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谁的诗句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戍楼上的更鼓响起之后就开始宵禁,路上一个人也没有.边塞的秋天传来一声雁啼.在白露(二十四节气)的夜晚,月依旧是故乡的最明亮.兄弟分散,家国无存,相互之间竟不知道是死是活.寄出的信一直都无法到达,更不要说现在战争还未结束.就这意思.杜甫的诗被叫做史诗,见证了唐朝由胜及衰的过程.况且杜甫本身就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所以被叫做圣而不是仙.文常某就不赘述了.话说,某第一次看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在搜有关月亮的诗句.当时觉得这句是甚是巧妙,由月到乡愁,再由乡愁到觉得故乡的月亮最明亮.把乡愁的朦胧和月的明亮,以及本人的思恋刻画的淋漓,倒是没有想到是战争时的家破人亡.而再看到全诗时,也就徒增了悲意,当时春花秋月的心情也就没有了.其实,某更喜欢春花秋月.好了,就酱。
2.露从今夜白下一句古诗是什么
下一句:月是故乡明。
意思: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出自:唐代·杜百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度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诗歌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知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道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3.露从今夜白后面的下一句诗句是什么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