已定名。徐陵编《玉台新咏》,卷十基本选录绝句,明确称呼的就有《古绝句》四首,所选诗皆五言四句,其风格、意味已与近体绝句无大差异,如陶弘景《诏问山中向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歌发展到这时,虽然声律方面还不够成熟,但已可窥见唐诗风貌。

五言诗之所以取代四言诗并长期发展而兴盛不衰的原因,钟嵘《诗品序》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4)即是说四言形制短促,容量有限,不能充分表情达意。

而随着时代发展,“文繁而意少”的四言诗不适合时代需求,而“居文词之要”的五言诗则能够满足“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需要,故最终取而代之。对于这一问题,傅刚先生在其《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的绪论中曾有明确阐释,他根据台湾学者郑靖时的“诗歌句型节奏说”及杨国枢先生的《中国旧诗每句字数及其快感价值之关系》一文,认为《诗经》时代由于去古未远,还因袭着原始劳动诗歌一反一复的两拍子节奏,故诗的形式以四言为主,而汉魏及整个封建社会,五言诗、七言诗则因其体制最符合当时士庶人民传情达意的需要被最终选择。

(5)。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