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境美一点的古诗

王维的啊,王维号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大多意境很好,举几首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求一句古诗名句要求:意境美,情景交融的

孟浩然入长安求仕时写的一联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曾震动长安,轰动京师,王维为之击节称好,且赞不绝口。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河汉,就是天河,银河 。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两三抹微云飘在银河间,而几点雨滴在梧桐之上,都是以景为心情导引的形容吟咏。

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淡”、“滴” 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王士源的《孟浩然集序》说道: (浩然)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 明月清霁,天上微微地点缀着一些云彩,使得银河显得稍稍暗淡了下来,朦朦胧胧的,更增加了几分风韵; 稀稀疏疏的雨点,滴落在清秋的梧桐叶上,发出了嘀哒嘀哒的响声,更显示出这清秋夜晚的凄清来。

3.【举例分析《蒹葭》一诗的意境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意境朦胧,含蕴不足.“伊人”不坐实,且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逆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思,有人认为这就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两说皆可通. 其实,只要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可即的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4.如何欣赏诗词的意境美

什么叫“意境”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说,大家读诗,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不是这样的,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我把它概括为八个方面。第一种意境叫“雄奇阔大”;第二种叫“旷放开朗”;第三种叫“苍凉悲壮”;第四种叫“深邃沉郁”。这四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此外还有四种,第一种叫做“浓艳瑰丽”;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第四种叫做“凄冷寒凉”。这四种大体上集中表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阴柔之美”。所以诗歌这种意境美,给我们的感受,无非是“阳刚美”,无非是“阴柔美”。那么“阳刚美”一种类型就是“雄奇阔大”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则奔腾震荡,磅礴千钧,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破胆。第二种叫做“旷放开朗”,这种意境一般特征是这样的,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在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第三种叫做“苍凉悲壮”,这种意境美一般的特征是,在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在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刚正惨烈。第四种就是“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上面我们讲了四种。我们读了这些诗以后,在我们眼前,往往会产生一种它所表现的形象,有的像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有的像大河横前,波涛汹涌;有的像迅雷疾电,走云连风;有的像大风卷水,林木衰摧;有的像壮士拂剑,浩然弥哀;有的像倒酒既尽,仗藜行歌;有的好像是行吟泽畔,饮恨吞声。总而言之,这些形象,都给我们一种美感。一般说来,这种美感是激扬振奋的,是奔放热情的,是深沉坚实的,是劲健悲慨的。这四种,我们说属于“阳刚之美”。 关于“阴柔美”,我也概括有四种类型:第一种叫“浓艳瑰丽”,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第四种是“凄冷寒凉”,这类诗词,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如愀如悲,如泣如诉,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5.王维诗歌的意境美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关键字: 王维 山水田园诗 意境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正文 : 王维(701-762),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其父官居汾州司马,故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蒲州人。

母亲崔氏,是个虔诚的禅宗弟子,这对王维日后接受禅学思想有着较深的影响。王维多才多艺,于音乐、绘画方面造诣尤深。

王维跟许多唐代诗人一样年轻气盛,积极进取,颇有政治抱负。受张九龄提携出仕,后因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政局出现很大变动,王维思想也因此出现很大转折。

他从此“无可无不可”“万事不关心”,亦官亦隐,逍遥度日。隐居在蓝田辋川别墅,常与友人弹琴赋诗,萧吟终日。

后来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入兵长安迫其接受伪职。当时,王维在被囚禁的菩提寺中作诗抒发对帝京沦陷的悲痛和对唐王朝的思念。

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以后,王维虽因接受伪职被论罪,但因上述的诗以及他弟弟的平叛之功,所以不久就得到赦免,而且官职升迁,最后官至尚书右丞。 但晚年的王维,早已无意于仕途,退朝之后,常以礼佛为事。

上元二年(761),卒于蓝田辋川别业,年六十一岁。 王维的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相应,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他思想自豪自信、乐观进取,创作中关心现实抨击黑暗,表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这个时期主要创作边塞诗和游侠诗,如《少年行》、《老将成》等。

