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李白,白居易,杜甫的乐舞思想

李白的乐舞思想:

1.李白以浪漫的、大气磅礴的诗歌闻名天下,但对于他的乐舞批评理论与观念,人们却知之甚少。李白的乐舞批评观念与他的人生观念、诗歌创作观念是一致的。这个观念就是:“万事贵天生”、“万籁各自鸣”。他推崇的乐舞是具有老庄气质的“天乐”。他认为:“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赠临洛县令皓弟》);理想的乐舞应当:“一风鼓群有,万籁各自鸣。”(《赠僧崔公》)在他看来,民间、外族率直、粗朴的歌舞艺术,是“去雕饰”、“合大清”的。李白诗歌中关于乐舞内容的描写是从宫廷女乐入手的,乐女是我国古代一类特殊的群体。李白由于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供奉,因而自然有较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和目睹这类深宫中的女性。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尽管历来说其写作目的大部分是喻比,然而李白这类女性的诗作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对于诗中所论述,我们又可粗略地把她们分成两类:一类是铺写宫中妃子们奢侈生活之作;另一类是写宫妃嫔娥们欢笑背后的眼泪——揭露宫中悲苦生活的宫词。

2.乐舞除娱乐作用外,无疑还具有抒情功能。

不过在此主要不是指乐舞本身可以艺术地表达人的各种感情,而是说人们可以借助乐舞以抒情。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是诗人李白,他不仅常常借写舞蹈表达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如写司马将军“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司马将军歌》),与陶将军“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送羽林陶将军》),还用作歌起舞抒发自己或慷慨激昂或孤独寂寞的情绪。前者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士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后者如《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在当时用以抒情的乐舞中,多数是剑舞,显然是由于剑舞雄健刚武的风格恰与初盛唐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及士人积极进取的心态相契合的缘故。

白居易的乐舞思想:

透过乐舞兴盛的某些现象表达自己对国事的关切,如《胡旋舞》是从西域传入的,又有急速轻盈旋转的特点,加之安禄山、杨贵妃善舞《胡旋》,便借以抨击玄宗的荒淫误国。如《胡旋女》诗中说:“……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

杜甫、白居易乐舞诗之比较:

杜甫乐舞诗对白居易影响很深,白居易乐舞诗在学习杜诗时也体现出不同之处.他们都描摹乐舞、反映现实;感时伤世、寄寓感慨;即事名篇、自创新题.杜甫崇雅鄙俗,用粗笔勾勒乐舞,其乐舞诗中充满悲情.白居易用工笔细描宫廷乐舞与俗乐俗舞,崇雅兼爱俗,诗中感情以乐为主.

2.《诗经》与乐舞的关系是什么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包括风、雅、颂三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风”即指地方风格,在诗经中包括15个国家与地区的民歌,因此,也称作十五国风。”雅”是正乐,由贵族文人所作,被认为是正声,是歌中正统,常在王室贵族家宴上表演。

“颂”是指宗庙祭祀用的乐舞曲。《诗经》305篇,篇篇都是能歌、能乐、能舞的诗章。

《墨子·公孟》这样评价《诗经》:”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古代诗、乐、舞三者不分家。

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乐舞情况。

3.论述《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

1.反映劳动生产的诗篇《芣苢》劳动过程《葛覃》终年农事活动《七月》

2.反映剥削与压迫的诗篇《硕鼠》《伐檀》

3反映征徭离乱的诗篇《君子于役》《东山》

4.爱国主义的诗篇《采薇》《无衣》

5反映婚姻爱情的诗篇《氓》

6反映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讽刺诗《南山》

7祭歌史诗《民生》

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

4.四言为主的句式

5.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4.诗经 采薇 中心思想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5.《诗经》的思想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

1.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

4.四言为主的句式

5.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艺术成就:

1、鲜明的形象性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3、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

思想:

1.反映劳动生产的诗篇《芣苢》劳动过程《葛覃》终年农事活动《七月》

2.反映剥削与压迫的诗篇《硕鼠》《伐檀》

3反映征徭离乱的诗篇《君子于役》《东山》

4.爱国主义的诗篇《采薇》《无衣》

5反映婚姻爱情的诗篇《氓》

6反映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讽刺诗《南山》

7祭歌史诗《民生》

6.举例分析诗经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诗经》三百篇的思想内容丰富,它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从兴盛期到衰败期的历史面貌,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形象的再现了周代的社会生活。《诗经》的内容,一种是分为风、雅、颂,另一种可以分为七类。

1、反映阶级压迫、剥削和社会不平。如《豳风》中的《七月》、《魏风》中的《伐檀》《硕鼠》。

2、反映战争和徭役。如《齐风•东方未明》《小雅•何草不黄》。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还表现在思妇诗中,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战争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对抵御外族入侵的正义战争,人民总是全力支持的,甚至不惜做出巨大的自我牺牲,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

3、反映爱情和婚姻。《诗经》中的爱情诗,多方面的反映了男女恋爱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心理,也反映了围绕恋爱婚姻问题而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大都写得淳朴、直率、健康,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溱洧》。

一对热恋中的情侣,有相会时的欢乐和幸福,也有分离时的痛苦和不安,如《王风•采葛》《秦风•蒹葭》。青年男女正当的恋爱生活,在剥削阶级的社会里,常常遭到礼教的束缚和干预,如《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

《诗经》民歌中还有一些弃妇诗,反映妇女被丈夫欺凌和遗弃的悲剧,如《卫风•氓》《邶风•谷风》。

4、反映劳动。《诗经》的民歌作者是劳动人民,因此他们的作品要描写从事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劳动情景,如《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小雅•大田》。

5、反映周民族兴起。《诗经》中的一组古老的史诗,它用简朴的语言记载了周人发祥和创业的历史,歌颂了周民族在黄河流域开垦土地、建立家园的光辉事迹,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讽喻时政和忧国伤时。这部分诗歌或揭露当时政治腐朽、黑暗,或讽刺统治者的丑恶行为、肮脏的灵魂。

如《邶风•新台》,《齐风》中的《南山》《载驱》等。“国风”中还有一些暴露统治阶级残酷行为的诗篇,如《秦风•黄鸟》。

7、尊天敬祖的宗教性祭歌,大都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和祭神的乐歌,大部分保存在“三颂”中。这些颂歌,虽然表面上堂皇庄严,音调铿锵响亮,但是内容空虚肤浅,形式呆板单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3、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4、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_诗经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