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读后感1500字

百读不厌的《红楼梦》博大精深,气象万千,横看成岭侧成峰。身份地位、文化水平不同的每个人都能从不同角度咂摸出各自的滋味。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朋,眼看他楼塌了。偌大一个大观园,说垮就哗啦啦大厦倾倒了。套用杜牧《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我们读《红楼梦》,但我们常常不自哀,似乎历史就是恶性的循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按照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的观点是:《红楼梦》中有生活,生活中也有《红楼梦》,但《红楼梦》不是生活,生活也不是《红楼梦》。与滨州名门望族的家训以及滨州地方风俗习惯相比,在对待佛家、道家等三教九流的态度上,曹雪芹先生为读者埋下了一个很深的地雷。

第一,滨州的名门望族的家训中,对佛家、道家为代表的三姑六婆、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讳莫如深,敬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如文正公杜受田家的家训、文襄公李之芳的家训,均强调敬祖守法明礼,强调家族的传承,强调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他们高举的是儒家文化的大旗。由此,他们必定排斥、反对出家。阳信光家的家训十则,分为“五法”,即五条当遵守的;“五戒”,即五条当诫勉的。其家庙对联:“家有素风惟孝友,世贻清泽在读书”。几乎所有大家族的家训,都把孝顺父母当作第一条,这与佛家、道家的出家是本质的矛盾。如惜春要削发为尼,就遭到整个家族的反对,认为这是十分丢人的事情,是家族的耻辱和笑话。贾宝玉最终的离家出走,是不告而别的,是家族的无奈,否则,整个家族的人是要拼尽生命阻拦的,如袭人死命抱住宝玉,不让他与和尚见面。

第二,滨州的名门望族的家训中,有些是毫不客气地拒绝三姑九婆的,如滨州姜氏家训说:“诸眷罔教窥户外,九婆未许到阶前。”对于佛家、道家,姜氏家训更不客气地指出:“莫交僧道污门第,只恐饥寒遇歉年。”把与和尚、道士的交往称作是玷污门第的行为,是坚决不许道姑、尼姑、和尚登堂入室,到处乱串的。《红楼梦》中,马道婆是宝玉的干妈,进入贾家如同自家,这在名门望族的大家族中是不可思议的。再如散花寺的姑子大了,进出贾母、王夫人等处不仅骗得大量财物,连王熙凤也遭她算计,甘心情愿贡献梯己。水月庵的智通与地藏庵的圆心,“巴不得又拐两个女孩子去作活使唤”,巧言令色,不谙世事的芳官、蕊官、藕官三个唱戏的小姑娘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火坑。地藏庵的姑子勾引宝钗不成,却把惜春引入彀中。看来,滨州的名门大族不与道婆、尼姑交往是正确的选择。

第三,滨州的名门望族与佛家、道家有联系,但极少达到密切的程度。滨州当地有俗语,“滨州城内庙宇多”。不仅滨州城,作为佛家文化发达的地方,其他的各个县的寺院、道观都不在少数。滨州城内最知名的佛家名胜卧佛台,台上的寺院旧址成了滨州杜家的学校,私塾大门的对联:“不染似莲花,经世何妨出世;真空入水月,禅机即是文机。”这应当是滨州士子对佛家最深刻的认识。“世族言家法者,以杜氏称首焉。”虽然在家训中不提及佛家、道家,但是这幅杜家的私塾对联可以说明杜家对佛家的态度。反观《红楼梦》,不仅尼姑、道婆常来常往,就是和尚、道士也可以到贾府内室随意走动,在清虚观打醮的段落中,曹雪芹告诉我们:那个张道士“常往两个府里去,凡夫人小姐都是见的。”让臭男人见大家的小姐们,这真是岂有此理。惠民李阁老的家训作为纪律,明确指出要“肃闺门”,其严厉的程度,让我们不敢想象,“女子十岁以上,不可使出中门,男子十岁以上,不可使进中门。”中门是大家族的红线,不可逾越。这方面,《红楼梦》也透露给我们许多的信息,贾府的小姐们是不能让外人看到的,甚至大丫头也不可,正常的情况下丫头与小厮都是隔着门问话的,即便老妇人如王夫人,下人也不可能轻易看到,如王夫人打探宝玉与和尚的对话时,“小厮,站在廊下,隔着窗户请了安。”我们被晴雯偷情、被贾芸和小红眉目传情、被琏二爷和贾蓉不用通报就进出内府与两个尤物厮混骗了。

我的结论,《红楼梦》中,和尚、道士不过是主家豢养的优伶,主家有丧事,他们盛装表演一番;主家有喜事,他们又盛装表演一番,道具而已。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空空道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弄臣、小丑而已。天齐庙的老王道士,专门卖假药,号称“王一贴”,骗子而已。水仙庵里不仅有老姑子,也有老道士,在细微之处,曹雪芹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侯玉杰)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