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与西周时期的商业政策
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历史学家都相信,「商人」、「商业」之名的由来就是来自商部落的名称.人们先称到处贩卖的人为「商」,在固定地方售物的人叫「贾」,即所谓「行商坐贾」,后来则逐渐统称为他们为「商人」.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专门从事交换的行业则称为「商业」.商代的商业商业形成后,交换商品的品种渐渐增加,为了方便交易,人们发明了货币.商代最初的货币是海贝,由于数量不敷应用,后来就以贵重商品铜为原料做成贝币.商代统治者居住的城市称「邑」,人们交易的场所为「市」.最初的市和城是分隔的,后来为了切合统治者的需要而迁到邑之内.市内还有各式各样的「肆」,那就是分门别类的店铺.《诗经·商颂》云:「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描绘的正是商都繁荣的景象.相传商代君主善治宫室,中设九市.姜太公吕尚就曾在朝歌(当时商王朝的首都,即今河南省淇县)和孟津(于今河南省孟津县境内)的市肆里干过「负贩」,以屠宰和卖酒营生.西周的商业商代可谓因商而起,因商而亡.周武王在商人吕尚的辅佐下,起兵推翻了奢侈暴戾的商纣王,建立了西周.西周时,商业被列为「九职」之一,由官府控制,营利也归官府.这时的商品不外是奴隶、牛马、珍宝等,货币主要用铜铸成.西周时期的交易必须在市内进行,官府设有专门的市场管理官职,如「贾师」管理市场的物价,「胥师」管理货品的真伪等等,各官又共同统属于「司市」之下.。
2.经典古语中有哪些能表达商业和友谊的句子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 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管子·牧民》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周易》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陈刚中 朋友,以义合者。 -(宋)朱熹 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汉乐府》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 -(宋)欧阳修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晋)陶渊明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 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唐)白居易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三国)曹植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 故友。
-(唐)韩愈 一贵一贱交情见。 -(唐)骆宾王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唐)李白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 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明)冯梦龙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系辞上》 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
-《诗经.小雅》 乐莫乐兮新相知。 -(战国)屈原 刎颈之交。
-《汉书.诸葛丰传》 知音世所稀。 -(唐)孟浩然 朋友切切思思。
-《论语.子路》 礼尚往来。 -《礼记.曲礼》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战国策》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淮南子》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史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 交情老更亲。
-(唐)杜甫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抱朴子.交际》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
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逊志斋集》 朋友之交不宜浮杂。
-《抱朴子.交际》 势力之交难以经远。 -(晋)陆机 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
-(唐)高适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陶潜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南宋)辛弃疾 量入以为出。 ——《礼记·王制》。
3.《诗经》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大多不可考,但它所收诗的年代断限,一般是由比较公 认的最早或最晚的几首诗来确定的。
《豳风》中的《东山》、《破斧》据记载是反 映“周公东征”的。周公东征在周成王四到三年左右(前1113 ~前丨112年)。
《诗 经》中最晚的诗是《陈风•株林》,它所反映的是“刺灵公”的事。 据《左传》记载, 陈灵公淫乱的事在周定王七年(前600年),相当于春秋中叶。
也就是说,《诗经》 中诗篇的时代,应上起西周初,下不晚于春秋中叶。西周和春秋时代,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中国由许许多多诸侯国统治着。
那 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或者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 乐工们不但要搜 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
那时的社会有贵 族与平民两级,乐工们是伺候贵族的,搜集的歌谣自然得迎合贵族的口味,平民的 作品往往必须经过乐工们的加工后才会入选。除了搜集的歌谣以外,乐师们所保存 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殊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所作的诗, 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当时还有这样一种风气,臣下想要劝谏或者赞美君主的时候, 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作了诗献给君上,让乐工唱给君上听,这就是献诗。 乐师们保存下这些带着乐谱的唱本、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4.商业是怎么产生的
背景 商朝以后,商人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出现。
商朝(公元前1711年——公元前1066年)建立后,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于是就出现了一批不事生产而专事交换,并且以牟利为目的的人。后来,人们就通称做买卖的人为“商人”。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商品经济和商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来临,新兴商人阶层出现了。 商人和知识分子(士)、农、工构成社会成员的四种成份。
强胜弱败的危机感迫使各国国君千方百计增强国力。齐桓公重用盐商出身的管仲治理国家,最早成为春秋霸主;而越国能在二十年内东山再起,应归功于重用范蠢采用“计然之策”经济政策。
国君优待商人,南人也对国君尽忠,二者切身利益有共同之处。 历史注定了这个时期的商人和政治有不解之缘。
政治家经商成为实业家,商人弃商从政,类似的记载不胜枚举。管仲、子贡、范盔、白圭、吕不韦,先秦几乎每一位著名富商,无不与政治有密切关系。
但战国后期出现的李忄里、商鞅等变法革新,都把农业生产放在富国强兵的首要位置,而对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的商业采取了抑制政策,商人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儒家思想也出现了重农抑商的看法。
秦汉时期的贱商政策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轻商思想基础。“重农抑商”的理论和儒家学说“重义轻利”的思想相结合,深入渗透到中国社会各阶层意识中,长达两千年。
明清时代,以十大商帮为代表的地方商帮和大商人资本在中国兴起。 明中叶后,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余英时的论著中,在商帮崛起的地方,传统的“士农工商”中的“商”,已不再被排在末位,“士商常相混”,亦商亦儒,甚至弃儒从商。
从19世纪60年代起,鸦片战争使部分中国人意识到贸易之重要,中国出现了“绅商”阶层,它是经济实力与政治权力的结合体。 代表人物有张謇、胡雪岩、盛宣怀等人。
胡雪岩后被称为“红顶商人”。有关学者称,在政界与实业界双栖是这个阶层的最大特点。
此后,洋务运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更加重了这个特点。 20世纪初,作为近代新式商人社团的商会成立,它是近代重商主义的产物。
通过商会这一组织,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参与、经济发展、社会改良等诸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