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中鱼类意象
“果穿闻鸟啄,萍破见游鱼”(《履道新居二十韵》),“俯观游鱼群,仰数浮云片”(《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观游鱼》)。履道池中的游鱼,常常是诗人静观独赏的对象。
“鱼”也是诗人园林诗中蕴涵特殊意味的重要意象。在鱼的身上,诗人找到了自我的影子。
可以说,“鱼”是白居易自我形象的又一对应物。白居易常在诗中写“鱼乐”,以此寓写洛阳中隐生活的闲乐,并以鱼的从容、自由、遂性表达自己对生命最高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元和年间,诗人有“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续古诗十首》其九)的诗句;长庆二年(823),中书舍人任时有句:“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玩松竹二首》其一);宝历元年(825),苏州刺史时,有“鱼依藻长乐,鸥见人暂起”(《郡中西园》)句。
当远离政治中心、置身于洛阳的闲乐生活中时,诗人更对“鱼乐”深有感触,多有写鱼乐处,如“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咏所乐》),“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春池闲泛》),“信风舟不系,掉尾鱼方乐”(《官俸初罢,亲故见忧,以诗谕之》)。可见,诗人认为鱼之乐在于深依于藻、置身陂池、掉尾,着意于鱼的乐得其所、无所牵累。
邓析《邓析书•无厚篇》云:“夫水浊则无掉尾之鱼。”鱼有掉尾之乐,正见水之清澈和鱼的自由快乐。
鱼乐在藻,亦有出处可寻,《诗经•小雅•鱼藻》篇:“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此赞美周王建都镐京饮酒作乐,以鱼在藻中之乐比兴周王乐在镐京。那么,诗人白居易为何如此热衷于写鱼乐呢?看其大和七年(833)所作《咏兴五首•四月池水满》诗: 四月池水满,龟游鱼跃出。
吾亦爱吾池,池边开一室。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
且与尔为徒,逍遥同过日。 尔无羡沧海,蒲藻可委质。
吾亦忘青云,蘅茅足容膝。况吾与尔辈,本非蛟龙匹。
假如云雨来,祗是池中物。 “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诗人写鱼乐,实是写己乐。
诗人在人与鱼之间找到了极为重要的相似处。鱼不慕大海,委质于蒲藻;我不恋“青云”,寄身于“蘅茅”。
鱼、我都不以蛟龙自居,甘为池中之物,“池”中逍遥适性又自由安全。对诗人来说,其所依之“蒲藻”“蘅茅”“池”,就是散地洛阳的“中隐”生活。
《唐宋诗醇》卷二十五评此诗曰:“会心不远,熟读蒙庄,方有此悟境。” 《庄子•秋水》篇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诗人退居洛阳,任职分司,无世务萦怀,悠然于园林,逍遥乎山水,“游山弄水携诗卷,看月寻花把酒杯”(《忆晦叔》),“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醉吟先生传》)。诗人这份闲游之乐与池中游鱼从容之乐何其相似!《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诗,有“荷衰欲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句,就以鱼乐自跃、鸥鸟不惊,来写闲适文人心无挂碍的生命姿态。
《池上闲吟二首》(其二):“非庄非宅非兰若,竹树池亭十亩余。非道非僧非俗吏,褐裘乌帽闭门居。
梦游信意宁殊蝶,心乐身闲便是鱼。虽未定知生与死,其间胜负两何如?” “心乐身闲便是鱼”,诗人直接将自我与鱼划等号,我就是鱼,表达自己对中隐之生命状态的真切感受。
《逸老》诗中又写道:“胸中一无事,浩气凝襟抱。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
古稀之年的诗人超越了生死的烦恼,无俗事系怀,惟浩气在心,自觉比限于陂池浮藻中的鱼还快乐。“游”在庄子的思想里,是精神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
从深层来理解,“从容出游”的“鱼乐”,正是一种身心自由的生命体验。“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春日闲居三首》),“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飞沉皆适性,酣咏自怡情”(《春池闲泛》),“双凤栖梧鱼在藻,飞沉随分各逍遥”(《梦得相过援琴命酒因弹秋思偶咏所怀兼寄继之待价二相府》),诗人一再以鱼在池藻中的自由遂性来表达自己对生命适性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鱼之乐,因为它逍遥适性,更因为它远离祸患。诗人常以鱼游深水来表达自己远离祸患、明哲保身的思想。
长庆二年(822),为中书舍人的白居易,又自请外任杭州刺史,究其原因,《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宦情衰落的白居易看到社会危机,朋党倾轧,两河再乱,预感到自身的不安全,便主动选择任职外郡的吏隐生活。在自长安赴杭州途中,白居易有《马上作》诗, 他写了置身朝廷的感受:“一列朝士籍,遂为世网拘。
高有罾缴忧,下有陷穽虞。每觉宇宙窄,未尝心体舒。”
诗句“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将远离长安任职杭州的自己,比作是投入深水的鱼。“虽未脱簪组,且来泛江湖。
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沽。高声咏篇什,大笑飞盘盂。
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欢娱”,杭州的闲。
2.有关鱼雁的意象的古诗词
戴叔伦《相思曲》
高楼重重闭明月,肠断仙郎隔年别。
紫萧横笛寂无声,独向瑶窗坐愁绝。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恨满牙床翡翠衾,怨折金钗凤凰股。
井深辘轳嗟绠短,衣带相思日应缓。
将刀斫水水复连,挥刃割情情不断。
