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班国学《村居》教案
《村居》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高鼎。其古诗全文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前言】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诗作。《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村居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注释】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yuān):老鹰。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鉴赏】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村居》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2.古诗《村居》赏析
《村居》出自清代 高鼎的作品。
正文如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赏析如下: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景物写活,使读者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读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
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以上供参考。
3.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等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教材简解】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目标预设】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 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相传,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它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设计思路】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下阕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感慨全词。
真切地领悟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感知宋词。1、请学生背诵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
2、屏幕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3、师小结:这些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
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墨客留恋于农村,寄情于田园,各自用诗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4、板书:清平乐 村居。“乐”这个字读yuè,齐读课题。
5、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
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而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6、提问: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题目。
我们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再次齐读课题。
二、自主朗读,感受词韵。1、过渡: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自由读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指名读。
比比看谁读得又好又准?(相机正音)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āo、bō(板书) 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词中是小儿把莲蓬的皮去掉叫——。
一起再读这个句子。注意:“莲蓬”的“莲”的读音与字形。
相机教学:“翁媪”的“翁”的读音与书写;“锄豆”的“锄”的读音与结构。4、教师相机指导。
5、解疑:这首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
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6、分男女同学读分别读上、下阕。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一)想象画面,掌握词意。
1、提问:大家读完全词,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呢?2、交流、反馈。3、随机朗读、理解。
(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4、学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5、激趣: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词当中去,我们有感情的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1、过渡: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
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学生交流: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
还看到了——青青草。(教师评价:你们的理解、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继续交流: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感叹: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我们一起美美地读。3、教师小结: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而村居中的“人”更美。
都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
4.村居古诗在人教版几年级课本中出现
一年级上册:《静夜思》李白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下册:《春晓》孟浩然,《村居》高鼎,《所见》袁枚,《小池》杨万里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古诗教案怎么写
给个例子给你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
6.古诗教案怎么写
给个例子给你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