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象声词 《诗经》中的拟声词

《诗经》使用拟声词的地方就有一百二十多处,三百零五篇中,有拟声词的诗篇有五十三篇之多,将近六分之一的比例。

然而其中尤以十五国风中数量里最多。《诗 经》中拟声词的运用,给我们在朗读诗歌时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享受,仔细听来有水声、虫声、风声、玉声、金铁之音、钟鼓之音等等,悦人耳目,畅人心意,怡人 神智。

(一)鸟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 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周南·葛覃》) 雍雍鸣雁,旭日始旦。(《邶风· 匏有苦叶》)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小雅·伐木》)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小雅·鸿雁》) 菶菶萋萋,雍雍喈喈。

(《大雅·卷阿》)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小雅·鸿雁》肃肃:鸿雁振翅声。)

凤凰于飞,翙翙(音huì)其羽。(《大雅·卷阿》翙翙:凤凰振翅声;一说,众多也。)

后面两例不是表示鸟声鸣叫的拟声词,在这里也被归为“鸟声”一类。(二)虫声 螽斯羽,甍甍兮。

(《周南·螽斯》)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召南·草虫》)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

(《小雅·小弁》) (三)水声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音guō,)。 (《卫风·硕人》) 施罟嚄嚄,鳣鲔发发(音bō)。

(《卫风·硕人》) 二之日凿水冲冲(音chōng),三之日纳于凌阴。(《豳风·七月》) (四)风声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邶风·谷风》)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小雅·蓼莪》) 南山烈烈,飘风弗弗。

(《小雅·蓼莪》) 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邺风·北风》) (五)钟鼓等乐器之音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邶风·简兮》简:即简简,鼓声;一说,和大貌。)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邶风·击鼓》) 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小雅·采芑》)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

(《小雅·钟鼓》) 鼓钟喈喈,鼓瑟湝湝。 (《小雅·鼓钟》)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

(《小雅·鼓钟》) 聎鼓渊渊,嘒嘒管声。 (《商颂·那》) (六)玉器、金铁之音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郑风·有女同车》) 约軝(音qí)错衡,八鸾玱玱。 (《小雅·采芑》) 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小雅·庭燎》) 君子至上,鸾声将将。 (《小雅·庭燎》) 八鸾鸧鸧(音qiáng),以假以享。

(商颂·烈祖)) 其旗淠淠(音pèi),鸾声嘒嘒。 (《商颂·采菽》) (七)车马之音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王凤·大车》)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王凤·大车》) 有车粼粼,有马白颠。

(《秦风·车粼》) 载驱薄薄,簟莩朱鞟。 (《齐风·载驱》) 戎车嘽嘽(音tān),嘽嘽焞焞(音tūn)。

(《小雅·采芑》) 间关车之舝兮,思娈季女逝兮。(《小雅·车舝》间关;车辖声;一说,设舝貌。)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小雅·车攻》) (八)劳动之音 伐木许许(音hǔ),酾酒有媭。

(《小雅·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小雅·伐木》)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魏风·伐檀》) 约之阁阁,椓之橐橐(音tuó)。 (《小雅·斯干》) 捄之陾陾(音réng),度之薨薨。

(《大雅·绵》) 筑之登登,削屡冯冯(音píng)。 (《大雅·绵》) 释之溲溲,蒸之浮浮。

(《大雅·生民》) 获之挃挃(音zhì),积之栗栗。 (《周颂·良耜》) (九)其他声音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召南·殷其雷》殷:雷声。) 有弥济盈,有鷕(音yǎo)雉鸣。

(《邶风·匏有苦叶》拟声词,鷕:野鸡鸣叫声。)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郑风·风雨》喈喈:鸡鸣叫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小雅·鹿鸣》呦呦:鹿鸣声。) 无罪无辜,馋口器器。

(《小雅·十月之交》器器:众人之声。) 鸟乃去矣,后穆呱矣。

(《大雅·生民》呱:小儿哭声。) 伐鼓渊渊,振旅阗阗(音tián)。

(《小雅·采芑》阗阗:群行声。)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郑风·风雨》胶胶:鸡鸣叫声)。

2.诗经 那 翻译与赏析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于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注释

