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古诗中使用叠词有什么作用效果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

徐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

三者用“情”贯穿一起。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

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

《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

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叠字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叠字撮合婚姻时写道:“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这里“诺诺”、“尔尔”是答应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好,好”、“就这样”之类的词,两组叠词把说嘴媒婆的油滑、奉承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

再如《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的叹息声,也十分精当。 用叠词摹色的例子也不少。

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用“瑟瑟”形容江水的颜色好像碧玉一般。 三是音乐性。

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诗的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还有用叠字来描绘音乐的。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五弦弹》中的“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等等,这些叠字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十分具体、可感。

古典诗词中叠字使用频率很高。有人作过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字有二百篇,正如刘勰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这些叠字在诗中有三百五十多句,运用叠字达二十六处之多,构成了这首叙事诗的一大艺术特色。因此,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对叠字的特殊功能不容忽视。

2.杜甫诗歌叠字的妙用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

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

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

叠字炼字炼句的难度很大,但是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把叠字运用得天衣无缝,使其诗歌意象情趣横生,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音意美,具体表现在: 一、妙用摹状状叠字,具有绘画美 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恰当地使用,有助于生动形象地描景状物,使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达到情景交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准确地论述了叠字对于状物写景抒情的重要作用。他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如: (1)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十二月一日三首》) (2)青青竹笋迎日出,日日江鱼入馔来。

(《送王十五判官扶持还黔中》) (3)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九) (4)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5)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田舍》) (6)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早花》) (7)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 (8)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曲江二首》) (9)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暮归》) (10)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梅雨》) (11)风含翠筱娟娟净,雨筱经集冉冉香。(《狂夫》) (12)汀烟轻冉冉,竹日净晖晖。

(《寒日》) 以上的例子具体细分,可分为两类: 1、静态摹形,如:(1)句中,“短短”,形容词叠用,状桃花未舒之形;“轻轻”,形容词叠用,出柳絮漂浮之状,从而表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风味,洋溢出一种生活情趣。(2)句中,“青青”,形容词叠用,绘竹笋鲜嫩之色。

(3)、(4)、(8)句:“纷纷”、“娟娟”“皎皎”,形容词叠用,写出月光皎洁、明亮之色。有时,叠字可用来形容或描写事物的纷繁、丰盛、众多,如(5)句中,“枝枝”,量词叠用,状杨柳枝条之多。

“对对”,量词叠用,绘果实丰硕。(6)句中的“盈盈”,形容词叠用,叙梅花繁盛。

“艳艳”,形容词叠用,述梅花之明丽。总之,这些叠字都比单字更有表现力,予人更强的美感。

在诗歌中用叠字描绘自然景色,丝毫不觉复沓,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令读者历历在目,如身临其境。 2、动态摹状,如(7)句的“泛泛”,动词叠用,绘渔人行舟之从容。

“飞飞”,动词叠用,状燕子往来之频繁。(8)句以“深深”见到花繁叶茂之景致,以“款款”展现蜻蜓飞动之轻灵姿态。

叶梦得读评道:“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气格超胜。”(《石林诗话》)这里既是对物象姿致风神的描绘,同时又深带感情,如叶嘉莹所云:“其所写之深深、款款,却使人读起来……正自有无限爱惜之意”。

(《迦陵论诗丛稿》)(9)句的“凄凄”,形容词叠用,述深秋晚风之冷。(10)句的“湛湛”,形容词叠用,状江水之清澈。

“冥冥”,形容词叠用,绘梅雨天气之昏暗。(11)句以“娟娟”状竹之青净,“冉冉”状荷之幽香,纤巧活化,足以想见诗人的好兴致。

(12)句的“冉冉”,形容词叠用,状汀烟移动之缓。“晖晖”,名词叠用,绘竹林上日光之明亮,诗句描绘出一幅寒食节之自然风光图。

这些叠字在句中具有点睛作用,所谓精神兴致全见于此。 运用叠词摹状,使景物描写有动有静,声色交融,声情并茂,从而使描写对象达到“情貌无遗”、“境界尽出矣”。

这样的文章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在杜甫笔下,所有的景物表现得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色彩感,境界幽深,生动传神,富有绘画美。 二、妙用摹声叠字,增强音律美 运用叠字来描摹各种声音,以声音刻画形象,发挥摹声叠字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

