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峰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诗意:是以蜜蜂为比喻,表达了对辛勤耕作的劳动人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和不满。
出处:《蜂》,唐代著名诗人罗隐(833—909)所作。
全诗如下: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不管是平平的地面还是在高高的山峰,所有鲜花盛开的的地方,都被蜜蜂们占领。它们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那些醇香的蜂蜜呢?
扩展资料
此诗抓住蜜蜂特点,不做作,不雕绘,不尚词藻,虽7a686964616f31333431343663平淡而有思致,使读者能从这则“动物故事”中若有所悟,觉得其中寄有人生感喟。有人说此诗实乃叹世人之劳心于利禄者;有人则认为是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而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以无情讽刺。
两种解会似相龃龉,其实皆允。因为“寓言”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为某种说教而设喻,寓意较浅显而确定;另一种是作者怀着浓厚感情观物,使物著上人的色彩,其中也能引出教训,但“寓意”就不那么浅显和确定。
如此诗,大抵作者从蜂的“故事”看到那时苦辛人生的影子,但他只把“故事”写下来,不直接说教或具体比附,创造的形象也就具有较大灵活性。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意义的苦辛人生。
与蜂相似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一种是“运锄耕劚侵星起”而“到头禾黍属他人”。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两种意义上作不同的理解了。
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人们在读罗隐这诗的时候,自然更多地倾向于后一种解会了。可见,“寓言”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古老的“寓言”也会与日俱新。
2.古诗《峰》的内容是什么
没有《峰》这首诗,只有《蜂》。
《蜂》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酿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释义:无论在平地上,还是在高原上,哪里有盛开的鲜花,哪里就有蜜蜂。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蜜,是为谁付出了辛苦,又为谁获得了甘甜?
赏析:《峰》是对蜜蜂形象的描写,歌颂了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生活的劳动者,并讽刺那些不劳动而获得劳动得人。
3.古诗峰诗以及意思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4.古诗《峰》这首诗的中心是
《峰》唐代罗隐写的,这篇诗要讲峰酿造幸福生活的劳动者.
这首诗的原诗是: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的意思是:无论在平地上,还是在高原上,哪里有盛开的鲜花,哪里就有蜜蜂.蜜蜂啊你菜尽百花酿成蜜,是为谁付出了辛苦,尤为谁获得了甘甜?
《峰》是对蜜蜂形象的描写,歌颂了辛苦为他人酿造幸福生活的劳动者,并讽刺那些不劳动而获得劳动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