⑴猗(ē)与那(nuó)与:犹“婀欤娜欤”,形容乐队美盛之貌。与,同“欤”,叹词。

⑵置:植,竖立。鞉(táo)鼓:一种立鼓。

⑶简简:象声词,鼓声。

⑷衎(kàn):欢乐。烈祖:有功烈的祖先。

⑸汤孙:商汤之孙。奏假:祭享。假,“格”的假借。

⑹绥:赠予,赐予。思:语助词。成:成功。

⑺渊渊:象声词,鼓声。

⑻嘒(huì)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

⑼磬: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⑽於(wū):叹词。赫:显赫。

⑾穆穆:和美庄肃。

⑿庸:同“镛”,大钟。有斁(yì):即“斁斁”,乐声盛大貌。

⒀万舞:舞名。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

⒁亦不夷怿(yì):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夷怿,怡悦。

⒂作:指行止。

⒃执事:行事。有恪(kè):即“恪恪”,恭敬诚笃貌。

⒄顾:光顾。烝尝:冬祭为烝,秋祭为尝。

⒅将:佑助。

译文

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

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

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

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

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

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

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

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3.《诗经邶风击鼓》的全文与翻译

1、全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2、译文 :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

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3、出处 春秋时期的《诗经》。 扩展资料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

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这首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

结构上,它基本按时间顺序,写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人回忆,形成往事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 同时,在叙事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澜。

尤其是最后一层,完全是直抒其情并皆以“兮”字结尾,仿佛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邶风·击鼓。

4.诗经 击鼓翻译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 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 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 活兮。于嗟洵兮,不 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 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 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 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 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按] 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 平:《集传》:“平,和也。

合二国之好也”。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缔结和盟。

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

……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

即已有约定。 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

按通篇意旨,均不从) “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

5.诗经 那 翻译与赏析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

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于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注释⑴猗(ē)与那(nuó)与:犹“婀欤娜欤”,形容乐队美盛之貌。

与,同“欤”,叹词。 ⑵置:植,竖立。

鞉(táo)鼓:一种立鼓。⑶简简:象声词,鼓声。

⑷衎(kàn):欢乐。烈祖:有功烈的祖先。

⑸汤孙:商汤之孙。奏假:祭享。

假,“格”的假借。⑹绥:赠予,赐予。

思:语助词。成:成功。

⑺渊渊:象声词,鼓声。⑻嘒(huì)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

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⑼磬: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⑽於(wū):叹词。赫:显赫。

⑾穆穆:和美庄肃。⑿庸:同“镛”,大钟。

有斁(yì):即“斁斁”,乐声盛大貌。⒀万舞:舞名。

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⒁亦不夷怿(yì):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

夷怿,怡悦。⒂作:指行止。

⒃执事:行事。有恪(kè):即“恪恪”,恭敬诚笃貌。

⒄顾:光顾。烝尝:冬祭为烝,秋祭为尝。

⒅将:佑助。译文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

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

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6.帮忙提供一下《诗经》中的祭祀诗及其赏析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爱问知

祭祀诗是《诗经》中较早的作品,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用来赞颂神灵、祈福禳灾的诗歌。

祭祀诗的篇目虽然比不上弃妇诗和情诗,但其题材独特,民族特点鲜明,并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文化价值,在“诗三百”中占有重要位置。祭祀诗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类诗篇主要以《周颂》为代表,其中心内容是赞美在位的周王或其祖先的功德。 从远古时代到周代,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进步许多,但原始社会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作为一种深层次文化积淀下来。

祭祀活动是为了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把整个社会通过集体活动联结起来。 进入阶级社会后祭祀转化为权利的象征,周王朝崇尚敬天尊族,祭祀天地以周祖后稷、文王配天,其政治指向十分明显,实际上是说明其政权受命于天,祭祀先王维护宗族组织,又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

摘要:祭祀诗的文学特色一向为人们所忽视,甚至有人否认其在文学上的成就。 事实上,祭祀诗具有模糊的人物形象、虔敬的思想感情、盛大的场面描写以及叠字、复沓、反复、设问与反问等多样的艺术手法等特色。