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
妾身愿作巫山云,飞入仙郎梦魂里。
孙枝蔚 《怀杨吉公司理》诗:“频年鱼雁绝,使我泪长垂。”
鱼雁在古代指书信
3.关于鱼的诗句古诗
1、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 ——《浣溪沙》 (唐)杜甫
2、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曲》 [晋]乐府
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 杜甫
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渔歌子》 (唐)张志和
5、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观游鱼》 (唐)白居易
6、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长安秋望》 赵嘏
7、劳动故人庞阁老,提鱼携酒远相寻。——《病假中庞少尹携鱼酒相过》 白居易
8、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枯鱼过河泣》 汉无名氏
9、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10、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池。 鲸吞蛟斗波成血,深涧游鱼乐不知。 ——《涧中鱼》 (唐)白居易
4.描写鱼的古诗句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假山拟宛陵先生体 陆游
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
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
谷声应钟鼓,波影倒松楠。
借问此何许,恐是庐山南。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抵楚门 李仕兴
楚门山色散烟霞,人到江南识永加。
半垄石田多种麦,一冬园树尚开花。
海天日暖鱼堪钓,潮浦船回酒可赊。
傍水人家无十室,九凭舟楫作生涯。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江南 汉无名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枯鱼过河泣 汉无名氏
枯鱼过河泣,
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
相教慎出入。
寓意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渔歌子 张志和
霅溪湾里钓鱼翁,蚱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浣溪沙 杜甫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悲歌赠吴季子 吴伟业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
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
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
白璧青蝇见排诋。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
绝塞千里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
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八月龙沙雪花起,
橐驼垂腰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
黑河无船渡者几,前忧猛虎后苍 ,
土穴偷生若蝼蚁,大鱼如山不见尾,
张 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
白昼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
生男聪明慎莫喜,仓颉夜哭良有以,
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蟾宫曲 梦中作 郑光祖
敝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弓箭萧萧,一径入烟霞,动羁怀,西风禾黍,秋水蒹葭,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写长空历历,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湾鱼网纶竿钓,断桥东壁,傍溪山竹篱茅舍人家,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5.古诗中鱼类意象
“果穿闻鸟啄,萍破见游鱼”(《履道新居二十韵》),“俯观游鱼群,仰数浮云片”(《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观游鱼》)。履道池中的游鱼,常常是诗人静观独赏的对象。
“鱼”也是诗人园林诗中蕴涵特殊意味的重要意象。在鱼的身上,诗人找到了自我的影子。
可以说,“鱼”是白居易自我形象的又一对应物。白居易常在诗中写“鱼乐”,以此寓写洛阳中隐生活的闲乐,并以鱼的从容、自由、遂性表达自己对生命最高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元和年间,诗人有“上有和鸣雁,下有掉尾鱼。飞沉一何乐,鳞羽各有徒”(《续古诗十首》其九)的诗句;长庆二年(823),中书舍人任时有句:“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玩松竹二首》其一);宝历元年(825),苏州刺史时,有“鱼依藻长乐,鸥见人暂起”(《郡中西园》)句。
