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所见》的作者与朝代是什么

古诗《所见》作者是清代袁枚。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2.《所见》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袁枚,清朝。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全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

袁枚介绍: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文笔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

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所见

3.请问古诗(所见)的作者是哪个年代的谁.

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① 歌声振⑵林樾⑶。②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③ 忽然闭口立。④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其《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悠然自得的牧童形象,诗句连贯,简单易懂,这正是作者的创新之处。

希望你能采纳~谢谢~

4.所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所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赏析】\x0d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x0d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

5.所见这首诗的作者的名字怎么读

《所见》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读作yuán méi,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原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 ,

歌声振林樾。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 。

意欲捕鸣蝉,yì yù bǔ míng chán ,

忽然闭口立。hū rán bì kǒu lì 。

白话文意思是:放牛的孩子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作者偶然所见的一件小事,所以名曰《所见》。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所见》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6303837、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6.《所见》这首诗的作者·朝代·内容是什么

1. 作者: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2. 原文: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3.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4.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5. 赏析: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7.《所见》这首诗的作者·朝代·内容是什么

作者: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原文:所见 【清】 袁 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赏析: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