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慵懒的古诗词

如下,望采纳:

题鹤林寺僧舍

【作者: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饮酒·其五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作者: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苏幕遮 李公实索慵轩词

【作者:马钰】

不梳头,不洗面。馁在其中,吃饭心怀倦。无病闲眠身懒转。有客来寻,问著仍慵喘。不烧香,不礼念。落魄婪耽,酬了今生愿。日用不勤功怎见。紫诏来宣,大道无为显。

忆秦娥·甲戌赏春

【作者:王炎】

胭脂点。海棠落尽青春晚。青春晚。少年游乐,而今慵懒。春光不可无人管。花边酌酒随深浅。随深浅。牡丹红透,荼香远。

菩萨蛮(残春)

【作者:赵长卿】

杨花飞尽莺声涩。杜娟唤得春归急。病酒起来迟。娇慵懒画眉。宝奁金鸭冷。重唤烧香饼。著意炼龙涎。纤纤手逴烟。

点绛唇·春睡腾腾

【作者:王安礼】

春睡腾腾,觉来鸳被堆香暖。起来慵懒。触目情何限。深院日斜,人静花阴转。柔肠断。凭高不见。芳草连天远。

慵不能

【作者:白居易】

架上非无书,眼慵不能看。

匣中亦有琴,手慵不能弹。

腰慵不能带,头慵不能冠。

午后恣情寝,午时随事餐。

一餐终日饱,一餐至夜安。

饥寒亦闲事,况乃不饥寒。

晚春酒醒寻梦得

【作者:白居易】

料合同惆怅,花残酒亦残。

醉心忘老易,醒眼别春难。

独出虽慵懒,相逢定喜欢。

还携小蛮去,试觅老刘看。

【作者:王令】

衣冠慵整鬓慵梳,万事从来静有余。

却笑嵇康慵未得,区区犹作绝交书。

慵起

【作者:方回】

慵起披衣出户迟,今年最喜免招医。

粗容破灶炊云子,可用芳筵佐雪儿。

醉后作诗多不记,梦中读易了无疑。

雨晴风爽园林密,独立清阴过午时。

放慵

【作者:王畛】

愁到心常结,事过心自凉。

幽忧漫成疾,慵放且何妨。

笼鹤声难出,床龟忽稳藏。

浮生付天地,澄虑博山香。

赋幽慵斋

【作者:高明】

闭门春草长,荒庭积雨余。

青苔无人扫,永日谢轩车。

清风忽南来,吹堕几上书。

梦觉闻啼鸟,云山满吾庐。

安得嵇中散,尊酒相与娱。

2.古代诗词中嵇懒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与山巨源绝交书见《文选》卷四三冲,自称“疏懒”、“懒慢”。

“少加 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 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 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命胞中略转乃起耳。

又纵 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后世诗文以“嵇”、“嵇 康懒”作咏生活备散的典故。

唐•齐己《拟嵇康绝交寄湘中贯微》:“何处 同嵇备,吾徒道异诸,唐•王维《山中示弟》:“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 贫。”唐.李端《山中期张芬不至》“谁道嵇康懒,山中自掩扇。”

唐•李 德裕《思登家山林岭》:“旧有嵇康 慊,今惭赵武偷。”唐•杜牧《中秋曰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居守相国崔公兼呈工部刘公》:“醺 醺若借嵇康懒,兀兀仍添宁武愚。”

3.说明懒惰与无能的古诗词

十月旦读子美北风吹瘴疠羸老思散策之句初寮

【作者:朱翌】

南来走炎荒,北归定寻思。

一生困坎壈,忧患真吾师。

堂中木上座,万里唯尔随。

方幸得良喜,那肯怀愁悲。

但令今可行,勿愧论少卑。

少时不解事,日日荒于嬉。

投老又懒惰,得一或十遗。

戏我过此生,造物真小儿。

古诗

【作者:周师成】

德人天机深,凡子人心多。

懔余思寡过,月计愧盈科。

勿谓玉无玼,当知石可磨。

四十尚无闻,素心恐蹉跎。

汲我檐下井,浇我盘中花。

清香未似之,懒惰欲如何。

子楚寄吏报章复用前韵再寄篇

【作者:王洋】

长须晨送一函书,语不周遮意有馀。

雨满一犂知过望,草开三迳喜如初。

黄鱼白酒江头市,绿竹青蒲隐士居。

病后世缘多懒惰,相逢诗酒未全疏。

平行学社/

4.古诗十九首全文加解析,设为问问懒的找了.

