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六个关于黄河的古诗、出处、年代及作者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11、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王昌龄12、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送裴图南》1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1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15、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1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1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18、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19、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20、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李商隐《杂歌谣辞·李夫人歌》21、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别离》22、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李流芳 《黄河夜泊》2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24、雷霆横刻千重山,澎湃纵雕万里原.—朱炳仁《黄河》。
2.有关黄河的诗句和诗句的作者及分析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1],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人。
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
现仅存绝句六首。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
“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
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
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
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
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
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
“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
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
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
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
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
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
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 [1]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
又名《折杨柳》。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偕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县。唐时属河中府。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唐人海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惜乎大浪淘沙,历史无情。
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这一首《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
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真是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
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
3.描写黄河的诗句:作者、诗句、出自.(十句左右)
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3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 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6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7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8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4.关于黄河的诗句,要作者和诗名,急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
(阮籍《咏怀》) 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黄滋《送李佑之赴陕西参议》)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同上)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李白《北风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水调歌头》【宋】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5.有关黄河的诗句和诗句的作者及分析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1],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人。
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
现仅存绝句六首。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
“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
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
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
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
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
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
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
“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
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
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
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
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
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
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
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 [1]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
又名《折杨柳》。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偕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旧址在今山西永济县。唐时属河中府。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唐人海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惜乎大浪淘沙,历史无情。
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采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这一首《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
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真是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
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