当远离政治中心、置身于洛阳的闲乐生活中时,诗人更对“鱼乐”深有感触,多有写鱼乐处,如“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咏所乐》),“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春池闲泛》),“信风舟不系,掉尾鱼方乐”(《官俸初罢,亲故见忧,以诗谕之》)。可见,诗人认为鱼之乐在于深依于藻、置身陂池、掉尾,着意于鱼的乐得其所、无所牵累。
邓析《邓析书•无厚篇》云:“夫水浊则无掉尾之鱼。”鱼有掉尾之乐,正见水之清澈和鱼的自由快乐。
鱼乐在藻,亦有出处可寻,《诗经•小雅•鱼藻》篇:“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此赞美周王建都镐京饮酒作乐,以鱼在藻中之乐比兴周王乐在镐京。那么,诗人白居易为何如此热衷于写鱼乐呢?看其大和七年(833)所作《咏兴五首•四月池水满》诗: 四月池水满,龟游鱼跃出。
吾亦爱吾池,池边开一室。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
且与尔为徒,逍遥同过日。 尔无羡沧海,蒲藻可委质。
吾亦忘青云,蘅茅足容膝。况吾与尔辈,本非蛟龙匹。
假如云雨来,祗是池中物。 “人鱼虽异族,其乐归于一”,诗人写鱼乐,实是写己乐。
诗人在人与鱼之间找到了极为重要的相似处。鱼不慕大海,委质于蒲藻;我不恋“青云”,寄身于“蘅茅”。
鱼、我都不以蛟龙自居,甘为池中之物,“池”中逍遥适性又自由安全。对诗人来说,其所依之“蒲藻”“蘅茅”“池”,就是散地洛阳的“中隐”生活。
《唐宋诗醇》卷二十五评此诗曰:“会心不远,熟读蒙庄,方有此悟境。” 《庄子•秋水》篇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诗人退居洛阳,任职分司,无世务萦怀,悠然于园林,逍遥乎山水,“游山弄水携诗卷,看月寻花把酒杯”(《忆晦叔》),“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醉吟先生传》)。诗人这份闲游之乐与池中游鱼从容之乐何其相似!《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诗,有“荷衰欲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句,就以鱼乐自跃、鸥鸟不惊,来写闲适文人心无挂碍的生命姿态。
《池上闲吟二首》(其二):“非庄非宅非兰若,竹树池亭十亩余。非道非僧非俗吏,褐裘乌帽闭门居。
梦游信意宁殊蝶,心乐身闲便是鱼。虽未定知生与死,其间胜负两何如?” “心乐身闲便是鱼”,诗人直接将自我与鱼划等号,我就是鱼,表达自己对中隐之生命状态的真切感受。
《逸老》诗中又写道:“胸中一无事,浩气凝襟抱。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
古稀之年的诗人超越了生死的烦恼,无俗事系怀,惟浩气在心,自觉比限于陂池浮藻中的鱼还快乐。“游”在庄子的思想里,是精神得到自由解放的象征。
从深层来理解,“从容出游”的“鱼乐”,正是一种身心自由的生命体验。“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春日闲居三首》),“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飞沉皆适性,酣咏自怡情”(《春池闲泛》),“双凤栖梧鱼在藻,飞沉随分各逍遥”(《梦得相过援琴命酒因弹秋思偶咏所怀兼寄继之待价二相府》),诗人一再以鱼在池藻中的自由遂性来表达自己对生命适性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鱼之乐,因为它逍遥适性,更因为它远离祸患。诗人常以鱼游深水来表达自己远离祸患、明哲保身的思想。
长庆二年(822),为中书舍人的白居易,又自请外任杭州刺史,究其原因,《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
宦情衰落的白居易看到社会危机,朋党倾轧,两河再乱,预感到自身的不安全,便主动选择任职外郡的吏隐生活。在自长安赴杭州途中,白居易有《马上作》诗, 他写了置身朝廷的感受:“一列朝士籍,遂为世网拘。
高有罾缴忧,下有陷穽虞。每觉宇宙窄,未尝心体舒。”
诗句“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将远离长安任职杭州的自己,比作是投入深水的鱼。“虽未脱簪组,且来泛江湖。
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沽。高声咏篇什,大笑飞盘盂。
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欢娱”,。
6.关于“鱼”的诗句有哪些
1. 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勤惠恩二僧》
2. 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元·宋禧《即事》
3. 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清·朱凤翔《村处闲吟》
4.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5.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苻子·方外》
池鱼
宋 祝庆夫
方池如鉴碧溶溶,锦鲤游扬逐浪中。
竚看三春烟水暖,好观一跃化神龙。
溪鱼
宋 赵方
溪流渺渺净涟漪,鱼跃鱼潜乐自知。
若逐桃花浪里去,风雷相送入天池。
鱼虾
宋 张耒
一尺盆池数种荷,鱼虾亦解起风波。
尔来未识天池乐,更有鲸鹏奈尔何。
观鱼
宋 杨万里
老夫不柰热,跣足坐瓦鼓。
临池观游鱼,定眼再三数。
鱼儿殊畏人,欲度不敢度。
一鱼试行前,似报无他故。
众鱼初欲随,幡然竟回去。
时时传一杯,忽忽日将暮。
时鱼
宋 徐玑
风晴霜气合,沙渚夜鸣榔。
独喜鳞兼细,时看寸有长。
月斜寒动影,水碧静傅香。
可爱渔翁乐,溪梅秋第芳。
7.描写鱼的诗句 古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8.描写鱼儿的诗句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谛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儿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宵剩把银灯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儿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9.请问在诗歌中鱼意象的含义一般有哪些
