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所见》中写牧童想捕蝉的诗词是

《所见》中写牧童想捕蝉的诗词是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2.有关牧童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

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牧童》

宋代诗人 白玉蟾

杨柳阴初合,村童睡正迷。一牛贪草嫩,吃过断桥西。评论|赞同1

2012-02-24 00:16玉藏于珠|三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评论|赞同1

2012-03-06 18:321076094156|三级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雷震《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吕岩《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栖蟾《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黄庭坚《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李涉《牧童词》:“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袁枚《题画》:“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刘驾《牧童》:“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3.跟牧童有关的诗句

《初秋梦故山觉而有作》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陂水白茫茫,草烟湿霏霏。

牧童一声笛,落日无余晖。

遥山已渐隐,村巷亚竹扉。

老翁延我入,苦谢柿栗微。

幸逢岁有秋,一醉君勿违。

念此动中怀,命驾吾将归。

《秋思绝句》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烟草茫茫楚泽秋,牧童吹笛唤归牛。

九衢不是风尘少,一点能来此地不?

《杂感》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老子倾囊得万钱,石帆山下买乌犍。

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

4.关于“儿童捕蝉”的诗句有哪些

1、《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新蝉》

宋 李复

病耳不堪听,仍悉露下时。才能升木杪,便解入云吹。

漫有真仙契,犹多风树悲。美阴如可托,后患亦须知。

3、《浣溪沙》

宋 晏殊

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为别莫辞金盏酒,

入朝须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4、《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蝶恋花·梨叶疏红蝉韵歇》

宋 晏殊

梨叶初红蝉韵歇。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

枕簟乍凉铜漏彻。谁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虫吟秋露结。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

多少衷肠犹未说。珠帘夜夜朦胧月。

5.有哪些跟“牧童”有关的诗句

跟“牧童”有关的诗句有:宋代 诗人黄庭坚的《牧童》、清代诗人袁枚《所见》、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清代诗人袁枚《题画》、唐代诗人吕岩《牧童》。

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黄庭坚《牧童》

释义: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释义: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4、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袁枚《题画》

释义:放牛的孩子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你看落在牛背上的一只鸥鸟已经睡着了

5、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 《村晚 》

释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6、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释义: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6.袁枚写《所见》这首诗笔下的牧童

写出了牧童的天真烂漫,悠然自得;写静写出了牧童的好玩心理,把忽然闭口立的专注写得活灵活现。

《所见》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扩展资料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所见

百度百科-袁枚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