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桑榆古诗句

窅窅穷泉埋宝玉,骎骎落景挂桑榆。(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身方逐萍梗,年欲近桑榆。(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

桑榆坐已暮,钟漏行将晓。(白居易《逸老(庄子云: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也)》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曹植《赠白马王彪》)

落日悬桑榆,光景有顿亏。(常建《太公哀晚遇》)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桑榆惨无色,伫立暮霏霏。(储光羲《同诸公秋日游昆明池思古》)

安得遵云衢,及此桑榆光。(魏源 《客怀八首柬龚定庵舍人》)

桑榆傥可收,愿寄相思字。(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桑榆傥可收,岁事在穮蓘。(元好问 《酬韩德华送归之作》)

兵谏匆匆事有无,将军计已失桑榆。(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

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范成大《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莫道桑榆晚是谁的诗句

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诗句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辨正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含有桑榆的诗句

窅窅穷泉埋宝玉,骎骎落景挂桑榆。

(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身方逐萍梗,年欲近桑榆。(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桑榆坐已暮,钟漏行将晓。

(白居易《逸老(庄子云: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也)》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曹植《赠白马王彪》)落日悬桑榆,光景有顿亏。

(常建《太公哀晚遇》)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曹雪芹《菱荇鹅儿水》)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其二)》)桑榆惨无色,伫立暮霏霏。(储光羲《同诸公秋日游昆明池思古》)安得遵云衢,及此桑榆光。

(魏源 《客怀八首柬龚定庵舍人》)桑榆傥可收,愿寄相思字。(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桑榆傥可收,岁事在穮蓘。

(元好问 《酬韩德华送归之作》)兵谏匆匆事有无,将军计已失桑榆。(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

(范成大《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含有“桑榆”的诗句有哪些

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代: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释义: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2、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魏晋: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

释义:岁月抵达桑榆之年的迟暮,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

3、孤雌吟于高墉兮,鸣鸠栖于桑榆。——两汉:刘向《九叹》

释义:失伴的雌鸟在高墙上悲啼啊,鸠鸟在桑树上声声鸣唱。

4、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未知:佚名《未知:佚名》

释义:清早,天才刚刚亮,和情人从桂兰渚出发,劳作一天后,晚上就歇息在桑榆之下。

5、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清代:曹雪芹《杏帘在望》

释义:鹅儿在那里戏水,水上面有菱荇,燕子在树里穿来穿去,把桑树、榆树的枝条来做自己的窝。

6、窅窅穷泉埋宝玉,骎骎落景挂桑榆。——唐代: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二首之二

释义:时间过得很快,如今,老友走了,自己也垂垂老矣。

7、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唐代:王勃《滕王阁序》

释义: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

8、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唐代: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之二

释义:满院子种植葵藿,绕着屋子中种桑树与榆树。

9、日映桑榆暮。阴昼小苑城。——唐 作者: 王维《丁宇田家有赠》

释义:傍晚,太阳照着桑榆慢慢落下,夜色笼罩着小城。

10、既伤日月逝,且欲桑榆收。——唐 作者: 张九龄《登乐游原春望书怀》

释义:既感伤时光的流逝,又想要把握晚年有所收获。

5.莫道桑榆晚是谁的诗句

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诗句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辨正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莫道桑榆晚是谁的诗句

出自唐朝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全文: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注释1、酬乐天:作诗酬答白居易。2、顾:念,指考虑。

3、怜:怜惜,爱惜。4、带:腰带。

5、频减:多次缩紧。6、冠:帽子。

7、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8、灸(jiǔ):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

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9、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10、谙(ān):熟悉。11、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语出陆机《叹逝赋》:“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阅,经历。

12、幸:幸运,引申为优点。13、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

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14、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15、桑榆:指桑、榆二星。

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16、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赏析 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

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

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还谙事……下此便翛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

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

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

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

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

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