之一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之八 冉冉狐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之十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之十二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之十六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目希〕。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之十七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之十八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5.古诗中蝉的意思是什么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文学作品中吟咏赞叹,尤其是在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从《诗经》到魏晋以来,“咏蝉文学”迅速发展。

本文试以寄托的角度去窥探蝉意象在诗词中的流变过程。一 意象与寄托纵观诗词理论,不难看出意象是诗词的重要特征,尤其在古诗词中。

诗歌评论家鲜明的提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意象从某种意思上说是作者渗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更是由客观事物触发的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

黑格尔认为它是“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性的真正的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我们可以得知客观物象与主观的心意一旦组合起来,各种意象就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越鸟巢南,昆鸡悲鸣,景非一时,物非一地,而且本来不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由于作者带上特定的思想感情把两个层面加以组合,便产生了崭新的意义。蝉在诗词中的意象存在便有了合理的依据。

钱钟书提出“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此,意在彼’即可谓之有寄托”。寄托在诗词理论上是举足轻重的,前人认为咏物诗词以寄托为上乘。

南宋词家出现了寄托一派。宋四家词选序论云:“咏物最争寄托意,以意贯串,深化无痕。”

张炎也在《词源》中提出了“所咏撩然在目,目不滞留于物。”的创作规范。

因此,我们可以说咏物诗词奇妙之处在于有寓意,而寓意的绝妙之处不能指实,它所寄托的是某种情感,心态和人生感悟。咏蝉诗词作为咏物佳品势必渗透了恰到好处的意象和寄托。

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在诗词中有无寄托,观看其意象流变之美。二 没有寄托的蝉诗作为微小的生物而被诗人关照进入诗词中,就其初始阶段而言,仅仅是一种客观自然物,这主要体现在先唐诗歌中。

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七月》:“五月鸣蜩”,蜩即蝉。蝉儿叫是以季候带出农事的真实写照。

另外一首是《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

可见,蝉鸣这一生活特征已经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诗歌表现了昆虫鸣叫的原始生活习性。“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蝉与蟋蟀等小昆虫一样,是单纯的一种物候。

随着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以蝉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大量出现了,但作者并非有意赋物,还没有寄托之意。梁代范云《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

端绥挹霄清,飞音承露清。”此诗写出了蝉的形体、声音及活动时间等诸多面特点,对其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腻贴切的描述。

另如梁代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诗》“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地幽吟不断,叶动噪群惊。”

又如隋代的王由礼《赋得高鸣蝉诗》“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露下绥恒湿。

风高翅转轻,叶疏飞更迥。”等等这些诗,要么写在秋风暮晚中的鸣叫,要么写生命活动的情况,但大体上都描写了蝉生活环境以及特定环境下的存在空间,不能不说是咏物的优秀作品。

尽管这类咏蝉诗没有寄托这一体例的巧妙运用,但仍保持其固有的风格。一直沿袭下去也出现了不少好的句子,为诗词增添了亮色。

显示出独特的情致。但真正使蝉在诗坛名气大噪的,则是有寄托的作品。

三 寄托赋予蝉的意象美蝉,能在诗坛上博得美名,有赖于寄托在唐诗中的发展。众所周知,唐是诗歌的时代,寄托一法到了唐人笔下,开始摆脱生硬稚嫩的手法,进入到一个运用自如,兴寄无端的境界,托物寓意传情超过了前朝。

许多理论源发于此。沈祥龙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这在唐代不少咏蝉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此时诗中蝉充当的意象,既是寄托的有意安排,又是性灵的流露。

“别愁逢夏果,归与入秋蝉”(李端《晚游东田寄司空曙》)之类的富有寄托而又体现特定意象的诗比比皆是。文人寄寓于蝉而形成一种悲剧美,构造起点缀诗坛的鲜明意象,它掩映出文人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心理感受,充分反映了诗人的主体精神。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以显示出时间变化意象在文化天道的循环的时间直线性体现出来。

引出好一种自我的时间意识,这是诗人运用寄托手法赋予蝉的最基本的意象。化成成虫的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庄子说它“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蝉的这一习性与诗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共鸣。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自怜,使历代作家普遍产生了生命短暂而宇宙永恒的伤逝之感,其实质乃是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身紧密相关联,它的核心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心中引起的深刻顿悟,其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惊恐、悲叹,把握和执着。”诗人刻意写蝉,看似对小昆虫的怜惜,而实质上寄托了一种“夕阳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惜时之感,这是一种砭人股骨的力量。

初唐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