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 两首》的复习要点
1、《诗经》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4、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5、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诗经两首 习题
1都是求心上人的。
2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比”和”兴”在古代是不同的,但是在有的作品中它们又是混合的,”比”中有”兴”,“兴”中有“比”。《关雌》中以“兴”为主,但“兴”中带“比”。如此诗起兴,但兴中又以睢鸠之“挚而有别”来“比”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起兴,兴中又暗指淑女之难求。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含蓄隽永,能产生文已尽而由余的效果。
3起借物喻人的作用。
4全诗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之法,反复吟咏,具有强烈的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三章之间,仅易数字。但正是这变化的几个字推动了诗情的发展。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写的是时间的推移,暗示着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久;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
5《蒹葭》是情与景的交融。情景交融。而《关雌》则不是。
3.《诗经》两首习题,求答案
一、一词多义:以:秋以为期 (介词,拿、用 ) 以望复关 ( 连词来 )以尔车来 ( 介词拿 ) 以其无理于晋 (连词因为 )籍何以至此 ( 介词凭 )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 “以”通“已”,已经 )之:桑之未落(主谓间助词,取独 ) 君子之车(的 )言:载笑载言( 说 ) 体无咎言( 言词 ) 言既遂矣(助词不译 )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夙:名做状,很早地)兴(夜:名做状,在深夜)寐;2、其(黄:名做动,变黄)而陨;3、(二三:数词做动词,有时二有时三,不专一)其德。
三、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判断句)2.靡室劳矣(似乎没啥特殊的,就是否定句)。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以秋为期)。 4.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省略句。)四、文本探究:1.在《氓》一诗中,美丽、温柔、勤劳、善良的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结合你的认识、感受以及当时的时代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我的观点:一来妇女的地位低下,不受尊重,连自家兄弟都不理解自己,如兄弟不知那句。
二来该男子品行不太值得托付终身。始乱终弃这点非常明显。
三点,男人家庭暴力的倾向比较明显。这是被抛弃前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说一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这两句的含意。答:__那个男子相貌忠厚,抱着布前来换丝,其实他的目的并非换丝,来这里是为了跟我商量婚事。
3.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答:1.所述故事为男女恋情,主人公为普通劳动妇女与一个农村青年,取材现实。2.故事发生的地点为生活中习见的场合,景物也是劳作时就地取材的所见所感。
3.故事的主题是生活中常常发生的婚恋悲剧,结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氓》这首诗里,女主人公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答:由爱而恨,再果断地决绝远离这个负心冷酷的男人。表现该女子由温和善良对爱痴情的个性演变为一个看透男人恶劣本性之后的清醒。
4.必修2 诗经两首课后习题答案
一、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此题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首诗,并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这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朗读,加以体会。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三、朗诵下面这首诗,并和课文中的两首相对照,体会其思想感情。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jiǔ 黑色玉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此题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
前面两个我实在是不晓得要怎么回答啦!给你第三个的吧!
三
《木瓜》中的主人公不在乎礼物的珍贵与否,而重视彼此的情意,重视相互的理解。
《关雎》表达的是对淑女的爱慕和求之不得的苦思。
《蒹葭》主要表达伊人的美好和难寻,也有人说此文是写对英明君主的寻觅。
这是我们语文书的课后问题!不知道你要不要!
5.九年级下语文作业本答案 23.愚公移山 24.诗经两首 第六单元复习
愚公移山 1-7很简单的,我把8-11给你好了:
8.(1)到 (2)明白(3)拿(4)欺骗(5)你(6)使。.生长
9.那些金玉等珠宝,稻谷丝绸等财货,都是人们劳动收获得来的,难道它们是上天赐予的吗?你偷这些东西而犯罪,你埋怨谁呢?
10.能借助天时地利发展生产,从而达到自给自足。
11.向氏以为盗就是盗取他人财物,对别人说的道理或经验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一定要去辨析它的含义,切不可盲目照搬。
诗经两首 我们没做额
单元复习:1-3 CBD 4- 5.A 9.D 12.A C 13-14 .D D 15-
16.突出雪花的大而密,边疆寒冷。
17.这些词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对自己未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简单的我就不说了。
6.初三语文《诗经两首》的课后的第一题怎么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7.必修2 诗经两首课后习题答案
一、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此题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首诗,并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这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朗读,加以体会。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三、朗诵下面这首诗,并和课文中的两首相对照,体会其思想感情。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ū 佩玉)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jiǔ 黑色玉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此题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
前面两个我实在是不晓得要怎么回答啦!给你第三个的吧!
三
《木瓜》中的主人公不在乎礼物的珍贵与否,而重视彼此的情意,重视相互的理解。
《关雎》表达的是对淑女的爱慕和求之不得的苦思。
《蒹葭》主要表达伊人的美好和难寻,也有人说此文是写对英明君主的寻觅。
这是我们语文书的课后问题!不知道你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