这些诗笔力雄健,风格豪放。 王维后期因政治挫折,生活上半官半隐,王维又是从小生活在一个宗教气氛浓郁的家庭里。

所以他思想中又表现出遁世、隐居、万事不关心的消极面,“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正是他这种心态。 这一时期他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唐代诗坛上盛誉空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个评语主要是针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对山水艺术美的创造。为了取得“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王维调动了他作为画家、音乐家、诗人的一切艺术手段,善于发现并把握那些特定的客观景物,艺术再现并创造独特的意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体现了浓郁的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 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描写自然山水和农村风光的幽美以及隐居生活中的情怀。

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这首诗可看出王维擅长借景物创造意境。

寻常的风景寻常的人物一经王维的简笔勾勒,便具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山村秋天的黄昏,空明澄净、清新纯美:一阵秋雨过后,空气格外清爽,月光透过松枝,斑斑点点洒落地上,山泉叮咚作响,水底沙石历历可见。

翠绿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清脆的笑声,原来是浣纱的姑娘要回家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打鱼的人们晚归了。 作者遣词用语不着意经营却构成这样一幅清新而宁静、生机盎然又祥和优美的山居秋暝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对仗工整又不留痕迹,原原本本经王维一写仿佛散发出精神的魅力。 王维如何作到仅以白描手法,不用词藻雕饰,就描写出了环境的优美,秋光的可爱呢?因为作者通过精心取景和别具匠心的安排,刻划景物既能形神俱似,整首诗又能浑然一体,使画面既生动活泼,又有动有静,才具有了完整融合的境界。

沈德潜说此诗“佳处不在语言”(《唐诗别裁》),正言其妙在有意境。 先让我们来看看何为“诗的意境”吧,“诗的意境”又称“诗境” 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形成的饱含思想感情,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

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所在,也是诗人“情动与中而形于外”自然宣泄,是感染读者共鸣的关键。由于篇幅所限,诗总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故而诗的语言要求简炼而生动,要在廖廖数字中包孕深刻的感情,以达到“以约总博,寓万里与尺幅间”的艺术效果。

明确提出“意境”说的是王国维,他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王国维以“意境”来衡量一切文学作品艺术的高下,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迄今为止,这仍然是评价文学尤其是抒情作品的一条重要标准。 根据这条的标准我们再来读读王维的诗: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这几首诗描写的地点和时间并不相同:有古木参天的野径,有乱石丛中的小溪,有寂寥无人的深涧,有万籁俱寂的空山;有雨夜,有白昼,有日照,有月出。

但它们都与尘世迥然不同,既没有人事的纷扰,也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山水、木石、花草、虫鸟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在这个境界里,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和平,月出竟会惊动。

6.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是什么

1、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意向、景物构造的情境,形成的含有情语在内的文章意境,这是中国独有的文学概念!

可以参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另:

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在意境美中主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古诗的意境美可从以下几方面去欣赏。

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什么奇观,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个“出”字写出鱼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认识这种生动的形象,从中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

意境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

意境中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形象中。所以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的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写诗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盼望与家人团聚。诗中无一字直接写情,但又无一字不言情,诗人的情感都融化在景色中,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早上绚丽的景色流露诗人在出发前的欢快心情。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是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汪庭国

7.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时首先应该注意的。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

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蕴含美的意境。作为抒情文体的典范,诗歌更具有期独特的意境美。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和欣赏诗歌时,要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 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

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认为意与境的交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情随境生 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会借着对物景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文心雕龙。物色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说的就是由意及境的过程。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这类例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阳头扬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诗中的人物随境生情。

诗人自己随景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王》:“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愁因薄幕起,兴是清秋发。”

《宿中同庐江寄广陵旧游》:“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日照一孤舟。”

崔景页 《黄鹤楼》:“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上,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这类诗中,诗人的情思意念都是由客观物景触发的,由境及意的脉络比较分明。

有的诗更写出情意随着物景转换而变化的过程,如柳永《夜半乐》这首词共三叠,层次很分明,景物的转换引起感情的变化,感情的变化又反过来改换了景物的色调,可以说是达到了“意与境深”的地步。 情随境生,“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自己,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

发表评论

后才能评论