汉语中的摹声词极为丰富,早在诗经时代就已广泛运用。杜甫在诗歌中,善于把自然界的声音直接记录下来传达给读者,给读者以具体真实的感觉。

如: (13)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行次盐亭县聊题四韵》) (14)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秋风二首》之二) (1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6)“车麟麟,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 (13)句的“泠泠”,象声词叠用,述水声清亮。

(14)句的“淅淅”,象声词叠用,状秋风之凄冷,将一幅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15)句中的“萧。

3.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在古典诗歌特别是民歌中,有很多地方运用叠字。

比如著名的《诗经》中的第一篇第一句“关关雎鸠”,就用了叠字“关关”。再如北朝著名的民歌《木兰诗》第一句“唧唧复唧唧”,也是用了叠字开头。

又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明月何皎皎”等等都用了叠字。三国时期的文人诗中叠字也经常出现,如曹操的“艰哉何巍巍”(《苦寒行》);曹植的“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篇》);曹丕的“泣涕涟涟”“呦呦游鹿”(《短歌行》)、“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杂诗》);陶渊明的“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劝农》)“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拟古九首》)。

待到诗的格律正式形成并日趋严格以后,不少诗篇中也还在运用叠字的形式,像杜甫的“朔风鸣淅淅,寒雨下霏霏”(《雨四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等。在诗歌中同一个字为什么要重复运用?运用叠字有什么好处?我认为好处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能够增加诗歌的音律和修辞。

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写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全诗多情缠绵。诗中一共用了六个叠字,读起来自然流畅,增加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可以更生动、更形象地描写自然景色,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不妨从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两句诗谈起。

古人为这两句诗引起过激烈的争论。不少人认为这是王维抄袭李嘉祐的诗句,不同的是在两个句子中加上了“漠漠”“阴阴”两个叠字。

而明代的胡应麟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李嘉祐生活在中唐时期,前人怎能抄袭后人的诗?胡应麟的说法有道理,所以他不无得意地说:“千秋之下,赖矛雪冤。摩诘有灵,定当吐气。”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都认为“漠漠”“阴阴”这两个叠字用得好。即使认为是抄袭李嘉佑诗句的人,也认为这两个叠字“加”得好。

比如谢榛说:“加此四字,豪健自别”②;叶梦得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③在这两句诗里,“漠漠”是形容水田广布,茫茫苍苍。

“阴阴”是形容夏木幽暗,阴阴森森。这两个叠字一用,把水田和夏木的具体气象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刘勰对叠字在描写自然景物上的作用,评价非常高。他曾列举《诗经》作为例子进行说明,说:“‘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虽是两个字,却能“以少总多”,把所要写的景物描写得“情貌无遗”。

并且认为:“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时易夺?”④就是说,即使考虑一千年,也难以换上个比这些叠字更恰当的字。在诗歌中,情和景常常融合在一起。

而叠字恰恰有助于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卷耳》第一章)。

它是说一个女孩在采卷耳的时候,思念远方的丈夫,本来可以很快把筐子装满,可是她采了很久也没有装满筐,最后干脆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不采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思念远方的丈夫,没有心思采卷耳。

短短几句,既写了景,又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情。再如《周南·苤苢》:采采苤苢,薄言采之。

采采苤苢,薄言有之。采采苤苢,薄言掇之。

采采苤苢,薄言捋之。采采苤苢,蒲言袺之。

采采苤苢,蒲言襭之。这首诗每个句子前都用了叠字,全诗表现了妇女在劳动时 的欢乐情景。

读着这首诗,它让我们仿佛仿佛看到了一幅采苤苢的劳动场景,又仿佛听到了劳动妇女欢乐的歌声。正如方玉润所说:“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⑤这首诗确实写得生动形象,情景交融,非常精彩。叠字可以使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

叠字不仅对诗歌的形式有作用,对诗歌的内容也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深化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北朝发歌《木兰诗》的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是叹息声。

花木兰为什么叹息呢?因为她“昨夜见军帖”,军帖上“卷卷有爷名”,官府要征她父亲去当兵。因此,用“唧唧”这个叠字起头,就不仅是音韵和修辞的需要,而且是展示故事情节和加深思想内容的需要。

这一声叹息,一下子把矛盾揭出了,把诗的情节的序幕拉开了,把木兰代父从军最初的感情状态显示出来了,也把诗的气氛加浓了。所以“唧唧”这个叠字对全诗的思想内容和情节发展是很有作用的。

运用叠字好处不少,但叠字要运用得好却并不容易。顾炎武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诗用叠字最难。

卫诗“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岁岁,鳣鲔发发,葭菼揭揭,蔗姜孽孽”,连用六叠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古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