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有反义词的古诗

作者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静夜思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越女词 李白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画 王维

(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题西林壁 苏轼

(远)(近)(高)(低)各不同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春晓 孟浩然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古诗所见的反义词有哪些

《所见》

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3.含有反义词的古诗有哪些

含有反义词的古诗如下:

1、《画》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咏柳》 贺知章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越女词 》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4、《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咏柳》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2、《题西林壁》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静夜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村居古诗里面的反义词

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反义词:

草——莺;长——飞;烟——风。

张舜民的《村居》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田竹——槿花。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大。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