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按题材可分为哪三类
怀古咏史诗 写景抒情诗 咏物言志诗诗歌按照题材分,除了咏史诗(亦称怀古咏史诗)外、还有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和边塞征战诗歌的基本特点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①这个定义性的说明,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都要求进行艺术的集中概括,但是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较,要求集中性、概括性的程度更高.诗歌怎样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呢?一般地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就可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具有更普遍的思想意义.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歌女弹奏琵琶的事件,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诗的前半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集中描绘琵琶弹奏的音乐,表现歌女“平生不得志”的“幽情暗恨”,隐约地反映着她的“心中无限事”.紧接着第二段(从“沈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歌女自述其生活遭遇,集中概括了她从少到老的生活经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京城长安的繁华生活.末尾一段,诗人自叙受谗被贬,谪居浔阳城的生活景况.诗中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将诗人与歌女都从帝京沦落到“天涯”的生活遭遇和“不得志”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从而使所反映的生活事件更具有普遍意义.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集中地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在心中的思想感情.全诗不论是描写景物、叙述事件或是抒发感情,都是十分集中、凝炼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全诗只有八句五十六字,由于选择了长征过程中最富有特色、最有代表的事物加以描写,因而能以最精炼的形式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斗历程,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作者的革命豪情,显示了诗歌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的特点.第二、抒情言志,饱和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歌的抒情性极强,作品饱和着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我国传统的诗歌理论都很重视这个特点.《尚书·尧典》①中就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样的记载②;汉代的《毛诗序》在论及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时写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已经说明诗歌、音乐、舞蹈都是人们心中的“情”、“志”的表现,是由“情动”而引起的.对此,汉唐及以后的学者还有不少的解释.他们认为“情”、“志”、“意”实为一体,都是属于人的思想感情.所谓“诗言志”,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实践经验证明,诗歌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而进行的,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郭沫若就曾经谈过诗人的感情与诗歌作品感情的密切关系.他在《论诗三札》中说: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写芭蕉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集》.①这里说“雄浑”的诗是由“大波大浪的洪涛”式的感情形成的,“冲淡”的诗则是由“小波小浪的涟漪”式的感情形成的.其中所举中外诗人的作品,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但都渗透着诗人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饱和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既然是诗歌的一个根本性的特点,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高尚健康、还是低级庸俗;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是同时代精神、人民感情相联系,还是脱离时代、脱离群众的“自我表现”,就直接影响作品的格调和艺术价值了.因此,高尔基说“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②郭沫若说:“抒情不仅是抒写个人的感情,要抒写时代的感情.把个人和集体打成一片,把作者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有把握抒写时代的感情.”③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诗歌不仅要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要将思想感情与作品描绘的生活图画融为一体,通过生动优美的形象感染读者.这就需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和幻想,从而突破物我之间、时空之间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将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诗歌而言,想象、联想和幻想,不仅是意象的联缀、运动,而且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
2.诗经按题材分为哪基本原则哪三个部分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 黄河流域 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 王畿 ”——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