其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强。 关键词:祭祀诗 文学特色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选集,祭祀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祭祀是周代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祭祀渗透到了周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谓祭祀,指的是古代人们按照一定仪式进行的敬鬼事神的社会活动。

祭祀的对象,总的来说,不外乎祭祖与祭天(泛指大自然)两大类。祭祀活动源起于原始氏族社会,至周代才发展完备。

祭祀诗,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祭祀诗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

广义的祭祀诗指的是一切写到祭祀或用于祭祀及赞神颂神的诗歌,不但包括纯祭祀诗,而且还包括颂赞诗、部分农事诗和史诗。本文探讨祭祀诗的文学特色所涉及的对象为广义的祭祀诗,大约有六十篇左右。

说到《诗经》的文学特色,人们大都喜欢拿国风以及小雅中的篇章来进行分析。 至于祭祀诗,往往仅从文化(礼仪)方面来展开研究,文学方面的论述少之又少。

平心而论,祭祀诗的文学特色是不如国风及小雅突出,成就上也比不上国风、小雅,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祭祀诗在文学方面仍有其特色。下面本人不揣浅陋,试从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场面描写以及艺术手法四个方面剖析之。

一、模糊的人物形象 祭祀诗中的人物包括祭祀者、被祭祀者以及其他相关人物,这些人物大都属于一些有地位身份的人,上至君王诸侯,下至卿大夫与士,不像国风中的人物多为平民百姓或者奴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固然与诗歌的题材内容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周代的祭祀权主要掌握在贵族(家族大宗)手里有关,祭祀权在当时即意味着特权,掌握了祭祀权也就掌握了政治上的权力。

祭祀诗中的人物诸如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对他们没有具体的形象描绘。试看《周颂·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这是一首祭祀文王的诗,整首诗只是笼统地赞颂文王的“纯德”,并未对其性格与德行进行具体的描述,因此在人们心目中文王始终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又如《周颂·执竞》,该诗是一首“祀武王”之诗,文中写及武王以及参祭者的句子就“执竞武王,无竞为烈”、“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等几句,人物形象同样单薄而模糊。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的是古希腊神话中对神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生动,如多情的宙斯,嫉妒的赫拉,勇敢的普罗米修斯等等。

古代中西方在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这种差别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审美情趣。 二、虔敬的思想感情 古人进行祭祀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从神致福。

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要准备丰盛洁净的祭品、严格按照程序之外,再有就是态度要严肃,心要诚,即在祭祀前、祭祀中乃至祭祀后都要怀着一颗虔敬之心。 心不诚,神灵是不会赐福的。

读《诗经》中的祭祀诗我们是不难体会古人祭祀前后的神圣与恭敬之心的。祭祀的神圣性首先体现在祭祀活动进行的环境是庄严肃穆的,可以把人在未开始举行仪式的时候就感受到神圣庄严的气氛,使人们对祖先神灵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 ”(《閟宫》)举行祭祀之礼的天子诸侯态度严肃而谨慎,端庄而有序。

“于穆清庙,肃祊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清庙》)“有来雝雝,至止肃肃。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威仪反反”(《思文》)、“君妇莫莫”。

(《楚茨》)从“雝雝”、“肃肃”、“穆穆”、“反反”、“莫莫”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参祭者严肃认真的态度。 三、盛大的场面描写 本文所指的场面包括祭祀场面与劳动场面。

在约六十首祭祀诗中,以祖先为祭祀对象的最多,占到所有祭祀诗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诗经》时代祖先崇拜的鼎盛。所占份量仅次于祖先祭祀的是农事祭祀诗,有十首,反映了周人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

祭祀场面与劳动。

7.问几首《诗经》中的诗~100分

1。“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在中国来说,礼仪也是一个“面子”问题,面子和礼仪实际上是分不开的。有了礼仪,才显得有面子。地位愈高的人,也就愈讲究礼仪。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在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你给我一个木瓜,我还你美玉,礼尚往来,知恩图报。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5。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出自《诗经·小雅·伐木》,嘤:鸟叫声。鸟儿在嘤嘤的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有云: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错者,磨刀石也。后来又演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伸的意思是说,学习别人的长处,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解释〗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8。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9。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10。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

11。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人清净;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