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别云间》赏析
《别云间》是夏元淳抗清失败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云间时所作。
这首诗写于夏完淳被押往南京前临别云间的时候,诗中一方面表达了顽强抗清、以死报国的决心,另一方面饿流露出对家乡和人生的依恋。
起首两句写自己三年间的抗清经历,失败被俘而遭拘囚。诗人15岁就跟随父亲、师傅起兵,辗转飘零,出生入死,最终还是落入了清廷之手,心里无疑是极为沉痛的。
颔联抒写自己的满腔悲愤,为国破家亡而哀伤。清军的铁蹄蹂躏了江南,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只剩下“无限河山泪”。作者本想挽救国难,一直冀盼着明王朝东山再起,然而事与愿违,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终致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只能愤而疾呼“谁言天地宽”?
颈联表达殉国的决心,同时也袒露了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已知泉路近”。他早已打定了顽强不屈、以身报国的信念,剩下的只是遗憾。他正当青春年华,看着哺育自己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种深深眷恋人生、亲人的情怀油然而生,以致他“欲别故乡难”。
尾联表白自己的心迹。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重整河山的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生前未能完成的大业,死后也要继续战斗。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
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到圆熟,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化入无痕,无一丝童稚气,不像出自十七岁少年之手,这是家学渊源训育和斗争实践磨练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全诗意脉流注贯通,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诗作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在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应读出其中的韵味。三、四句写诗人身落敌手,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质问与诘责:“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朗读这两句时声调要高亢,表达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五、六句语速应放慢,表现作者对故乡与亲人恋恋不舍的情怀。最后两句则要读得慷慨激昂,饱含悲壮,抒发诗人宁死不屈的豪情。
2.别云间诗句(全部)
作者:夏完淳
作品:别云间
内容: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品注释
注释:
1.“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2.“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3.“南冠”,用春秋钟仪的故事。
4.“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5.“灵旗”,汉武帝为伐南越,祷告太一,作灵旗。这里指抗清的旗帜。
3.古诗《别云间 》的意思
译文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 现在又变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 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灵魂回来的日子里, 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的抗敌的旗帜。
赏析: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view/133907.htm。
4.《别云间》全诗
纯手打,复制粘贴的实在是无耻,只是照着字面意思来解释,曲解诗句原意让人恶心。
《别云间》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我)三年来辗转各地(抗击清兵),如今已是兵败做了俘虏。
【今日“又”南冠,不是指诗人再一次被俘虏,而是指再一次重复了一次“南冠”这个典故,这次被俘虏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诗人这时才十六岁。】
(我不禁)为这广阔无垠的大好河山流下热泪,(如今大明的国土大半已被满清占领)(现在)又有谁敢说天地是宽广无边的呢?
我已知道死期将至,想要在死之前再看一次故乡也是奢望。
(只能等到我的家人招魂的时候)让我的魂魄回到(人间)的那一天,在招引亡魂的灵旗下再看(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