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语文名师支招:注重五点学习古诗词
古诗词以其特有的风韵,令很多中学生朋友为之着迷,暑期给这些爱好古诗词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充裕阅读时间。然而,仅仅是能读会背距离全面领略古诗词还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实验中学高中组的高峻岭老师提醒同学们,鉴赏古诗词要注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如何在短时间内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进而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应该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注意五方面内容。
一、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
如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如果没有诗下的注释,我们只认为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但加上注释,我们可以判断出这首诗表面句句在写景,实则是通过写景表达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二、了解诗人的生平。如李弥逊的《春日即事》。从字面上看,作者描写的春日环境是幽静凄清的,情绪是低沉的。但问题答到这个层面上还不够。我们结合一下诗人的生平可以知道,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从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他政治上从位高权重到大权旁落,人情上从门前的车马喧闹到门可罗雀。那么这种低沉的情绪即是他政治上失意的落寞和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三、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古典诗歌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松、梅象征高尚的节操;牡丹象征富贵;柳象征送别、留恋等。诗人在用到这些意象时,一般都和自身联系起来托物言志,这样,在其固有的象征意义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诗作,主旨就不难理解了。
四、善于发现“诗眼”。一首诗里,诗眼往往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它是诗中最能体现事物精神、表现诗人感怀、概括力最强的语汇。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来品味,看它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
五、利用诗歌的结构来理解诗歌的内容。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的诗,一般是先情后景。了解了诗歌的结构,能让我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
高老师表示,中学生朋友在面对古诗词问题时,一定要把题干(包括题目、作者、注释)看仔细,找出意象、诗眼,了解诗歌的结构,在纵观全局的基础上,再结合问题本身,相信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2.【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3.古诗的表现手法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做古诗词的方法,最好有例子
古诗词的特点是“格律”,按格律来做。格律包括:字数、句式、每个字读音的平仄、押韵、对仗等。诗和词的格律不同。常说的唐诗,包括五言律诗和绝句、七言律诗和绝句,这四种分别又有平起、仄起、入韵、不入韵等格式,共十六种基本格律。常说的宋词,分很多种“词牌”,各有不同的格律,有的相同词牌还有定格与变格之分。诗词的格律、韵书,不可能在这里详细解释,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知识。
我以自己的《锦缠道·中秋》为例,作以解释。
“锦缠道”是词牌名,如同“满江红”、“西江月”一样。
“锦缠道”的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此牌分上下两片(段),六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仄韵。过片(第二段第一句)五个字是上一、下四句法,也就是“仄/平平仄平”,前一个字和后四个字要停顿。填词最好用《词林正韵》,也可以用普通话的《中华新韵》。
我的《锦缠道·中秋》内容如下,可以与词牌要求对照:
岁去年来,又是这般时候。
正秋风、蟹肥菱瘦。
桂花着意黄昏后。
笑语欢言,月弄庭前柳。
怅一轮玉盘,半壶浊酒。
太匆匆、月新人旧。
纵恋欢、寂苦当难耐,广寒宫畔,有处栽田否?
5.古诗鉴赏答题策略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古诗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注意: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
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必须结合原诗内容、词语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方法点拨: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
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
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
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 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 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