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晚期,朝廷先后出了桓、灵两位荒唐皇帝,以至于宦官、外戚的势力高于皇权,各大政治势力在内斗中虚耗国力。高层斗得乌烟瘴气,却没人关注被踩在脚下的黎民苍生。赋税一年比一年高,灾荒一年比一年严重,老百姓连一口饱饭都成奢望,岂有不反之道理?
吃不饱穿不暖,与其等死,不如舍命一搏,此时,老百姓发泄的对象,自然是失去了公信力的大汉王朝。
黄巾起义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煽动力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张角等高层利用宗教作为手段,操控了老百姓的思想。试想,百姓人人自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时在民间宣扬“苍天已死”的迷信思想,会造成怎样的结果呢?毫无疑问,数以十万记的流民加入张角的麾下,拿着手中的锄头开始改写天道。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支起义军早期并没有称号,即便有也只是“黄天教”一类颇具“土味”的组织名称。至于现代人口中的“黄巾军”,以及东汉军阀口中的“黄巾贼”,只是因为这些起义军都信奉着“黄天当立”,且每个人都佩戴着黄色头巾罢了。
与众多在乱世中崛起的贼首一样,张角颇具军事头脑,打出的口号也非常有煽动力。正所谓六十年一个甲子,此时正赶上了甲子年,无疑给张角的教义增添了几分可信度。在“天时”的帮助下,张角开始了一番谋划,并提前笼络了洛阳城里的内应。
然而,乱世之中,总会凭空生出那么几个小人,叛徒唐周的出现打破了张角的全部计划,以至于,洛阳城内等待与城外义军里应外合的内应全部遭到朝廷捕杀。开弓没有回头箭,张角已错失先机,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率领仓促间召集的部众发动起义。
由于,当时全国各地的老百姓都苦受压迫,所以,这场起义得到了各地人民的群起响应。起义之初,各地民众杀官造反,黄巾势力如日中天。然而,没过多久,这些农民军的劣根性便展现出来。张角本不牢固的宗教框架缺乏约束力,以至于,老百姓迅速丧失了“立黄天”的初衷,转型成烧杀淫掠的盗匪。
虽然,朝廷被异军突起的黄巾军打得始料未及,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张角高估了农民军的力量低估了汉朝的底蕴。在朝廷的倡议下,各路诸侯占据要冲,对黄巾贼进行了联合绞杀。显然,这群乌合之众不可能是正规军的对手,仅半年时间各地的黄巾军便已被清剿完毕。
张角被官兵逮捕后,受到了应得的惩罚,被五马分尸示众。至此,一场掀开东汉乱世帷幕的起义行动结束。虽然,后来也有不少民间势力打着张角的旗号再次作乱,但是,这些势力充其量只是一股又一股的流寇,对于天下大势已造不成任何影响,军阀才是这段乱世的主导力量。
站在未来重新审量这起起义行动,为什么煽动了中原百姓的张角会落败呢?
首先,黄巾军要面对的敌人太过强大。除了正统的东汉官兵之外,那些参与剿匪的武装地主的力量就已经超过黄巾军了。面对这支企图剥夺自身利益的草台班子,地主阶级必定不会置之不理,他们会尽一切努力维护既得利益,将农民军重新打落尘埃。
其次,前文我们提到过,张角的计划虽然周密,但却没算到部下的背叛。倘若没有唐周其人从中干预,黄巾势力在洛阳城里应外合,这场起义未必会失败。毕竟,洛阳是大汉王朝的根基所在,没能破坏大汉的中枢,这场起义行动已输了一半。
再次,也是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通病。在黄巾军中,并没有出现能征善战的领袖型人才,即便张角有一定的统筹规划能力,他也很难以一人的精力应对全中原的战事。
为什么说黄巾军是一支乌合之众呢?不论是正史还是小说,我们都没见到黄巾军配合支援的情况,且每支黄巾军基本都是被联合绞杀的。
最后,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遗憾的是张角时运不济,没能收罗几个擅长打仗的将领。且看站在黄巾对立面的皇甫嵩、曹操等人,哪个不是统兵作战的好手?由这些人来带兵剿匪,以少胜多都不成问题,何况是以多压少呢?
当然,不坚定的信仰亦是黄巾失败的因素之一,不论何时一支失去群众基础的队伍,都是一群乌合之众。与此同时,黄巾起义对于东汉末年的政局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尽快平定战事,中央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起义的浪潮无法快速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覆亡的危机。
但是,却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将领或官员借着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拥有兵力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了序幕,更为三国分立种下因果。可以说,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参考资料: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传》、《资治通鉴·卷058·汉纪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