云”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
诗经里便有: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非我思存。
《郑风.出其东门》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齐风.敝笱》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都人士之仕.白华》 诗经之“云”多以意“多”。
因于认识上的局限,见天上漫漫云朵,其实为众,是而认为众多。也有看云飘飘而产生感叹的,如“英英白云”句,看白云飘悠悠而想到时运之艰难,有几分惆怅,已有象征的义素。
楚辞之中“云”也不少,如: 飘云屯其相离兮,帅云霞而来御 屈原《离骚》 云霞来迎,一如亲友,可见诗人给予“云”的任达,浪漫之情采。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
屈原《大司命》 此云能“乘”,可谓为行铺路。岂是云能行?诗者思行矣!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屈原《悲回风》 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
宋玉《九辩.四》 “浮云”于高空飘荡,似高志之于理想,又不免“浮”而不定,何者?云因“浮”而难免有不能自控之处,因而高志遭疑总难免,此“浮云”实为诗人心中情感之云矣。 如果说《诗经》里的“云”仍是比较集体意识,那么《楚辞》里的“云”则已比较个性化。
《诗经》之“云”仍多在实物与其本义的层面,而《楚辞》中“云”更注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色彩。如“云霓”成为拟人化的物象而恭迎诗人;是诗人用以遮天蔽日的“云”;“玄云”则为乌云,有迎风乘云之宏势;而以“青云”为衣“白霓”为裳,寄寓诗人精神上的舒放壮达;有时“云霏霏”弥漫天宇,仿佛把诗人的欢乐都笼罩去了,“云”即有黑暗势力之意;诗人心中的“浮云”则含有一种浮离不定之感,其飘其止仿佛其身其志,因而发出哀叹之声;而“云蒙蒙”则明显地指希望太阳(光明势力)耀长空,可恨乌云(黑暗势力)来迷蒙。
总而言之,楚辞里“云”意象已具很强个性色彩,含有更多的是其本义之外的象征义 云,作为一种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被赋予了作者不同的思想。例如,卢思道的《从军行》中,借“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塑造了战斗激烈、绵长的景象。这里的“云”是从云的浓重沉实的本象形态与战斗凝重紧张的相似点出发,通过这个意象的寄托,使战斗场面更生动,突显其惨重;也使一种厌战之感委婉道出。
崔灏的《黄鹤楼》所写的“云”,则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里的“白云”着重把其悠悠千载,依然如故的情景与鹤去楼空、古人已逝、岁月不再的现实相对比,发出的是对人世茫然的深沉感叹。 王维的诗歌最喜写云。
“在王维现存的489首诗中(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据初步统计有83首诗中有‘云’的意象,这表明王维诗中‘云’是一个中心意象。” 众所周知,“空”是王维诗歌的一个中心概念。
但“空”也是佛教的最高范畴之一,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佛家之“空”,并不是指一切皆无。
世间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有”,佛家所强调的是从“有”中悟“空”。王维最崇信的《维摩洁经》,以及《金刚经》、《楞伽经》都宣扬这种“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观点。
王维接受了空幻观,他尽力想看空人世间的许空幻观对王维的艺术影响很大,表现在诗歌中,就是他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不仅着重外形突出特征的刻画,还探究外在形式所蕴含的意味。佛家说,实相非相。
王维的诗总在试图突显实际事物空幻的本质,因而具有一种超脱、空灵、含蓄的美。③ 同时,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云似乎是最虚实难测的东西。
它形态万千、变化无常,恰喻多样不定的世事;它又如此的瞬间变幻,成团的实体一下子就变成雨水消失无踪,因此它最能象征同样似有实无的空幻。这个也许就是王维常在诗中写到“云”的原因。
因为心中塞满的全是“空幻”,感受最深的自然就是类似空幻的情景。而且王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过着亦官亦隐的日子,生活上的简单与孤独使诗人有充裕的时间亲近大自然:“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还无期。”
《终南别业》,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云”作为天空的一部分,随处可见,可能是诗人每每抬头望天,思考无限的哲学意蕴,感概人生的最忠实的聆听者。
此外,唐代士子盛行漫游、读书山林的风气,眼界广阔、理想远大,与自然更有长期的交往。唐代人口流动较大,疆域内外出入频繁,贸易、游历、迁谪、服役、做官等都使人们走出狭隘的家庭空间,走入自然。
在王维以前及其时的唐代诗人中,也有不少写到“云”的意象,例如: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王勃〈普安建阴题壁〉)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只是王维诗中的“云”是有个性的,虽然各有差别,却符合其诗“清淡而味远”的整体风格。
这些都是由于王维个人涵咏大雅的才情(精通音乐、绘画;广涉佛学以及以儒、道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复杂的人格结构(做官与归隐之间的长期徘徊)所赋予的。 张海沙先生在其著作《初盛唐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