3.《诗经》民歌的题材主要包括哪几类
一、劳动生产的诗歌
《诗经》里反映劳动生产的诗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人民在耕作渔猎中直接的歌唱,有的表现劳动的愉快;有的则表现被剥削的痛苦,如《七月》。另一种情况,是统治阶级利用、篡改民歌,作为自己的歌唱,如《载驰》、《良耜》等。它们的政治倾向也不问可知,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把农民辛劳所创造的财富,说成统治者祖先的功劳,并希望农民更加致力于生产,以让他们剥削到更多的东西。
二、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
到了东周、春秋时代,诸侯兼并,战火连年,再加上领主们对农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弄得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只有起来反抗这条路了。他们不像《七月》那样无可奈何地嗟叹,也不像《鸱枭》那样委婉曲折地诉苦;而是用匕首投枪般的语言,向统治者做英勇的斗争。《诗经》民歌中的《伐檀》、《硕鼠》、《葛覃》、《行露》等,就是它的代表作。
《伐檀》,它描述了一群在河边砍伐檀木替领主造车的农民愤怒仇恨的情绪。第一章写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三、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
《诗经》中抒写战争的诗篇是很多的。周统治者进行的正义战争是为人民所拥护的。春秋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为人民所深恶痛绝。《豳风·东山》是《诗经》中有名的诗篇,它是一位跟随周公东征三年幸获生还的兵士在归途中的歌唱。虽然这次战争为历史学家所肯定,但它带给战士们的,却依然是妻离子散和田园荒芜的悲哀。
四、揭露统治阶级丑恶与残暴的诗歌
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人力物力,过着寄生的生活。他们荒淫无耻的行为,残暴的本质,为人民所鄙视痛恨。《诗经》里有一种民歌,用嬉笑怒骂的口吻,摆事实讲道理的手法,尖锐地揭发和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和残暴,诗的斗争性和感染力较强。如《邶风·新台》,它揭露了春秋时代有名的荒淫无耻的昏君卫宣公劫夺儿媳的丑恶行径。《■风·墙有茨》则表现了人民对卫公子顽同庶母私通的鄙弃。老百姓觉得这种丑言秽行讲出来都会污嘴,故而诗歌的表述比较含蓄。
五、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
风诗里的情诗特别多,它真实地反映了《诗经》时代的男女关系,写出了他们在恋爱结婚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感受,恋爱、结婚与礼法制度的矛盾和妇女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六、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
西周在文、武、成、康时代,史称盛世。传至厉王,暴虐无道,导致上下离心,社会矛盾尖锐化。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激起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这时产生了一些政治讽刺诗。“二雅”里包括了大部分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作者多半是统治阶级内部受压抑的人物。有的是反映贵族间争田夺民的事实,如《大雅·瞻昂》、《小雅·十月之交》等;有的还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政权而发生的激烈争斗,如《大雅·桑柔》等。
七、周族史诗
《大雅》里有五篇祭歌,反映周族起源、发展以至建国的情况,属于史诗性质。它们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生民》歌颂了周族的始祖后稷。带有极其浓烈的神话色彩。《公刘》通过具体事实,歌颂公刘率领周族人民由邰(今陕西武功)迁徒到豳豳(今陕西彬县一带)的英雄事迹。刻画了公刘的英雄形象。《绵》是歌颂文王的祖父古公父率领周族再次长途迁岐(今陕西岐山县)的事迹。《皇矣》是叙述太王、王季的德行,描写文王伐密、伐崇的战绩。《大明》描述了武王伐纣的战绩。
八、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庙堂乐章以“三颂”(《周颂》、《鲁颂》、《商颂》)为代表,是周王或诸侯祭祀、宴会时演奏歌舞的诗。它是统治阶级用来宣扬德威、粉饰太平的工具。带有很大的虚伪性,而且大都缺乏描写的生动性,艺术价值也很低。当然,其中也保存了值得参考和研究的宝贵的神话、史实。
4.按题材,按形式,按体裁给下列诗分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
1、按题材分:
诗经采薇——边塞诗
春夜喜雨,——春景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田园诗
天净沙秋——秋景诗
2、按形式分
诗经采薇——借情抒情
春夜喜雨,——借情抒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借情抒情
天净沙秋——借情抒情
3、按体载分
诗经采薇——小雅
春夜喜雨,——五言绝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
天净沙秋——散曲
5.诗歌根据它的题材和内容分为哪些类别
1.按内容分类: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2.按题材分类:
(1)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曹操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 2爱情 3哲理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3.按体裁分类:
古诗:古体诗
近体诗:绝句:4句 1、2、4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言,七字称七言
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
(颔联、颈联对仗)
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组成:词牌名、题目
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
风格:婉约派、豪放派
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
4.按国家分类:
本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5.按形式分类: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等(这个不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